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张守福:皖北“钱俗”

作者:张守福   发表于:
浏览:219次    字数:329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铜钱,在我国已退出流通舞台上百年了。然而,在皖北部分农村地区,流传了千百年的“钱俗”,作为一种传统风情,至今在民间依然传承。

  史载,秦统一全国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形成了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朝代不断更迭,但这种圆形方孔铜钱,在华夏大地上流通了长达两千多年,民间俗称为“孔方兄”。

  “孔方兄”,虽尊之为“兄”,但可别理解为“兄弟辈”,实际上它是名符其实的“爷爷辈”,甚至可以说是“祖宗辈”,自古人人崇拜它,也人人追求它,没有它可不行。钱财钱财,有钱就有衣食住行,没有钱那是寸步难行。

  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些“方孔兄”都与历朝历代的皇帝有关。无论哪朝哪代,每当新君即位,为宣誓新政权,皇帝们都会铸造象征着他们新政权的新钱。因此,多数“方孔兄”,蕴涵着丰富的吉祥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与钱的相伴相生中,就形成并沿习下来了许许多多与“钱”有关的人文风情。

  皖北大地靠近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民俗事象遗存较多,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钱俗”,就是其中之一。皖北地区把这种铜钱俗称为“小皮钱”或“皮钱”,“小皮钱”可能是皖北方言的叫法,钱币专业上应该叫“小平钱”。“钱俗”的存世形态,集中表现在人们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存在着与“钱”有关的仪式感。

  “洗儿钱”。在皖北地区,“钱俗”的第一个事象,就是在孩子出生时,长辈赠送“洗儿钱”的习俗。这个习俗有何历史渊源?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据《资治通鉴》记载,说贵妃生了孩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看来,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流行这样一种给新生儿沐浴的风俗习惯了。这种习俗,也逐渐传入皖北地区,在民间沉淀下来了。通常是新生儿在出生第三天,就要请接生婆“洗三朝”,民间称为“洗三儿”。长辈送“洗儿钱”,也都在这三天里完成。“洗儿钱”除了常见的“开元通宝”“天禧通宝”等喜庆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长者把赠送的铜钱做为给新生儿的避邪护身符。此外,民间还铸造专门用作“洗儿钱”的花钱,花钱是专业术语,属于“压胜钱”类,比如“十二生肖钱花钱”,以及“长命百岁”“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众多吉语花钱,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并能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帽冠钱”。皖北民间自古以男孩为重,有“不过十二岁不成人”之说,年满十二岁的男丁,一般都要举行“成人礼”,即家里亲人或整个族人聚集在一起,摆上香案,燃放烟花爆竹,场面十分隆重。礼仪上,男孩子穿得通体一身红,就连鞋子袜子也是红色的,意谓一生红红火火。家中长者为其戴上缀有一枚方孔铜钱的红帽子,这个帽子也叫“钱冠”,“钱冠”上的铜钱,常常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钱币,一般以“罗汉钱”居多。据传说,“罗汉钱”是寺庙里的罗汉塑像融化铸币,佩带这种钱币能够保佑平安,无难无灾。此外,“罗汉钱”还含有“永远康宁、一生熙盛“的美好寓意。也有用“乾隆通宝”的,希望这孩子长大成人后,一辈子钱运昌隆,一生不缺钱花。

  “门帘钱”。民间闺女出嫁,在传统上,不管家庭穷富,必陪的嫁妆有柜子或箱子、脸盆及盆架、茶壶及茶盘和门帘钩子这几样。门帘钩子也叫“帐钩子”,不管是哪种材质的“帐钩子”,头端必须有三枚或多枚“小皮钱”,意谓“钱串子”“钱成串”。“门帘钱”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最受民众欢迎的为清代的“三帝钱”,即“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和“嘉庆通宝”,这三个钱币取其首字谐音,意为“钱到家”。闺女陪嫁的“帐钩子”的头端,一般用“钱到家”编成钱串子,祝福女儿嫁到男方家后,时时刻刻家里有钱,不愁钱用。

  “压箱钱”。也就是在闺女出嫁陪嫁的柜子箱子里,摆放一些铜钱,意谓“金满箱”“银满柜”。“压箱钱”的铜钱种类也是有选择的,一般是选择“顺治通宝”,意谓“顺顺利利”“治家有方”。过去,有钱人家有陪嫁金银财宝的,箱子里放金元宝,柜子里放银元,也称银元宝。清末民初时,常在柜子里放银元或“当百”“当千”等咸丰大钱。但过去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家,稍微富裕一点的用铜钱铺箱柜底,穷苦人家就只能放箱柜的四个角,一个角一个普通的“小皮钱”。时至今日,农村嫁闺女的陪嫁里,箱柜里除了陪嫁几万甚至更多的钞票外,一般也都要放一两枚方孔铜钱。为啥?千百年来一代传一代,“闺女穿娘的鞋——照老样子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这就是民俗啊!

  “门鼻钱”。皖北农家的家具上以及居家习俗,都要把家中的大门小门、桌子、柜子、箱子上的锁扣,用“小皮钱”衬底,这种铜钱统称之为“门鼻钱”,又称为“柜子钱”“板子钱”。这种钱一般根据柜子、箱子上锁扣的大小,选择不同钱径的流通钱币,常见的有“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明清时期的行用钱。颇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家十分讲究,根据家里不同的柜子、箱子,精心挑选存世量较多的前朝吉语钱做锁扣垫子,组合成一组组吉祥祝福语,例如,宋代的“天禧通宝、天圣通宝、政和通宝、大观通宝”和唐代的“乾元通宝”这五枚钱,组合在一起,取其首字谐音,意谓“天天挣大钱”。还有些较大的锁扣,常用清代的“咸丰重宝、元宝”等大钱,以显示华贵。也有些超出钱径大的锁扣,还要专门请铁匠打制成铜钱的形状使用。所以,家里从大门到家中的各式用具,到处都能看到钱,这也叫“钱齐家”,寓意能够发家致富,家财万贯。这种习俗一直盛传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今天,个别农村地区依然存在。

  “房梁钱”。农村人盖房子是家业大事,在盖房子上梁时,都是要隆重庆祝一番的:摆香案上香,燃放鞭炮,请建筑工匠和老少爷们喝“上梁酒”。在上梁时,传统习俗是在木大梁的两端下面,放一枚或四枚“小皮钱”,意谓“金玉满堂”。大户人家,也有悄悄在房梁下面放金元宝的,为子孙后代留点财富,以备不时之需。常见的上梁钱,有清代的“五帝钱”,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通宝”钱,因清朝前期的五个皇帝国力强盛、国富民强,按照民间的习俗,“五帝钱”符合中国五行学说,顺治属水、康熙属木、雍正属土、乾隆属金、嘉庆属火,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具有吸金、旺财、驱邪、兴家、保平安的寓意,用“五帝钱”作为上梁钱,也充分表达了皖北人民一直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过路钱”。特指娶媳妇办大事,或外出做生意,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每当走到大路的十字路口时,都要扔几个“小皮钱”,称之为“买路钱”,也称“开路钱”。这种钱一般并不讲究,只要是旧时留下来的流通钱币,如明清时期的“小平钱”,还有存世量较多的宋代“元丰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等,扔的都是小钱,折三、折五、折十等大钱是舍不得扔的。现如今,传统的家庭办喜事,为了落个喜头,当走到十字路口时,有的仍然是从轿车里往外扔钱,不过,不一定是方孔铜钱了,大都是用现代硬币代替了。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应当摒弃。

  “噙口钱”。这种习俗在皖北广大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常言道:“人要是不正干,死了没有噙口钱。”也有的形容这家人贫穷,说:“穷得连噙口钱都没有”。所谓的“噙口钱”,就是老年人刚咽气时,家人赶紧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入其口中。传统上,是用一枚“小皮钱”,这种钱的选择没有上述的各种用钱那么讲究,但也尽量选用一些吉语钱,如老人匆忙咽气,来不及准备,通常随便找一枚流通过的“小皮钱”都可以。“噙口钱”是事先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把红线另一端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滑入腹内,待盛殓时再揪掉红线,寓意为“口中含宝”,期望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不受苦,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过得更好,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代表了老人的心愿,让老人带着钱走,子孙后代就不愁钱花。这当然都是封建迷信,不仅不值得提倡,还应当给予批评。

  应当说明的是,时下的这些“钱俗”,就像“磨剪子、戗菜刀”“焗锅、补盆”等老手艺一样,虽然在个别农村地区还在延续,但总归是嗖嗖寒风中的树叶,很快就会被时代潮流吹成乡愁记忆,在历史的天空中孤寂飘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皖北 张守福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