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读《茶经》 忆茶事 识茶道

作者:鲁文可   发表于:
浏览:36次    字数:381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1436篇,  月稿:7049

  来自- 山东德州    读《茶经》 忆茶事 识茶道

  对于茶,我并没有什么讲究和研究,也不懂茶艺茶道,只是形成习惯,每天必喝,赖茶解渴。偶然的机会,闻知有《茶经》《续茶经》之书,随即在网上买来,反复看了几遍。看后受益匪浅,顺兴而发,又买了几本《中国古代茶文化》《茶道·茶论》等有关“茶文化、茶知识”的书籍,每当读古文感觉枯燥或者累了,就顺便再翻阅一下关于茶叶的书籍。一边喝茶,一边读书,时而再点上支香烟,悠哉悠哉!

  《茶经》并非“四书五经”之“经”,既不深奥,也不是巨著,全书虽然分为三卷十节,而字数不足1万。最大的特色,就是系统简约地总结了茶叶的起源、唐朝之前茶叶生产、器具、饮用等各方面的知识。篇幅不长,不妨概要记下:卷上:一之源,重点介绍主要产茶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讲述采茶制茶的用具,并附有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图片,可谓图文并茂;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同样附有若干饮茶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授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和茶品鉴赏及饮茶的风俗,多是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从炎帝神农氏至唐代有关茶的记述、故事和药效等;八之出,记载了当时产茶胜地的八个区域和四十余地的产茶情况,并分析了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对其高下位次作了品评;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主张把上述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挂上墙,陈诸座隅,以期神爽目悦,品茶之味,明茶之理。

  看,如此短小精悍的“茶经”,读一遍很快很简单,但如果深入进去品味,或者穿越到那个时代,置身其时其境,就会感到《茶经》不愧为“经”,言简意赅,完整全面,真可谓“古代茶叶百科全书”。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有关茶叶学说的“开山之作”,开辟了中国茶艺茶道茶文化,自此有关茶叶茶事的专著陆续问世,层出不穷。这方面记载文献资料最丰富的著作,首推陆廷灿所著的《续茶经》,这也是我看的第二本有关讲茶的历史专著。

  《续茶经》仿效《茶经》之目录编著,虽名为“续”,实为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全书广泛收集了自唐代至清代近千年的茶文献、茶资料并进行了考辨,网罗了诸多茶著中的经典论述、要点和吟茶诗文,足足有10万多字,还配以200余幅图片。其行文虽然不纯是作者自己所写,但是书内资料搜集繁富,美不胜收,分类得当,读而不厌,既便于聚观,还颇为实用,大有“一书在手,遍知茶事”之优,称得上早年版的“茶著资料大全”,确实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的资料线索,能够看到很多著名的茶著代表作如宋代蔡襄之《茶录》、宋徽宗赵佶之《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之《茶谱》、张源之《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这就使得我们很便捷的了解更多的茶史茶道茶文化,学会很多茶艺茶趣茶养生,这是我看《续茶经》后的最基本的认识和收获。

  有趣的是,两本书的作者都姓陆,然而并非同家同朝代,只是有着相同的品行和爱好,先后为中国茶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续茶经》为清代陆廷灿所著。据史料记载,陆羽是一名弃婴,被一高僧收养,在寺院中学会了读书写字、也学会了烹茶,且倾其一生考察茶事,广交茶民,深结茶缘,“一器成名只为著,悦来客满是茶香”,精心撰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终成茶之大道,享有茶圣、茶神之盛誉,使得普通的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蕴藉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此开启一个绵延不衰、异彩纷呈的茶时代!陆廷灿是清代的贡生,曾任知县等职,好古博雅,“性嗜茶”且颇得其道,以陆羽为偶像,博览群书,广泛搜集茶著资料,编著《续茶经》,又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一个新台阶,因而也被世人称为“茶仙”。两书都是了不起的茶学专著,是前人为后人留下的珍贵的茶事文化瑰宝,读一读看一看,不仅能够了解一些茶史,还能学点茶艺茶道。

  《茶经》开篇第一句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意思是说:茶树是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种优质植物。树的形状如同瓜芦木,叶子如同栀子,花如同白蔷薇。开卷读到这里,就勾起我少年对茶叶的第一印象,认为茶叶就是野菜或野草。我生在贫家长在农村,早年没记得家里有茶具,更没有喝过茶,但见过街坊邻居用“猪耳朵颗(车前子)”“婆婆丁(蒲公英)”之类的野菜代替茶叶,时常三五人凑在一起,这个一碗那个一碗,喝的津津有味,侃得无拘无束;尤其在夏天,有的家庭清早起来煮上一大锅,倒进盆子里晾凉,管全家老少喝一整天;社员下地耕种,生产队里安排专人烧“水”,里边不知掺煮了啥叶子,用水桶担到田间地头,队长一声“喝茶了!”大家纷纷爬上田埂,顾不得脏净,捧起粗瓷大碗,仰脖海喝,清一色牛饮状,口齿喉舌间还不时发出咕噜声,喝得满脸大汗,酣畅淋漓,看起来比喝糖水还要甜。我也曾跟着喝过,依稀记得色泽深棕、滋味厚实,入口先涩后甘,凉爽解渴。这是我最早时候对茶的记忆,事实上根本不知道茶是什么,现在想想真的幼稚可笑啊!

  1978年,我到公社机关上班。有一天,办公室主任写了个条子,让我去供销社找某领导买茶,是五毛钱一包的“茉莉花茶沫”。据说,这种茶叶当时要凭票购买。从那,时常跟着主任喝几碗便宜茶,这也是我接触并喝上真茶的开端,喝后的滋味与早先喝的那些所谓“茶”,确实不一样,茶色黄绿鲜灵,浓浓的茉莉花香,回味无穷。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见到的、喝过的茶品种、茶档次越来越多,逐渐养成了买茶喝茶的习惯。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每天清扫卫生、打水、沏茶成了不可或缺的班前三部曲,加之搞文秘工作经常熬夜,吸烟、喝茶成了配对的搭档,一杯浓茶一包烟成了文案常态,基本上天天时时离不开茶,一天不喝就感觉口干舌燥,无精打采。总之,对于茶,既是我的爱好也是习惯。爱好是生活所积累,习惯是生活中所养成。几十年了,改不了也不改了,就尝试学点茶道,图个茶趣吧!

  我对这两本专著,曾反复看了几遍,并非看不懂,而是感觉有意思且实用。《茶经》就像是“茶”的说明书,从茶的本源、制茶工具、茶的采制、烹饮器具到煮茶方法、茶的用水、历代茶事等相关事项,“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追根溯源,娓娓道来,实乃明茶理,识茶悦。比如:

  在“茶之源”章中,介绍了“茶”字的由来和不同称谓,曰:“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而不同的名称其含义也是有区别的。而“茶”字就是陆羽之后才由“荼”字简化后重新定义的:“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从木,当作“搽”。”从此,茶字的形、音、义固定了下来。我想,如果再把居中的“人”字合在一起,就是“人在草木间,生活有苦甘”,草木如诗,天人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现实与浪漫的统一,其寓意就更深刻了。

  在“茶之器”章中,对“火炉”的介绍:凡三足,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一个小小火炉的支腿上,承载了“五行八卦”、茶的功能以及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的政治事件,这些意义是何等丰富啊!

  在“茶之饮”章中,记述了从茶的发源到唐代的极盛及制茶工序、饮茶功能和饮事名人,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谢安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又曰:“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意思是说,有了兴奋或消愁的事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需要喝茶。这两条都是我的嗜好,也算为自己找到了理论依据。哈哈!

  在“茶之事”章中,用简洁的词语记载了四十七个古典茶的事例,其中列举茶可以强身健体的例子有十六个之多。这也说明,陆羽所主张的茶道是功效性、修养性的茶道,即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有利于陶冶情操,最终目的是追求正身。又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何为“精行俭德”?可以理解为:精诚专一,行为自律,品性俭朴,淡泊守德。乍看起来,这个说法,似乎对喝茶的要求有些高,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喝茶能让人身心沉静,反过来讲,身心沉静的人才喝得了茶,才有心情品味茶中甘苦。现在的人们常说,与其追求浮华与空虚,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杯茶,体会“精行俭德”的茶道和乐趣!这又使得我对喝茶提升了认识与爱茶的理由。

  我乃一介俗人,不十分擅茶道那样的雅事。然而通过品读《茶经》《续茶经》,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初窥门径,的确认识到其博大精深,玄妙而又充溢脉脉温情。现在喝茶虽然仍谈不上“茶艺茶道”的品位,但比早前的喝茶讲究的多了,琢磨“喝茶贵精”,学着“茶助养生”,培养茶趣茶道,家里置办了专门的茶桌、烧壶、煮壶,紫砂壶、搪瓷杯、玻璃杯等一应俱全,泡茶非矿泉水不用,选茶注意了根据季节及昼夜,“生熟新老炒晾酵”各种工序的茶,应季而饮,慢慢的品;“红黄黑白绿青花”不同品类的茶,因症而饮,交错着喝。所有这些,不论是老来的矫情,还是享受喝茶带来的知足,寄情寓茶,寓茶于乐,“一茶一书一烟”,已经成为我现在的常态。由此,我想起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食后》诗篇: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每天食后睡起,手持茶杯,无忧无虑,自得其乐,幸哉!乐哉!

  2023年11月20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茶道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