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一粒米,金灿灿的启示

作者:丫头   发表于:
浏览:282次    字数:1256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36篇,  月稿:0

  粮食安全,国之命脉。节约粮食,人之大德。粮食,不仅关乎国家,亦牵系苍生。中国农民之于粮食,如之于土地,怀有深情,根植心灵。

  如何艺术而深刻地再现这一宏大、严肃主题(当然此诗不止于此,亦有歌颂劳动之美、贬斥靡费等),我一直苦苦“寻觅”……小诗《一粒米掉在了地上》,让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我喜于小诗之隽永、别致、新奇、回味久远。

  “一粒米”,绝非表面的一粒米,而具象征意义,有很强的隐喻性。在这里,“一粒米”有劳动的艰辛,有温暖的幸福,更有浪费的可耻,道德的沦丧。

  诗题——“一粒米掉在了地上”,司空见惯,平中见奇,引人幽思:一粒米掉在地上将会怎样?给人怎样的冥想?又会带来怎样的“苦果”?……诗人并未急于告诉你答案,而是由“果”溯“因”,由内而外,回归“一粒米”的本原……

  “我想 它一定/是很疼的/”一个“疼”字,不仅写出一粒米掉在地上之“疼”之惨状,也写出人心之“疼”,因不小心或不珍惜而抛之于地之爽然若失,痛心不已。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自然地写“一粒米”掉在地上的情形:“赤裸着身子/平白无故地 被/抛弃在人间的空白处/”“赤裸着身子”,让人无限怜惜“一粒米”之清纯之美真之无辜。“平白无故”“抛弃”,言人们对待“一粒米”的态度:这种浪费是人为的、随意的、于己无关痛痒的。用词朴拙,却很奇崛。

  那么,“抛弃”“一粒米”用怎样的“办法”“弥补”呢?诗人写道:“弥补的办法,就是让它/回到碗里,回到筐里/回到父母的打谷场/让它重新穿上衣裳/回到田头 回到枝头/从秋天回到夏天/”这是诗的主体,也是诗意向前推进、进一步渲染的核心。六个“回到”,构成腾挪跌宕之气势,酣畅淋漓,又迂回深沉。诗人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时空两线交织,极具匠心,富有感染力。“一粒米”确实来之不易,浸透着劳动者(特别是诗中所说“父母”们)的辛勤汗水。诗人打破常规,运用倒叙手法,简笔白描。“碗”——“筐”——“打谷场”——“田头”——“枝头”,一个个含着劳苦、辛酸的劳动场景次第再现,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从秋天回到夏天”,“一粒米”消耗劳动者多少时光、多少汗水……这样的“追溯”写法,非一般人所能为,效果极佳。另外,“让它重新穿上衣裳”,照应“赤裸着身子”,前后一体,浑然天成。

  诗的最后:“让锄禾的人/抚摸一回可怜的孩子/”真乃神来之笔,把诗意推向极致。“锄禾”二字,令人自然想到李绅名诗《悯农》(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旨立显。“再”字,绝非轻易,情意殷殷。“抚摸”,感情复杂,有爱亦有悲。“可怜的孩子”,诗人之聪睿尽彰。贫穷饥饿者,着实“可怜”。对于老百姓用血汗挣得的劳动成果(如粮食等)“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者,尤其“可怜”。而“可怜”之人不汲取教训,不“戒奢以俭”,不珍惜劳动所得,必是更“可怜”之人,即诗中“可怜的孩子”。

  小诗《一粒米掉在了地上》,如此之隽永,如此之奇崛,如此之深刻,如此令人警醒,是我所不曾见过的。简单的“一粒米”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金灿灿的启示,岂不美哉!

  以此表达由衷敬意!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启示 金灿灿 一粒米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丫头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1-10-10 22:29
    方烟雨
    我认为该诗还有一深意:幼吾幼以人之幼。人生于世,彼此都应多一点推己及人的关爱,随时想到他人也是父母所想,再卑微之生命也是父母"一泡尿一泡尿"养育而成,人人都应享有天赋人权,生命权生存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不因随意被剥夺。总之,人是目的。凡事推己及人,就会多一点对弱小的珍视关爱!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2021-10-10 16:33
    黄小琴
    一粒米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时时想起除禾日当午的汗滴,想起春种秋收的漫长。珍爱粮食吧!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