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他为何不可复制

作者:小红娘   发表于:
浏览:17次    字数:321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马斯克自从成功登顶世界首富后,再一次激起大众对其巨大成功原因的追问。与很多“马后炮”式的经验总结与经历回顾不同,我很关心马斯克的内在个性、精神特质、思想背景等维度。

  的确,在全球范围内,目前最出名的企业家非马斯克莫属。没别的,这哥们太牛了,他名下有多家公司,而且都是行业最顶级的,从特斯拉到星链计划,到AI人工智能,再到星舰、火星移民计划,马斯克走的每一步,都令人叹为观止。

  抛开国籍偏见不谈,马斯克称得上是一个神人,在全世界的媒体上出镜率极高,被广泛议论,问能不能复制马斯克。在中国也一样,议论最多的,是中国是否也会出现下一个马斯克。

  我不知道外国能不能复制第二个马斯克,但在中国很难!

  从濒临破产到成为世界首富,马斯克只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而且绝大多数的财富是在2020年的一年里增长的。

  乔布斯之后,科技圈里似乎没有谁能够像马斯克这样经历如此剧烈的跌宕起伏。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对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发出“只关心几颗白菜,不关心星辰大海”的批评,话外音就是在敲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不能出现像马斯克这样的科技领袖,没有去布局前沿科技事业?”

  如果将这个问题引申一下,就是“马斯克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马斯克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第一性原理”,并且在多次采访中反复提到和说明,这也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网络、行业的关注和好奇,开始研究和讨论,甚至尝试应用,梦想成功。

  “第一性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每一系统都存在第一性原理,是最基本的,不能被忽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听起来比较抽象,其实简单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斯克在物理学角度上对这一原理进行了很好的践行,无论是特斯拉电动车一体成型的车身和成本降到极致的电池,抑或飞船材料和火箭回收及反复使用,再或者是真空胶囊高铁的大胆设想都是基于此,玩什么都是直捣黄龙、直入虎穴、直来直去。

  马斯克本身就是个天才,就像考清华北大的学霸们,他们看到试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运用什么原理结题,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老师出这道题的初衷是什么。想考哪个知识点?

  中国并非缺乏人才,也不乏天才。然而,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像马斯克一样的人物?又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却选择在别国立功立业呢?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早年的马云曾被誉为中国版的“马斯克”,但可惜,后来马云被社会狠狠敲打了,曾经那个豪云壮志的马云,如今已经是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据说居住在日本,做着教书的工作,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与马斯克经营的方向不同,但必须得承认,曾经的马云是有凌云志的,他也想创新,也想颠覆过去的旧秩序,但可惜,国情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个话题,马斯克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给予了回应。有记者问:你觉得中国会出现下一个马斯克吗?马斯克说:中国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但创新来源于对以往经验的质疑,如果在教育体制中不鼓励这么做,会妨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马斯克这话说得既含蓄又大胆。含蓄的是他没有直接回答中国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马斯克,大胆的是他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是的,我们的教育基本都是以“灌输”为主,很少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也不鼓励孩子去质疑过去的既定事实。

  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所谓的阅读理解题,不是鼓励孩子自行理解,而是早就有了标准答案,任何与标准答案不同的,都无法得到高分。

  试想,在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具备对以往经验提出质疑的能力呢?

  显然,在马斯克看来,如果中国想诞生出另一个“自己”,最基本的前提应当是有一片支持创新、支持对过去经验、事件进行质疑的土壤。

  如果我们的教育依旧停留在将孩子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和言听计从的机器,那这类人即便在智力上超过马斯克,也断不可能取得马斯克的成就。

  马斯克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美国工程院院士、企业家、慈善家。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其他头衔,有的是其自封,也有的是网友们命名的,如钢铁侠、技术之王、货币大师、电音之王、火星皇帝。如马斯克曾自封为美特勤局特工,网友称“特斯拉工人”,简称特工。

  1993年,马斯克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拥有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知识背景。1995年,24岁的马斯克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博士课程。但在开学后的第二天,马斯克就决定离开学校自己创业,从此开启了其一路开挂直至巅峰的创业之路。

  马斯克推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大胆尝试、实践动手和表达个人见解的教育模式,培养提出想法、收集数据、阐述观点等方面的素质,形成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极力反对统一的教材、考试和成绩排名。

  不难发现,马斯克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他曾说过,“如果我不是在我的国家,我会死的。”由此可见,那个国家具有先进的教育制度,有一块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土壤,还有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偏向稳定和保守的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这种价值观注重稳定发展,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冒险和失败,实际上是阻碍了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与此相对应的是马斯克这样的创新者、冒险者和梦想家,他们追求突破传统边界的目标,不惧失败与风险。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在中国会被视为疯子。

  中国的科技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我们常常看到政府在科技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而这些投资往往着重于应用和战略意义非常明确的研究。尽管这种投资有助于迅速获得成果并提高国家实力,但忽视了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培养出像马斯克这样的人物,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自由创新空间。

  中国的科技发展还受到一些制度性约束的影响。例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使得创新者在面临创新的风险时存在担忧,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本质,是思想能够解放,能够活跃起来。马斯克比我们看得更透彻,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独立人格、自信开放的价值体系,那“中国版马斯克”将永远不可能诞生。

  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而马斯克这样的“狂人”,就是那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

  马斯克前3次火箭发射均以失败告终,第4次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背水一战。他心里很清楚,不可能有第5次发射,若发射失败,他将一无所有。但为了实现梦想,他仍然坚持放手一搏,最终成功了。

  纯电动汽车、完全自动驾驶、跨行星移民、人机共生的脑机接口技术……马斯克无疑是那个激发起全人类对于未来生活方式无限想象的人。那些能够定下宏大目标并且去努力实现它的人,总是能激发起人们对这一目标发自内心的支持。

  马斯克是许多科研领域的探索者,他向市场频频投入巨资,从不优先考虑回报,仅出于对技术本身的痴迷,或是只为探索自然的秘密,或是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正是对科技创新的疯狂、痴迷、执着,才促使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毋庸置疑,在芸芸众生中,天才只是极其个别的少数,马斯克的创新之路证明了,为什么创新总是会出自极少部分人。马斯克曾说过,自己脑海中总有各种想法蹦来蹦去,几乎到了“永无止境的爆炸”地步,甚至在他只有五六岁时,他就感觉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只有极端才能获得极致。正如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理智的人都适应世界,没理智的人都要世界适应他,所以世界所有的进步,全靠没理智的人。”

  所以,马斯克不可复制。即使复制,难度极大,但值得尝试,必须尝试。

  尝试的主要通道不外乎两条:推崇、培养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鼓励突破与超越;为创新者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把不可复制变成可以复制,才有可能复制出中国的马斯克。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