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女儿观看《屈原》的三点感受

作者:达不溜   发表于:
浏览:23次    字数:181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8篇,  月稿:0

  8月14日晚上,从荆州方特游玩返程的路途中,我特意询问8岁半的女儿:“昨天你在方特看了剧目《屈原》,你今天又看了一遍《屈原》。相当于你在两天之内连续看了两次《屈原》,你多多少少总有一些感受吧?我根本就不指望你说出很多的感受,但是,你可以把你心中最主要的感受说个两到三条即可。”女儿本想懒惰于思考,她原本不太情愿去谈思考与体会。但是,我却执意让孩子谈谈感受,我认为这剧目本来就是为了教育人与启发人的,看了不能白看了,如果看了之后,连任何一点感受都说不出来,那么这剧目看了两遍之后的实际意义又何在呢?我便以略加“威胁”的口气对女儿说:“你若不谈感受,那么,我此前承诺奖给你的三个雪糕将就此作废。”

  女儿担心雪糕会因此而不了了之,于是,女儿为确保三个雪糕不至于不翼而飞,便顿时被“镇住”了,从而愿意谈观后感了。她依次说了三条最基本的感受,我感觉到三条感受基本上体现出了她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所悟,并且三条感受也可以表明她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心思。特将女儿的三条观后感记录如下。

  大孩说:“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屈原的诗歌写得好。”我说:“空口无凭,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屈原的诗歌写得好?请用例子进行说明,否则,你的这个观点是虚空的,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大孩便回答说屈原的《离骚》写得好。她总算记住了《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看了剧目《屈原》,不求女儿记住很多的历史内容,哪怕她只是知道屈原写的《离骚》很有名气与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有一位武汉高校的很要好的才情卓越的朋友非常善意而友情的提醒我说:“出来玩,就好好玩,就一门心思玩,就痛痛快快的玩,就彻彻底底的玩,就心无旁骛的玩,可是,你在玩的过程中,却还在向孩子提问,这岂不是在无形中向孩子施加了额外之压力?另外,孩子在不想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你却又以取消三个雪糕的奖励来斗狠的要求孩子必须作答,岂不是又在增加孩子的无形之压力?对于孩子,玩就要一门心思玩;学就要一门心思学,真不能给孩子太多太大的压力,否则,压力过大,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故障的。”武汉高校友人的友情而友善之提醒,对我产生了一定的警醒,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不禁在内心深处自我检视:“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推荐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好文章让孩子阅读后鼓励孩子谈谈感受,带孩子参观好的景点后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感受,在参观景点发现经典名句便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名句之浅显理解,难道此做法不可取、不够科学吗?我的孩子在方特整整参观了两天两夜,如果任何感受都没有,如果连一个字的感受都说不出来,难道我真的能够心平气和的、平心静气的、优雅自如的抑或无动于衷的、超然物外的听之任之?”我总觉得,孩子玩方特,我花点门票费,那都是小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关键是,孩子要在玩中学,要在学中玩,要确保玩与学有机结合,哪能纯粹的一门心思玩呢?至于武汉友人所说的要实现让孩子的学与玩彻底分隔开来,我觉得让我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当然,让孩子“学就是学,玩就是玩”,这只是武汉友人出于一片好心而对我的友情之提醒而已,而听或者不听,也全在于我的一念之间。

  大孩说:“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只是楚国被攻破了,只是楚国被灭掉了,又不是屈原被攻破了,又不是屈原被攻城的人抓住了,他可以不投江的,他可以不去选择投江的惨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可以继续活着的,没有其他人逼着屈原不活着的。”大孩的一面之词或许略失偏颇,尽管只是她个人不成熟之看法,可是,这也毕竟代表着她的一种个人之思考与感悟,她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就已经足以宽慰我心了。

  大孩说:“我的第三个感受是,屈原是为国家而投江的,楚国都已经被攻破了,但是,屈原心里还想着楚国,心里还是忘不掉楚国,当初,楚国已经不再重用屈原了,但是,屈原心里还是忘不掉楚国,所以,屈原是爱国的。”末了,女儿竟然还有由此及彼的引申开来说:“毛爷爷说刘胡兰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感觉到屈原好像也是生的很伟大,死的也显得很光荣。”女儿能够从她的口中说出屈原是爱国的,我就已经足以感到欣慰不已了,没有想到的是,女儿还给了我额外之惊喜,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进行了由此及彼的联想,还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合理之衔接与关联,这大概展现的是女儿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女儿回答的妥当与否暂且不论,她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够自圆其说,就已经基本上算是表明她的小脑瓜也能尝试着思考一些大问题。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