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赵伟:龙年说龙见“龘”

作者:颤抖的大白兔   发表于:
浏览:140次    字数:207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兔年已是岁末,龙年即将来临。在送兔迎龙之际,不禁想起有关龙的种种掌故。早已有人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塑造出来的最好最活最成功最深入最普及的文化神物:灵异,光艳,吉祥,神圣,生气勃勃,矫健有力,活跃于瀚海,腾飞于云天,带来甘霖,带来丰收。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文化造就的神物成了特例,被带进了鼠、牛、虎、兔等实际存在的动物属相,成了人的生肖之一。不仅如此,每个中国人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可以用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可以用来滋补民族精神和气质。

  在我的生活经验里,龙的形象是经常可以接触到的:景德镇的瓷器、赣剧的服饰、鄱阳乡村的戏台或其他建筑上可以看到龙;神话、传说、寓言、小说、诗歌、散文里可以读到龙;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有龙船在昌江、饶河上竞渡,有龙灯在张王庙的街巷中飞舞;鄱阳大成殿丹墀阶石上浮云遨游的龙,鄱阳双港镇洪迈墓碑上腾空飞跃的龙,鄱阳谢家滩龙潭里的“龙”......在鄱阳遥望北京、山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的龙,可以说龙在神州大地,普及是跨时空的,几乎包罗了万象。

  提起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津津乐道,可以说得活龙活现。然而,世界上,包括中国这块土地上,有龙么?没有,不只现今谁也没有见到过,就是过去也没有存在过。那么,这神秘的龙从哪里来的呢?它是观念的动物,而非自然的动物。原始人的思维混沌,朦胧,见到了某些奇异的事物和现象,以为是龙,或背后有神灵——龙的主宰,以后就沿着这条思维轨迹不断运行,把某些原型、模特、触媒称之为龙。因此古人对龙的描述多不一样,今人对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让我感兴趣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探讨了龙的起源问题,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着龙”,原始的华夏氏族部落以它作为图腾,后来这个氏族部落兼并了其他图腾的氏族部落,“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古人对龙的形态作出过一个具体的说明——三停九似:三停是指龙身的三部分长度相等,即从头到肩膀,从肩膀到腰胯,从腰胯到尾,三部分长度均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个说明似乎把现实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软体动物、鸟类、鱼类的某些特征都汇合而集中于一身了,缺点是没有突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优点是提出了龙是一种拼凑起来的多元化的观念性的文化神物。读过一点文学理论的人都接触过典型的概念,典型是什么呢?它像蜜蜂从各种花里一点一滴地采集花粉酿成蜜糖一样,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而是杂取种种人的特性拼凑成为一个角色,一个读者又熟悉又陌生的人,就其某点而言是熟悉的,就其整体而言却又是陌生的。可以说,龙的塑造就是用了这种典型化的手段,以蛇为主干,拼凑,杂取,移植,附加,融合,从而创造出来的最好最活的形象。龙的塑造是集体的智慧,是世代的累积,它在宗教、政治、民俗、文艺、戏剧、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影响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闻一多先生说到了图腾。这是一个外来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原始社会中,先民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例如牛、虎、鹰、鱼之类,作为本氏族部落的保护神和标志,这标志就是图腾。华夏民族原以一种称“龙”的大蛇作为图腾,后来兼并了以其他自然物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就把他族图腾的某个局部形态特征,添加到本族“龙”的图腾里。需要补充的是,这龙的图腾大概不只添加了他族图腾的东西,而且也是历代先民累积相加的结果。因为从绘画和雕刻上看,最早的龙的图形比较简单,大头,大嘴,长而弯曲的身子,与现实的蛇类相似,是越到后来越复杂化的,它生了角,有了爪,长了翅,如此,龙才有了“九似”之说。以蛇为主干的“九似”龙图腾反映了什么呢?它是一个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标志,一个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标志,一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标志。

  2023年5月,我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看到“远古印象”展厅中陈列着上亿年前远古时期的恐龙化石,破解了我多年前的疑问:说龙是人造的而非自然的,而古生物学不是已经证实了恐龙的存在么?的确,距今2亿万年至7500万年这段时间,陆地上有恐龙,海洋中有鱼龙,空中有翼龙,千姿百态,济济一堂,曾经盛极一时。它们是继鱼类和两栖类之后在地球出现的爬行动物,并分别进化出鸟类和哺乳类来。这些恐龙类的动物早已灭绝了,因此一直没有称谓,称它“恐龙”什么的,那是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这类动物的化石后才命名的,和中国这几千年来传说里的龙根本不是一回事。以前我还想过这样的问题:既然传说里的龙是虚构的,那么中药铺里卖的“龙骨”、“龙齿”又是什么?后来我知道那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说“龙骨”、“龙齿”只表明年代久远而又罩上了神秘色彩而已。

  龙年说“龙”,是常态;龙年见“龘”,是吉祥祝福。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图标以九叠篆“龘”字为主视觉符号,一个生僻字“龘”,连接古今,融通未来,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龙行龘龘,欣欣家园。”在龙年,向善向上,坚守不变,龟息前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颤抖的大白兔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