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潘大林:对故土故人的深情回望

作者:黄丹丹   发表于:
浏览:196次    字数:266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李洪波小说集《小城粤戏班》代序

  每个周日,在北流市某公园一角,一个廿多人组成的曲艺社正在演出。这个曲艺社就是荣获“广西文化厅优秀惠民演出队”称号的“圭江粤乐社”。他们演奏的大多是广东音乐,间或还有某位或男或女的演唱者站到场子中间,高歌一曲,或唱粤曲,或唱民歌,时或高吭,时或低回,时或慷慨激昂,时或如泣如诉,旁边围观的听众不时爆发出阵阵肯定的掌声。这时候,坐在乐队中间奏扬琴者微微抬起头,脸上露出了自得的笑容。

  这位掌扬琴者,在乐社中起着号召组织的作用,安排人员,调整曲目,整理乐队,他有时还弹拨起低音电阮,分明是十分谙熟音乐的同道中人。他,就是粤乐社的社长,原玉林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曾经的北流市文联领导李洪波先生。他的名字,在北流文艺界传颂了三十多年。他高中毕业即进入教师队伍,从小学教起,教到初中、高中。他教数学的时候,时有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教育局的领导说,此人善写文章,应该让他教语文,于时他成了语文老师。教语文的时候,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又说,此人擅长写作,应该调到文联。于时他又到了文联,此后一直干到退休。

  北流如今已是大作家的人,原先大多在乡镇工作过或在学校教过书,后来为李洪波一一挖掘出来,或调到文联工作,或给与力所能及的扶持和帮助,让他们在文学路上一直走到今天。这些人中,有朱山坡、梁晓阳、吉小吉、谢夷珊、马维廷、潘雄杰等等,其中多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女作家林白也曾是李洪波的学生,最近她声震文坛的长篇新作《北流》,其中有不少素材,就是李洪波给提供的。在林白送给李洪波的长篇小说《北流》的扉页上,林白恭恭敬敬地写上了“洪波老师指正,谢谢您为《北流》提供素材”的题词。

  因为北流文学创作的实绩,广西文联和广西作家协会先后给北流市颁发了广西文联系统先进单位和重点文学创作县(市)称号。李洪波本人也曾被评为广西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如今,北流市的文艺创作更是风生水起,由广西大业集团出资主办的大业文学奖,已连续举办了九期。洪波因中篇小说《村官霍小玉》的创作,也曾获得了2020年度大业文学奖的“优秀作家奖”。

  李洪波的文学创作主要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多年前,他就出版有散文集《好的故事》,我曾为此集子写评论发表在《文艺报》上,对他“位卑未敢忘写作”的精神给与了由衷的肯定和赞扬。多年之后,他这一本皇皇三十五万字的小说集摆在我的面前,这着实让我有点吃惊。自从来到另一城市工作,与玉林那边的文朋故旧多有疏远,不知洪波原来一直默默坚持写作。他把文学写作当成了与世无争的钓鱼,他说钓鱼不可获厚利,甚至颗粒无收。重要的是过程,一个自我陶醉自我愉悦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垂钓如能为人欣赏,说这垂钓者钓的鱼不错啊,不仅肥美,还生蹦乱跳的,那垂钓者就乐了。

  他钓的鱼确实是生蹦乱跳的。集子中的小说描写的大多是作者身边的人和事,他对这些人物和事件太熟悉了,熟悉得几乎是信手拈来,不用花时间去做什么构思,好象是一拿起笔,身边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就自然而然地纷至沓来,如泉水般流注在他的笔下。《金背巷》中,这个类似城中村的一条小巷,聚集了众多人物:身材高挑、肤色白净的白牡丹万玉和能游水善做虾饼的黑牡丹金娘;利用河蚬做出鲜美河蚬粥的祝妹,擅长奏扬琴的琴师陆百一和与他心灵相通的保姆;身体罗锅、但心地善良的刘亚哥;精于缝衣、善做旗袍的裁缝师林木森;做芥菜包的何家和做牛腩粉的符家;善做竹骨油纸伞的竺枝山;还有那帮热爱粤剧艺术而成立粤乐团、坚持为地方戏剧艺术续存生机的热心票友……

  书的故事

  “两条青石条做的门礅,坐着两个衣着不同的少女。南流县附城乡鸭塘村的罗家四小姐不像她家的佣人那样坐在门礅上择菜,而是坐在门礅上看一本叫《聊斋》的书。”“门礅用青石做成,表面光滑冰凉,夏日坐上去,比坐室内的花梨木雕靠椅舒服得多了……”“正好那一天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农历七月十四,民间称之为鬼节。罗家四小姐读着读着,并没有毛骨悚然之感,反而觉得《聊斋》里那些女鬼好美丽好可爱……”

  这是小长篇《小城粤戏班》的开篇,语调平缓顺畅,通过罗家四小姐于鬼节读《聊斋》开始,光滑冰凉的青石门墩、花梨木雕靠椅、佣人、七月十四、喃哆荷……这些带着强烈时代特征的词汇,一下就让读者进入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情景中。然后,小说通过一个县城人们对粤剧艺术的喜爱、县粤剧团的聚散离合、粤剧主角吕小苏等人的升降浮沉和情仇爱恨,带出了一个桂东南小县城半世纪的风云历史。

  中篇小说《村官霍小玉》则将目光关注到了现代,鸭塘村村官霍小玉为增加农民收入,组织起家政服务队,穿针引线,把村里的妇女介绍到城里打工挣钱,由此发生了许多喜剧闹剧:有保姆多嘴多舌引起误会的,有帮男主洗澡惹出麻烦的,有打理画家日常而渐起贪念的……霍小玉都不辞劳苦,一一加以疏理排解,最后得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通过这些故事,李洪波笔下塑出众多人物形象,仅是通过一个万花筒般的粤剧团,就写出了老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剧团团长、男角女角、笛子手、扬琴手等一班“生旦净末丑”,通过他们所用的单车、乐器、饮食、粮票等“道具”,精准地刻画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各自的性格特点。其它小说,更是广泛地写出了当地的五行八作和丰富多彩的百样人生。

  读书故事

  时间是一块磁铁,它可以将往事碎片吸附起来,越吸越多。李洪波则像一个高明的拼接师,将这些碎片整理出来、粘合成形,组成一幅幅富于时代特色的画卷,画面中有着鲜明的桂东南风情和北流特点:这里山野间遍植荔枝,果实甜蜜爽口;这里有一口塘叫鸭塘,所产鱼儿肉厚嫩软,远近闻名;这里有个喀斯特地貌的勾漏洞,曲折幽深,葛洪曾在此烧火炼丹;这里的人都说粤语,喜欢听唱粤剧;这里有八音锣鼓,敲起来铿锵欢快,热闹非常……这就是李洪波的家乡,是他生于兹、长于兹、生活于兹、工作于兹、唱粤曲于兹、写小说于兹的家乡。只恐吾乡人不识,三更犹自写文章。李洪波将自己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热爱,都低回宛转、一唱三叹地流泻于自己的笔端,铺彩成北流文学界一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县市文联领导,不管在文学还是艺术的何种行当,理应成为当地的创作里手和表率,这样才能让众人信服,洪波做到了。我和洪波结识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其后因工作关系少有来往,但我们一直都是那种“从来不用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文友。我曾认识过不止一个叫洪波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陆续淡出了我的记忆,唯有李洪波,至今仍顽强地存储在我记忆的硬盘里,靠着他的为人,也靠着他的为文。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