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陈祥发:读书人、观念形态与现实

作者:凌云儿   发表于:
浏览:38次    字数:286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现实情况远比理念形态、观念形态复杂很多。中国革命导师出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念,当年颇有点瞧不起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曾开宗明义讲:“读书比杀猪容易得多”,因为书它不会动,就老老实实摆放在那里等着你去读;但杀猪可就难多了,一不小心它会绝地反击,带一身鲜血狠命跑掉,让你大大地尴尬难堪一回。这当然并非原话,但绝对就这意思。我当时想,大约是老人家为了彻底摒除读书人“空口说空话”对社会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意狠狠贬低一下死读书者的能耐功用,是极而言之,当不得真。但昨天一事,却令我对理念形态、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大大低看了一回。

  昨日上午,我刚在自己“空间”里大谈人与人理解的两个障碍,说一为“信息不对称”,二为“条件不对等”,认为别的就没有了。不曾想下午就被证明事情远没如斯简单。下午稍晚些时候,我回老家高家镇石板溪桐子沟“坐夜”。因好长好长时间没与乡亲们见面了,并且还有不少是老同学老朋友,见面了自然有很多人主动打招呼,但一见面正逢管客司高喊“各位客位快坐席”,其时太阳还高挂着,从石板溪步行两里路到达“坐夜”之地,又遇丧家原宅乃是密不透风的四合院,马上热汗淋漓大朵快颐,加之鞭炮齐鸣令我原本就相当闭塞的耳朵(因重疾所致,乡亲们很多并不知道我有此境况),更加听不清问话......反正若干多种原因,让我听不清大家问话,更来不及回答问话,更忽视、忽略、忽悠、冷漠了众多亲朋好友、乡亲邻居的热情招呼。

  更糟糕的是:来的来去的去,说的说笑的笑,一会儿功夫就席散人走茶凉,地坝就清静了不少。更不幸的是,此时,我已搭乘好心人百般招呼搭乘的车辆,已走出老远老远,根本来不及再解释什么、补救什么。我知道我那天的表现,会让亲朋好友、乡亲邻居用我非常熟悉的话语来评价我——

  “没见过你文不文武不武、官不官商不商,架子还大得衣裳角都扇得死人!”

  “你在外面唬别个,你家祖宗八辈根根底底我都一清二楚,我可以说你红苕屎都还没拉干净!”

  “摆什么臭架子?人不求人一般般,我求谁也不会求到你门下,我屙尿都不朝向你那一方!”

  .........

  我非常清楚善良的乡亲们,一旦骂起人来,那话语是非常丰富且颇具表现力的、感染力、杀伤人的。

  糟糕的事集中到一块来了,人家怎么理解人?你向谁解释去?

  还有、还有,在回程的车上,大家还说到一事,说老家桐子沟三个小队(现已合并为一个队),现存年岁最大的老人算得上是个孤人,因为曾经侍候他多年、为他端水递药的老伴和两儿一女,都早已病逝了,唯一健在的女儿远嫁他乡,老人也没住到所谓“幸福院”之类地方去,但他拖着病体“自顾自、自生自灭”竟就成了三个小队中现存最长寿者。这本是好事,但这令很多如我等“表功”说自己孝心好,让老人安度晚年、多活了不少年的儿女有话说不出,理由是:啥子孝心好让老人安度晚年、多活几年时光哟?你看人家谭仁成,他靠谁呢?“谭仁成”就是那位本队最长寿者。

  侍候老人的百般辛苦因“谭仁成”老人(也是我的长辈)的存在,而被忽视漠视无视了,有谁能了解理解正解呢?所以我说理念形态、观念形态的东西,远难囊括现实的丰富多样、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为此,人若非岗位工作之特别需要,平素还是少读些闲书、少浏览些乱七八糟“闲信息”为美妙,不如多看看身边之现实大地,实在有识有趣得多呀!但观互联网之无遮无拦、无边无际特别是熙熙攘攘、纷至沓来、无穷无尽、“攀上一山又见一峰”的海量信息,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愉悦快感”,且无穷无尽、层出不穷、绵绵不绝到如丝如缕、不绝如缕。但其真假莫辩、虚实相生、其说不一、各持一辞之现状,又非常有可能使你耗尽生命、一无所得、一事无成而又兴趣不尽、热情不减直至最终兴高采烈、雄心勃勃“安乐至死”。

  由此想到我们这代人与上一代人的差异,特别是一代学人知识分子与过去一个时代学人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差异。

  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家书岂止抵万金!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那一代学人知识分子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书籍文章,我们将清晰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复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我的想法是:如果不是带着要做好岗位工作的迫切心愿,带着破解岗位工作所面临困惑疑难的急迫心情,带着问计于书、求教于书的心理冲动去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那阅读难免会步入死胡同,给你带来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且回头无路、无岸的苦恼,甚至令你痛不欲生!

  读书呀读书,语言发展演变中将错就错的情形多如牛毛,你欲将林林总总情形如数厘清,正本清源,“桥归桥路归路”,发掘回复事物之本来面目,一不小心即会耗尽一生时光,请问这值也不值,如最终答案是不值得,你会毫不犹豫断然舍去吧?会不会恋恋不舍、犹豫不决吗?会不会“十里长亭相送般”藕断而丝连吗?

  比如,所谓“舍不得鞋子打不了狼”,原义是“必须敢于跑远路甚至于穿密林涉险境深入人迹罕至之地,磨烂无数双鞋甚至于磨烂脚掌,方能打得了狼”,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成了“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为了打狼竟至于就得舍掉孩子,这成本代价也高得离谱了吧?!

  再如“三个臭俾将,顶个诸葛亮”,俾将乃帐中副将也。后来不知怎的就成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甚至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是哪跟哪呀?我看你就是集中一千个臭皮匠也无法与一个诸葛亮决一高低雄雌,何谈三两个就顶且超?!

  又如“桃之夭夭,妁妁其华”,本表示“桃树茂盛,桃花灿烂”,后来怎么就活生生成“逃之夭夭”,表示脚底抹油,狼狈逃窜。这个演变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吧?!

  我没有细查这几个成语的演变来由,仅仅是出之于个人一己直感记之,难免贻笑大方。只想说明一点:人如一味读死书死读书,实在意义不大。

  那就将视线转向现实大地吧。比如我工作于医苑,而医院病房既集中了人类众多病苦伤痛(体痛心痛),也汇聚了数不胜数孝善亲善故事。长期侍候生病受创的亲人好友,可真正算得上苦活脏活累活揽尽:这里有好儿媳精心侍候屎尿全拉床上的公婆,也有年迈婆婆潜心打理手脚严重不便的儿媳。一年前因脑溢血入住我院治疗现今仍走路“展寸寸”的那位年轻媳妇,当时是由其公婆在院服侍,如今我还看到她于自来水公司下面广场处,由其婆婆扶着试着恢复较快行走,我每走过一次,就能亲睹一次,从无例外。有意的朋友如要采访报道,可到医院科室与护士长了解,然后再深入走访调查,定能写出精彩故事,以助于提升家庭社会亲善度和社会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此一想,我何不自己动手呢?这比起死读书读死书来,不是挺有积极意义的事吗?然也!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凌云儿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