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路 廊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73次    字数:1859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12篇,  月稿:2

  路 廊

  汤碧峰

  前几天,网友在微信平台上转发了一则知识信息:你知道“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的区别吗?并作了解释说明,图文并茂,既直观又通俗易懂,让人长知识。

  说真的,平时看到的这些景物,只读出它们的名字,还真说不出它们的区别。比如这范蠡湖公园的通越阁,为什么不叫通越楼?像岳阳楼、黄鹤楼多有名气啊。现在才知道,这两层建筑以上的称为楼,而称之为阁是这楼四面建门窗出入,并建有观景平台,也可谓是出于楼而不同于楼。

  而这八种建筑,亭是排第一位的,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上面的解释是:亭是重要的点景建筑,多建在路旁和水边,供人憩息和观景。而廊的解释是: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用于遮阳挡雨,便于游人游走过程中观景。

  当然,亭子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标记。在我们家乡,通往县城的主要大路上,每五里路、十里路,路旁就建有一亭子,于是也就以此为地名,称之为五里亭、十里亭。戏里演的十里长亭相送,这里的长亭非指亭子长,而是指路长。古代人出远门,一别也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想见,所以一送便是五里,而送十里那是依依不舍了。后来亭子没了,这地名却留了下来。

  在我的家乡,小时候常见的,还有一种建筑,它不属于这八种建筑之内,却是介于亭和廊之间的,既有亭子的功能,又被称之为廊,这就是路廊。

  路廊就是普通的房子,只不过这房子是古代那些做善事的人,出钱修建专供路人息脚和避雨之用的,路从房子中间穿过。小时候也见过供有菩萨的路廊,在一边供奉着几尊塑像,另一边是休息之用的石凳,想必是做善事的人信佛,供奉着自己崇拜的佛。

  我的故乡外婆家在诸暨市枫桥镇一个叫汤村的小山村,村的前后都是山,村后的小溪沿着弯弯的山脚,叮叮当当的向前流过,溪边是一条称之为后大路的山路,一头通向镇上,另一头通向更远更深的山里。

  在离村口不远处,山岙较开阔的地方,一座路廊立于山路中央,山路穿屋而过,屋内两边都筑有石凳,坐在石凳上,通过两边的圆窗,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边是满山的青翠,另一边是溪滩边成片的溪枫林和金黄色的梯田。在秋天稻子成熟的季节,不时看见有黄鼠狼从田梗边穿梭而过。

  路廊已经破旧,墙体的砖块也有跌落,屋檐下是满地破碎的瓦片,两边路口的门洞,被过往的手拉车交汇时,撞出了缺口。但对于孩子门却是个好去处,到小镇上去买盐打酱油,不敢一个人去,总要约上几个小伙伴,经过路廊,不玩上个把小时不肯回家。玩过了头,回家挨骂是常有的事。

  在路廊里,不但可以爬到窗洞上去吹凉风,还经常有做好事的人家放在石凳上,用木桶装着的凉茶,并放有喝茶用的竹筒子,竹筒上装有长长的柄,可以直接从茶桶里舀茶喝。也有用茶瓶装的,量少一些,但可以直接将茶瓶拿起来对着瓶嘴喝。

  那些拉车的走路的,一进路廊,总是先把一竹筒茶倒进肚子里,决不会去问这茶要不要钱,也不会担心这竹筒是否卫生,更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先舀点茶洗一下再喝。喝完了,坐在路廊的石凳上,休息一会再上路。

  慢慢的,路廊的路显得太小了,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人,手拉车在廊内休息,前后走路的人就不方便了,更多的不需要休息只是路过的人,总是会有挤的感觉。于是在路廊的外面,两边各走出了一条更宽的路,这样各取所需,不会影响到休息人。

  当我参加工作三年后,重新回到镇上财税所工作,再回故乡时,再也找不到那个路廊,山路也早已不是那条山路,取代他的是一条沙石公路,沿着山路的方向,伸向山里的山里。而公路上跑的已很少有手拉车,汽车成了主角。

  再后来,黑色的柏油路又取代了沙石公路,公路上已是车来车往,而路两边的房子已经是一幢挨着一幢,一直排到了镇上。许多年没去,居然找不到村口在那里,往返问路后才进的村。至于那个标致性建筑--路廊,已成了记忆中的故事,现在还可以讲给儿子、孙子听,在我们之后,就没人知道这路廊是何物了。

  不用感叹这时代变化太快,也不用遗憾这消失的路廊,新的事物替代老的,这是必然的,是自然规律。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生产、生活用品,现在都成了文物,去新农村参观,用专门的展厅为城里人展示,让城里人看得热泪盈眶,那种亲切感,像是久违了的老朋友。

  尽管这路廊消失了,可也有类似的建筑留下来的,就像亭子已不在路旁,而是建在了公园内和旅游景点一样,在一些景区内,也有见到过路穿房而过的景点,类似于路廊。而那些廊桥也多少属于路廊的性质,这也是历史传承,他作为建筑元素被保留下来了,这就是文化,是我们割舍不了的历史文化。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九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