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张存余:九九重阳节

作者:张存余   发表于:
浏览:76次    字数:128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罢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词,再来说一说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民间则传说: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如今人口逐渐老龄化人们对老人倍加尊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俗话说: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来就是雪。也就是说重阳后到春节之间没有大的节日了,过了重阳很快就要进入冬季,要做好防冻防寒的准备工作。当年我们山区的农村对重阳节还是比较重视的。重阳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磨黄豆做豆腐,煮糯米打糍粑。黄豆和糯米都是刚刚收上来的带有新粮食的清香味,特别的惹人馋。打糍粑事先要将糯米用温水浸泡,待米泡“伸了腰”(发开了),用竹筲箕沥干水分放进蒸笼里蒸熟。再将熟糯米倒到大木盆中用筑墙的墙杵捣或者放到案板上用长柄木锤打砸,还有的人将熟糯米倒进石碓臼用碓舂。糍粑做的好不好全靠这道工序,只有将米粒捣碎捣烂凝成了一个整体了才算熟了。然后,人们将糍粑打好后,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大块一大块的,再洒上一层熟芝麻粉末,左邻右舍互相馈赠让大家分享丰收果实和喜悦。不久前在街头看见一个摊点类似家乡打糍粑的,用长柄木锤打糍粑。准备买一块尝尝,可是一看旁边的广告牌写着:“正宗的韩国打糕”让人倒了胃口。明明就是来自中国民间的“糍粑”,为什么要说成是“韩国的打糕”呢?

  痛定思痛,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一切好的东西都急需保护和传承,并且发扬广大,好的传统不能流失呀!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重阳节 重阳 九九重阳 张存余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