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邱小权:初夏游董家

作者:邱小权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567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57

  “暮春渐远初夏来,最美人间五月天”,5月22日,在县文联的组织下,有幸参加“聚文艺力量 助共富乡村—丰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董家镇”活动。

  董家杜氏庄园和飞龙瀑布,远近闻名,特别是杜氏庄园,修建于1942年至1946年,小时候听父辈们讲,建筑大气,用材讲究,雕刻精细,幼年时,路过此地,未曾细看,特别是在2009年12月纳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也未到访,想一睹其芳容的想法,由来已久,今日终结宿愿,畅快初夏游董家。

  探寻庄园风采

  中午1点,迎着初夏的骄阳,从丰都县城出发,沿205国道,一路欣赏着渠溪河岸美丽风光,绕过山路弯弯,历时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车停在董家镇彭家坝村五组杜宜清庄园大门前,古色古香的石坝上,石坝有近500平方米,当时称作校场,站在十一级石梯前,有位同事将手机中的指南针一摆放,啊,坐南朝北,不偏不倚,两边摆放着各两口大水缸,验验古寓“房前放水缸,聚财又安康”。

  放眼上望,庄园大门为石门,门口上方从右到左雕刻“寶田永裕”四个大字,“永裕”二字,不但寓意着庄园永远富裕,而且还寓意着乐善好施和万事顺遂。沿着长3.5米、宽0.35米的石阶梯上行,回过头来一数,有11级,到了戏楼底部,又是一块大石坝,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两边是厢房,再沿着十七步石阶梯向上,走完石阶梯便到了内庭,那是观戏的地方,庭内有两条长5.2米、宽0.38米的石凳,文友们兴致勃勃,将滚烫的热臀搁放在石凳上,凉悠悠。两厢房楼上改为了茶室,歇了一会,我左窜右窜。转角右边门旁挂着《风雅轩》门牌,双脚迈进屋里,有一间简易古木床,再向里面望去,还有两间住房,房中摆放着更加豪华的古木床,主观臆断为,里内是主人,外面是仆人,哈哈。折回到左边,屋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乐器,挂着各种戏服,仿佛听到民乐演奏,不妨也拿着一根有贴好笛膜的竹笛观看,在文友的调侃下,吹奏了一曲《太阳出来照四方》。

  再前行几步,从后门进入后厅,也就是四合院中庭,天井前面左右两旁是石刻雕花鱼池,也是防火池,中间是石坝步道,仅有三步石阶梯就到了大厅,大厅也是会客厅,我们也到会客厅坐一坐,右边是主人的住宿,古色古香,依然摆放着,起居洗漱用品,让人惊叹的是,夏天为了降温,不但在地下修了降温池(另一种说法:地牢),还有用石头打制的洗澡池和降温盆,在那个环境下,做做到这些非常不错。大厅左边是主人的帐房,还陈列着算盘、文房四宝、烟斗、帐本等文物。帐房外是厨房,陈列着农村宴席的食谱模具、桌椅板橙、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看着看着,“诱人胃口动饕客”。

  看完了四合院,从左厢房后门向西边走出约50米外的岩坎下,一排整齐条石硼成的基石中,有长方形石门。从石门进入,室内面积14平方米,上方呈拱弧型,冬暖夏凉,称为凉洞,当时,修建这个凉洞目的在于,躲避敌机轰炸之用,凉洞上面还有一个水塘,起隐蔽和保护的作用,进入洞中,凉风嗖嗖,凉爽爽。

  回走,高坎上是小碉楼,占地30平方米,底楼没有门,门建在二楼,如果到二楼,必须要用木梯,门是由铁质材料做成,只好围着底部转一圈,庄园有保安队,保安人员都配备有步枪,就住在这上面,正在改造,未能上去。

  再向东步行近100米,进入大碉楼,大碉楼上,七十年代用石灰书写的“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11个白体字,依然闪闪发光。大碉楼占地188平方米、高15.2米,大碉楼前有块石坝,面积108平方米,在石坝上站了一分钟后,沿着三级石阶梯进入大门正面,天井地面是条石内坝,有排水孔,采光性非常好。从左边楼梯上楼,共有五层,楼面全是由木质做成,一层一层向上走,越往上走,楼梯越陡,上至顶楼,有一观光台,全由条石砌筑,可居高临下,站在观光台远眺,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溪流蜿蜒,鸟瞰庄园和周围良田美景,田园风光无限。

  在大碉楼房屋内转一转,可看到,层层四周都有大小不同的嘹望孔,在第四层,四面突起的三角形建筑上,分别凿有圆形的孔,这就是炮眼,炮眼内小外大,有嘹望作用,这个炮眼也称枪眼,用于敌人侵犯时的内部防卫、敌情观察、攻击敌人等,然后双从右边下楼。

  大碉楼外是一块空坝,空坝外是一排正在恢复的矮木屋,站在空坝目视这一排木屋,一下子让我回到四十六年前,站第三间教室外的情景。

  记得在我十二岁那年,因我小学读书是春季招生,五年小学毕业后,未能及时进入初中,所以就要休学半年,这一半除了参加劳动,喜欢走人户。

  那年三月的一天,我与父亲到陈家沟姨父家去吃生酒,第二天,跟随着比我大一周岁的表哥一起到他学校去,我清楚记得,表哥就在这第三间教室第五排读初中。那一天,我不是到橾场,漫无目的地走动,就是在表哥的教室外傍听,然后躲到某个角落打瞌睡;那一天,看着我羡慕的表哥,能出入这么好的学堂,我也发誓要不这里读书;那一天,我好无聊。因为我家距这里太远,无论 初中,还是高中,无缘来此地,也是我未曾看过庄园的缘由。

  回到四合院,聆听镇上领导给我们介绍。

  四合院平面布局为前堂、中堂、后堂及左右厢房,旁边有两座青石结构碉楼,有凉洞和校场等,占地面积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4平方米,庄园建筑所用立柱大部分采用雕花石柱和木柱,用材考究,布局合理,木质和木柱全部采用桐油处理,起到保护作用。

  杜宜清庄园是渝东地区非常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建第之一,其建筑风格反映了渝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该地区建筑艺术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庄园的主人是民国时期川东乡绅杜宜清。杜宜清学名杜光甫,其父杜茂森膝下有五子,杜宜清身居老五,在父亲病逝后,杜宜清便用继承的家产扩建了杜氏庄园。与其说是他的府邸,不如说是一座善堂。抗日战争时期,杜宜清将庄园变为学堂,为了纪念父亲取名为“茂森小学”。为了方便较远的孩子,他把庄园分割了一部分出来用作宿舍。他还在学校积极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救国主张,庄园学校门石墙上有杜宜清书写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八个大字,告诫全体师生务必树立抗日救国决心。新中国成立前,茂森小学是丰都有名的私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在杜宜清庄园办起了小学、初中、高中。位于庄园东北角的教学楼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庄园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曾是丰都县第八中学所在地。1995年,丰都县第八中学校从杜宜清庄园迁到董家镇场镇,从此,这里多了几分寂静,少了几分喧嚣,杜氏庄园一度沉寂了下来。

  最后,镇人大周主席说:“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董家镇将把这里打造成礼堂、学堂、食堂三堂,庄园四合院全部改建成礼堂,把董家镇181个姓氏的人文历史集于此,推动仁智礼义发扬广大,大碉楼建成学堂,集互助会、新农人互助会、道德评议等基层组织于一体,让留守儿童和有志人士有书看。用原来的教室改造为老年食堂,让老年人吃上可口饭菜,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

  文友们赞不绝口:其中杨华英女士的“千年楼上书声朗,桃李风姿雅韵同。杜府圣贤传大道,襟怀写向碧云中”的诗句,让我铭记于心。我也叹书“古朴院落,几处苔痕,文化厚重,今朝盘活,礼学食堂,造福一方”之句。

  打卡飞龙瀑布

  飞龙洞瀑布,位于丰都县董家镇关圣场村九组飞龙洞,相传“人在桥下走,水在天上流;一条神龙,飞跃千秋”。

  渠溪河流经董家镇公家场村与关圣场村之间的斑竹河,河床突然多级陷落,悬岩高95.1米,河水流至此地,俯冲而下,飞流直泻,形成第一级瀑布,然后回转,形成31.5米的第二级瀑布,又缓缓流出,形成10.4米高的三级瀑布,然后汇入到了长江一级支流渠溪河。

  瀑布口上面有石桥,由数十根条石横跨桥墩砌成。通常情况下,河水从桥下流过,两岸居民从桥上通过,夏日水涨将桥淹没,行人可绕道下至谷底,从瀑布后面的小路通过。行人通过时,前面瀑布溅起巨大水花,震耳欲聋,产生的水雾不停地向里面扩散,酷似孙悟空的水帘洞。

  相传,在飞龙洞岩上有一座寺庙,庙里住着一位和尚,名孙真心,这位真心和尚大慈大悲,潜心修行,每天朗诵经文,对前来请愿的人答疑解惑。当地百姓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在此多少年。只是百姓遇到困难到寺庙去与他沟通后都豁然开朗,问题自然而解。在方圆几百里内,哪家遇到困难都能见他及时出现为其解围,人们非常尊敬他。他在寺庙墙壁上画了一条巨龙,当他画龙的眼睛时,巨龙全身摆动,和尚见此惊呼,“莫非你要走啊?”巨龙点头三下,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一会儿池潭的水涌到岩口,巨龙一下飞往池潭,跃入水中,因此龙未抢到玉皇大帝所施舍的龙珠,无法归大海,只能屈卧在这潭里。真心和尚恐怕此龙在此地兴风作浪,请求如来指点,梦中如来传诵一段镇龙真经,第二天,真心口念真经,施法于庙里的一口洪钟,眼看洪钟象在火炉中,煅烧一样,全身通红,烧掉了钟鼻子上的麻绳,飞驰而去,把龙罩在潭中,故此地得名飞龙洞。从此,飞龙和洪钟成了人们传闻和探寻的秘密

  据《丰都县志》记载,飞龙洞飞瀑三跌成潭(滩)。洪水季节,一潭飞瀑宽29.3米,高62.6米,瀑下潭面面积2563.4平方米,深32.5米;二潭瀑布高31.5米,潭面面积约500平方米,深约10米;三潭瀑布高10.4米 ,潭面面积250平方米,深约6米,各潭中盛产鱼虾。

  清乾隆35年(1770年)四月,有两位高僧远道而来游览此洞,即兴题《飞龙洞赋》于壁。赋云:“玩飞龙洞之地兮,前有层岩千仞……洞有三焉兮,险而水深百尺。两怪石而生衣毛兮,俯察焉孰不魄散而动摇。烟滚滚如虎吼山岗,雾蒙蒙而风波浪涌。忽焉而鱼跃于渊,忽焉而鸢飞戾天。夸千秋不息之清风霹雳,高帝都万倍之铁壁钢墙,此乃飞龙蟠眠之所,果非哲人戏舞之场”。

  曾在附近居住过的文友黄波,在《走进丰都飞龙洞瀑布》中写道,1982年,飞龙洞一带有三个多月时间长期未下雨,飞龙洞瀑布下深潭也渐渐断水,每日午时,站在岩石上面,看到有像龙一样的东西在池潭里来回游动,引来了许多人在瀑布口,鸟瞰池潭,眼看潭水渐渐减少,有三个(唐永泽、鲁鲜达、何昌明)当地人,为了一探潭中究竟,是否有传说中的龙和洪钟,组织六七个人,用十二马力的柴油机,从正月开始,日夜抽水,丰都、忠县、垫江的好事群众,纷踏而至,与周围的乡民们成群结队,观看热闹和稀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看热闹,最多时一天达到三万人,让静悄悄的飞龙洞,变成了机器轰鸣,人声嘈杂,热闹非凡的地方,用了一个月时间,水被抽干时,只见鱼虾,不见飞龙和洪钟。

  黄波还说,他老家与飞龙洞瀑布相距仅四五里,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在飞龙洞瀑布的三潭周围割草、打牌、游玩,很有一些乐趣,至今记忆犹新。有几次去董家场赶集,因天下大雨,到了飞龙洞瀑布时只能望而止步,只见那汹涌而下的洪水,势不可挡,洪水伴随着黄泥土,好似黄河波涛,水雾冲天,美景尽收眼底,非常壮观,常常久久不愿离去。

  诗协与画协的几位美女,身着汉服,坐在瀑布下的乱石上,嬉水吟诗,杨华英说:“窈窕青峰相对排,氤氲仙气出天阶。飞龙一啸三千丈,界破遥空下翠崖”,多么诙谐,多么气势。

  酒醉水帘洞

  雄伟壮丽的飞龙瀑布之邻,青竹翠柏掩隐着一岩洞,被打造成“水帘洞”,二十多米高的悬崖上,用红色大字写着“水帘洞共享餐厅”七个大字。

  下午5点,文友们歇脚这里,外面虽然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但走进洞里,十分阴凉,心情愉悦,却是别有洞天。

  水帘洞内壁上写着“畅游飞龙景,尽在岩洞情”几个白底红色大字,格外显目。文友们各行其事,有的写生,有的吟诗,有的高谈,一位文友说:“这么洞,估计洞长五十多米、宽十三好几米、高十六七米”,的确,这个洞地势开阔,洞内釆光好,洞里有一口长5米多大的半圆形水井,晶莹剔透的水珠,从十多米高的岩上滴下,发出“咚咚”的声音,悦耳动听,让人赏心悦目,连漪荡漾。镇宣传委员许华国指着泉水说:“这个水,水质优良,可以直接饮用,经相关专家实测,各种指标超过了现有的矿泉水,有家企业想来开发,我们镇没有答应,任凭干旱数月,井水总是满满的往外溢”。此时,有的人伸出双手,俯身掬起一捧甘泉送入口中,十分惬意。

  平整宽敞的洞里,排放着二十二个火锅台,六个烧烤台,每个灶台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竹椅。其一个灶台上放着一个热气腾腾、正在洋玉饭的鼎罐,三个灶台炉火通红,许华国委员说:“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我们已把水帘洞打造成为集餐饮、休闲、娱乐、沙滩车、山地越野、观赏瀑布、露营为一体的共享餐厅”。镇人大周主席指着水帘洞下面的房子说:“你们看,这七间房子,全是用石条砌成的石单墙,楼层也是用石拱砌成的,尽管现在房顶的瓦架子已经粉烂,但石墙依然伫立在那里,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居住、生活的地方,我们正在着手建设成为,当年知青奋斗的情景”。

  洞顶边长着大汤圆粗的黄葛树,两米多高,青枝绿叶地匍匐在石崖上,黄葛树顽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真让人佩服。洞的悬崖边一棵不大的黄葛树张牙舞爪地分叉着枝桠,看起来树龄久远,三条根须间隔一米宽,从二十多米高的悬崖边垂直而下,触到地面,好似姑娘额前的刘海,在微风的吹送中,荡来荡去,悠闲自在。

  洞边的瀑布,伴着二十多米长的树根,一倾而下,点亮洞口。水帘洞壁的台阶上,放置了八坛洞藏女儿红,每坛上面扎着红绸,一股浓郁的醇酒香飘了过来,让人陶醉。

  是夜,洞内霓虹闪烁,热气蒸腾,文友们围着灶台,大口吃肉,一轮圆月挂在树梢,照映着水帘洞,艺术家们激情澎湃,纷纷端着土酒碗,酌满女儿红,望着高高悬挂的明月,一边饮酒,一边呤诗,时而高歌,时而翩翩起舞,诗联协会的女神们,巾帼不让须眉,婀娜多姿的身段,变幻莫测的舞姿,举杯邀月,对月高歌,醉哉,优哉游戏哉!

  吾亦赋诗一首:

  甲辰四月十五夜

  金镜炫人间

  文友之豪放

  文坛天骄洞中欢唱

  灶火旺嘎嘎香

  鼎汤鸣肉沸腾

  腊排鲜味美甜

  土碗酒狂入喉

  文坛才子尽抒怀

  作家出口文章晒

  画家轻描绣青山

  书法家们,挥笔留下浓墨

  月下一杯酒

  诗词赋成就

  今夜水帘洞

  歌声伴鼎沸

  第二天上午,参观了董家四角楼村的花椒基地和几个村的和美院落,一句话,董家的山美,水美,乡村更美。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赵丽丽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