从凤凰古城回来,再一次读完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使我对湘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敬重沈从文,他凭一颗赤子心,一支竹管笔,用最干净的文字,略带伤感但不悲凉,塑造了纯美的湘西。沈从文先生以“乡下人”自称,留给世人是一部部巨著,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终选名单。我们缅怀他,读他的作品,便是对他最深刻的认识和怀念。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他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书简》由此而来。《湘行散记》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新湘行记》为沈从文1956年再次回到家乡凤凰而写的散文,以及在这期间给家人的八封书信。本书由《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三部分集结而成。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湘西的历史变迁,看到了湘西的美景,看到了旧中国各种底层人民为生活的挣扎,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湘西人民,为新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沈从文拳拳爱国之心,他一生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关心着湘西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他的语言平实却无华丽,如他的素描一样简洁而不杂乱,他的小说素材来自他生活的经历,和各阶层人们的经历,人物饱满,读来是那么亲切。
他对妻子的爱、对大哥的关心、对国家建设的期望,全在这些书信里。即使十年特殊历史时期对他不公待遇,他也安然接受,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柔韧和大度。当时安排沈从文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这对于一位六七十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巨大的羞辱。对此,他幽默地自嘲道:“这是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夏天荷花开了,他写信给他的侄儿黄永玉说,这里荷花正好你若来。黄永玉在回忆表叔沈从文时,尤其记得十年特殊时期,那时候他和沈从文在各自的单位已经被禁锢起来,路上碰见是绝对不可能说话的。但就是在偶遇的几秒钟,沈从文对他说了三个字,“要从容”,这三个字给了当年的黄永玉很大的心理支撑。
但谁也没有看到他隐忍和微笑背后的巨大痛苦与挣扎。在他离世前三年,一位美国女记者问及此事。他说:“我在文革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女记者很难过,就过去抱着他的肩膀说:“您真的受委屈了。”不想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居然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了很久很久。
他一生亦慈亦让如赤子,却多被误解,这些给晚年的沈从文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他不争辩,只默默承受着一切。1987年和1988年沈从文这个名字两次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然而当评审委员会的电话打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时,却被告知并不知有沈从文这个人。这样高山仰止的人,居然如此不为人知。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与世长辞。20世纪的中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1995年,整理出版《从文家书》时,张兆和在《后记》中写到,“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很多人只关注沈从文一生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却鲜有人知他晚年在物质文化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从文赏玉》。几百万字的巨著,都是他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不同方向的研究,都要锱铢必较的去考究。更没有人理解他晚年所承受的巨大委屈与痛苦,他处处谦让,却处处受到同行的诋毁和误解,大概是文人相轻吧。
沈从文1988年5月10日病故于北京,终年86岁,他终于回到了一生挚爱和思念的故乡凤凰。他的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的虹桥前沿江下行3华里路程,到听涛山,从山道向右拾阶而上,不远处便能看见一块石碑,上写“沈从文墓地”5个遒劲大字。再不远处置有一块竖长的石碑,上面刻有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地建在一块狭长的小草坪上,没有坟冢,只树有一块6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随形,并不是方的,石正面镌刻的是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写的:“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藏尾,合起来是:从文让人。这就是对沈从文一生品格的恰当评价。
沈老千古时,巴金先生曾写了一篇怀念他的文章《怀念从文》。他评价沈老是“文艺界一位杰出的作家,一个正直善良的挚友。在困难的时期,他不叫苦,脸上始终露出温和的微笑。他不喜欢表现自己,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工作多,事业发展,自己并不曾得到什么报酬,却总是在帮助别人”,即使在环境最险恶的那个特殊年代,自己受着“改造”,还辗转要到当时已被判成反动派的巴金的通讯地址,写了五页信纸的长信,告诉巴金:“熟人统在念中。便中也希望告知你们生活种种,我们都十分想知道。”这让巴金泪流满面,已在病中的巴金夫人萧珊反复地读着信,含泪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沈老前半生从事文学创作,后面的几十年因为被排挤转向研究历史和考古,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一样地做出出色的成绩。1980年2月给巴金的信中有一段话,令巴金一直不能忘记:“因住处只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两份选集,上午她三点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让我工作。下午我睡,桌子再让她使用到下午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这样下去,那能支持多久!”一位大作家,高级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出一部部学术巨制,让人倾佩的同时也让人伤感。
他如此热爱这个世界,把自己所有的真善美都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最后转身淡然离去,回到了故乡的乡土之中……
大师的光辉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当今的中国,有几人不知沈从文,几个人不知道凤凰古城?沈从文先生这个自称“乡下人”的文史巨匠,留给世人的是一部部有血有肉的伟大作品和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我们缅怀他,读他的作品便是最好的纪念,也是了解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附: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作品:
1、小说集:《老实人》、《石子船》、《从文小说习作选》、《阿丽思中国游记》、《蜜柑》、《虎雏》、《雪晴》、《边城》、《雨后及其他》、《阿黑小史》、《新与旧》、《长河》、《神巫之爱》、《月下小景》、《主妇集》、《街》、《龙朱》、《八骏图》、《春灯集》、《萧萧》、《旅店及其他》、《如蕤集》、《黑凤集》、《三三》。
2、散文集:《记胡也频》、《废邮存底》、《从文自传》、《烛虚》、《记丁玲》、《云南看云集》、《湘行散记》、《沈从文散文选》、《湘西》、《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3、学术著作:《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