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些风景的宣传,听说了色达。其实对色达最初的印象,是色达五明佛学院的那一片神秘的红房子。
我们不是朝拜者,也不是佛家的修行者,但我们是旅游者。我们被种种道听途说吸引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著名的人文景观。所以我们也被色达政府小小的算计了一把。
本来沿548国道到洛若镇拐个弯就可以到色达五明佛学院,但是佛学院不允许接待外来游客,要参观佛学院必须到色达县城的旅游中心购票,然后乘专车去佛学院,并且每天只有600张票,如果预约不上就只有等下一天。我们到达色达县城,当天的票已经售罄。我们住下后,正好逛逛这座海拔3890米的色达县城。
色达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阿坝州的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的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部和南部分别与本州的甘孜、炉霍两县毗邻。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在此游牧生活。唐为吐蕃,延至宋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为乌斯藏居,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清时康区改土归流,故清朝视为“野番”居地。1952年8月和平解放,195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
色达县城的建设应该说比较现代化了,成色较新,也就是近几十年的建筑。街上大多是藏人和喇嘛,与别的热闹城市比起来,格外显得安静。街头上有专门的寺庙和白塔,供人们祭拜。我看到藏民们常常围绕着白塔和庙堂绕圈行走,不知何意?就向一位见过世面的十来岁的男孩询问,他的回答是,在这里每一个动物离世,不论是人还是狗或牛,都要为其祈祷,转圈行走就是一种祈祷的形式,每一个人至少要走三圈。那围着神山转,祈祷的的目标就更大了,涉及到今生来世的幸福。有个信仰寄托,还真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色达曾经属于吐蕃,也就是西藏。所以西藏的英雄也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格萨尔王,名字叫觉如。《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高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
格萨尔王塑像就耸立在色达的街上。不仅如此,在色达县城中心还有一座宏伟的民族博物馆,叫“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里面以纪念格萨尔王的内容为主。门口就有格萨尔王麾下的十三员猛将的塑像,个个生龙活虎,勇不可当。艺术中心大楼里,还供奉着格萨尔王的鎏金塑像、藏经房以及藏族人民编制牛毛帐篷的工艺图示等等。
我们看的非常仔细,从一楼到五楼,每个展馆都看过并且照相。这时一件有趣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当我们出馆时,博物馆的大门竟被反锁。工作人员下班了,而且馆内没有留下任何联系电话。真是令人好气又好笑,这在别的城市简直不可想象。工作人员的心真是大,既不怕艺术中心的东西被盗被损,也不怕参观人员出安全问题。
我们万般无奈,只有打报警电话有意思的是,这电话直接打到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公安局,然后才转到色达县来。
几个年轻的民警来了,与我们隔门相谈。他们很负责任,查到了当值工作人员的电话,要求来人开了门,我们才得出来。来人因为惊动了警察,很不高兴,表现不耐烦。结果被这几个警察小伙子教训了一顿。给我们的行程留下了一个故事。
第二天早晨,我们乘旅游车经过20多公里到五明佛学院。
在山坡上方,看这些修行的红房子确实很壮观,但早上的逆光和雾霭却很不适宜拍照,旅游车只停一个小时就返回,完全没有时间深入进去,令人有些不爽。
这是一个巨大的经转筒,来者都会进去转一转。
藏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圆盘,须弥山处于圆盘的中心。而四大洲和八小洲在须弥山四周,同时还有日月星辰环绕。须弥山上至天界,下抵地界,人所处的世界位于中部。这种宇宙观被称作曼陀罗。从1989年起,晋美彭措在此地创办佛学院,之后快速发展扩张,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到2000年,僧众过万,鼎盛时期,有超过三万多出家僧众在此修行居住,并得以呈现“色达山河一片红”的景象。这些小红房子全是信徒们自己搭建的。
汉族对与女性出家人叫比丘尼,简称尼姑。但一直不知道在藏传佛教中女出家人叫什么,后来问一位喇嘛,才知道叫觉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被称为“新型藏传佛学院”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接纳女信众(觉姆)和汉人,并且容留居士居住于此。
在女信众进入之前,色达是一个以经堂为中心的、均匀分布的护法圈。佛教在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在西藏,佛教更是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女信众甚少。创始人晋美彭措在1988年说:“本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已慈悲地开许女众享有与男众同等受出家戒的机会。但由于某种原因,在藏地一直未有过大规模的尼众僧团,为了使可怜的女子有摆脱尘世俗缘的机会,专心修学佛法,不再虚度人生,从现在开始,我将广摄尼众,建立尼众僧团。”女信众的加入让佛学院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变化。短短数年,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女信众数量不断成长,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7000余人。直至今日,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旧是藏区最大的女尼修学地。这也是五明佛学院可以快速扩张的关键,也是成为“新型藏传佛学院”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后来说五明佛学院全是女性就是误传了。
在色达五明佛学院,男女之间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如男女众之间不能说话(上师、法师、大管家除外)、男女众不可以一起行坐等,这些管理制度同样也反映在空间上,赋予空间性别属性。
在佛教中,讲究众生平等,而在藏区的无宗派观念里,也讲究汉藏平等。因此,虽然在僧侣分类上出现了汉僧、汉尼、藏僧、藏尼,但是佛学院在空间上依然按原本的性别划分为两块,只是在中央公共区域上分为四部分。汉人和藏人在此是平等而自由的,如果能够使用藏语,汉人也可以去藏人的课程里学习。在个人居住和修行的小屋,汉人和藏人混合居住,没有明确的区分。这种空间结构让初到此地的汉人没有生疏感,能够尽快融入藏地的生活。
我们到此地正值佛学院举行闭关修行时期。据说在这里修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难得出个大师。我们只希望修行者坚持精进,早日得道,造福众生。
我们没有进入佛学院的深处,因为回程的大巴催促,只得离开,这里不是随时可以来的地方,虽然来过看过,但毕竟不深不透,有那么一点遗憾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