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寒冷的,尤其在北方,寒风肆虐天空,冰雪覆盖大地,一切仿佛已停止,被慢慢封印。冬天有时又是温暖的,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太阳暖暖的,万物沐浴其中,安静、祥和,似乎都在埋头冬眠。
冬日村庄
北方的冬天寒冷、干燥,对于长久生长在此的人们,早已将这种对于冬天的记忆渗透进血液当中。
在某个太阳高照的冬日,风和日丽,带着一份慵懒的心情,漫步于乡间小路,和冬日来一场温暖的邂逅。渭北的旱塬地区是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此时的旱塬,毫无生机,满目苍凉。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出一种古老、厚重、庄严的黄褐色,连同覆盖其表的枯枝荒草,更显荒凉。不难让人体会出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若不是分布于周边的村庄和不远处的集市,真会被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我却喜欢此时的家乡,此时的旱塬,那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对它的深深的眷恋!
冬日阳光照射下的旱塬,荒凉却厚重,沉寂却肃穆,静静地横亘在人们眼前,默默守卫着依它而建的村庄。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近距离和它接触,也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它的面貌。如今,轻轻靠近它,随手揪一把荒草,捧一把黄土,深深嗅一口,那熟悉的味道中除有阳光的气息外,似乎又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辛勤劳作的身影。是的,那是世世代代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场面。大人们手持农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默默耕耘。小孩儿们手持皮鞭田野牧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壮年变老年,少年变壮年,不变的永远是这块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们的旱塬!
站在这里,只想高歌那首《黄土高原》——“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晒暖暖”
在关中某些地区的农村,管冬日里晒太阳叫“晒暖暖”,那是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温暖场面。
冬日的中午,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大地,猫冬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寻一处有阳光的地方,或三五成群,或独自静坐。此时,最常见的便是几位老太太围坐一起闲聊。有的手持拐杖,有的缝缝补补,还不忘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旁边不远处则围坐的是一群老大爷,手拿烟袋,或捧一杯热茶,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国际会议”。有人此时若是兴之所至,必会对某人高喊一句“杀一盘”(下象棋的一种说法)。于是,“楚河、汉界”一摆起,周围人会不自觉聚拢过来,完全不顾“观棋不语真君子”的明文规定,而形成“敌”“我”两大阵营,情急之处,面对棋盘,口手兼施,挣得面红耳赤,真有一种赤膊上阵抵挡千军万马之势!再旁边,往往有一群顽皮的小孩儿在玩耍,或无聊地趴在大人背上,或追逐打闹,你掐我一下,我推你一把,引得大人们不住地责怪之声。
行走于他们其中,多少会被他们所感染,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聊着无关紧要的事。那是身处于繁华都市的人们无法体验到的舒适与惬意。此时的阳光仿佛都已放慢了脚步,留恋地张望着这恬静的农家生活,不舍得快走一步。
心中的太阳
很多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看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生活,实则只是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动作,仔细审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并无真实所得。人们早已习惯了快节奏、超便捷的生活方式,却很少有人会主动停下来审问自己内心。高速发达的通信网络、交通物流促使人们一刻不停地踏上快速运行的列车,可往往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习惯了智能终端的人们过度依赖虚拟空间的便利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交流;越来越现代化的聚会模式不断取代最原始最传统的走亲访友,最终冷落的只会是亲情和友情。
曾经不止一次地和周围的年轻人闲聊,你们闲暇时间都在干些什么?网游、网购、网聊、刷短视频几乎成了现代年轻人的普遍爱好。其实也无可厚非,但终究有多少人认真审视过自己:我到底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和理想为何物?
或许,这种发问过于严肃和多余,然而生活却是需要有信念有理想的,有如远航的大船须有灯塔的指引,而这灯塔便是自己心中的太阳!
杨绛先生年轻时曾说过:“一星期不让我读书就等于白活了。”读书成了先生终生必做的事,也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也因此,先生虽历经生活的磨难却终成为众人敬仰的文学大师。读书,便是她心中的太阳!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太阳。
人这一生,会经历两种冬天,一种是季节的苦寒,一种是人生的低谷。苦寒是万物的难关,再加之有疫情这样外在因素的影响,面对此,我们始终要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低谷是人生的修行,此时最能彰显一个人强大格局的就是他内心的理想和信念。而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却离不开心中那个属于自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