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刘芳军——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刘芳军   发表于:
浏览:9次    字数:16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作家   总稿:135篇,  月稿:68

  苏轼是北宋朝的大文豪,高官,其父为苏洵,其弟为苏辙,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两个朝代,时空横跨六百余年,中间还有五十六年的五代十国,苏轼与其父、其弟,独占三席,可见“三苏”之学识、思想地位在当时的显赫。

  对苏轼的诗、词、书法我自少年时喜爱,且尚能熟记几首。今天我对其文学地位、美食家身份、水利专家身份不敢谬论,只对自己近期,对苏轼豪放、豁达、向上的性格和情怀的欣赏之情,做几点粗陋浅谈。苏轼一生坎坷,三次被贬,且每次都比上次要惨,离汴京更远。但却不能改变其豁达、乐观的性情。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无悲观失落,一直就是那么放眼远方,勤奋向上,随性豁达。如果单从他每个时期的诗词看,你看不出这是他在经历被贬,二次被贬,甚至是三次被贬的境况。

  第一次被贬是被贬到了湖北黄州,当年是1080年,正是他意气风发,施展才能的年纪,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他并无气馁,甚至表现出了几分豪迈、诙谐与自嘲,异常轻松。在此其写出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气势之恢弘,古今多少文人自叹不如。又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语言诙谐洒脱。不评其诗词语言之精妙,只其意境就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回答了他对被贬谪的态度,没事,轻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明了他对现状的前途和态度,和今天“天空飘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是一样的精神状态,只不过后者只有通俗自由自我的品味,而前者的思想状态已是“我的世界我做主”。

  另一首《初到黄州》更是明确坦诚的道出了自己的泰然心态。“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眼中一片释然与美好。

  此时期的另一名篇《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了千古爱情诗句绝唱,当然了,作者当时讲的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对被贬之地之景色的喜欢,折射出作者随遇而安的豁达情怀,心中有美好,沙漠也是花园。

  第二次被贬去了惠州,时值1094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首《惠州一绝》,展现出作者被贬谪时精神状态,和对被贬地的心境。不但没有颓废和不振,反而勾起你对此地的爱慕,境界又高出一层,“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自己对心灵的呼唤。

  第三次被贬去了更远的地方,到了人迹罕至的海南(儋州)。事情在1097年,是已六十岁高龄。但他的洒脱的心境,并没有改变,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充分体现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天地任我行,我自信,我不悔、不恨、不忘!又有几分幽默!一句“家童鼻息已雷鸣”和“江海寄余生”就足能充分体现。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三起三落,最后在北归途中病逝。但他一生的豪迈、豁达和坚强却没有改变。放眼现代社会,大众心中多有心结,遇到工作不顺,生意不好,分配不公(也许是自己认为)时,不分析自己是否努力,不研究解决办法,也看不到社会洪流之浩浩汤汤的方向,独上小楼成一统,悲观自弃。这些人的这些思潮,应值得反思。当然我自己也应多做自省,取名书斋为“一省堂”,虽做不到一日三省,努力做到每日必“省”。以后会在熟读苏轼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这种坚强、豪迈、乐观思想的领悟。今天这一小作,算是一个开始。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周晓娟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