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黄开科:也谈境界

作者:杨镓岭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205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8篇,  月稿:0

  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有文境,有诗境,那么,做人,也有做人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一直追求人格的构建,所谓“内圣外王”,是诸子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提到一个词语“觉解”,他把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的理解称之为“觉解”,根据人们的“觉解”程度,冯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何以区分这几种境界?有人举一个例子,比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有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扶,为什么扶,你问他,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这是自然境界;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马屁精认出老人是领导他娘,乖孙子一样去扶,并说我是某某某,是为了巴结上司,这都是功利境界。而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去做这事,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是觉得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做了甚至不想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谢他,他很难为情,因为他懂得“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就进入道德境界了。

  这就是说,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但由于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挣钱这件事,一个人看到别人都去挣钱,于是也跟着去挣,他遵从着一种社会习惯,这就是自然境界;但一个人意识到挣很多钱,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还能得到别人的夸赞、羡慕,还能得到高地位、好名声时,他的行为具有了功利意义,此为功利境界;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挣钱行为不只是满足了自己,还能够帮助别人、回报社会,不仅“独乐乐”,还能“众乐乐”,他于是努力坚持他的行动,这就有可能上升到道德境界了。至于“天地之境”呢?我不敢妄论,大约是“我挣钱,我存在”的道理,因为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理,那就是生生不息。

  近日“许家印事件”舆情汹汹。许家印是企业家,他创立了恒大实业集团公司。当年房地产来钱,他就去投资房地产,从“觉解”程度看,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这还只是“自然境界”。可是做着做着,摊子越来越大,利益越来越多,就有了各种夸赞、各种地位、各种荣誉、各种好处,这时他的人生境界,应该是“功利境界”了。一个人停留在“功利境界”层面,只要不违规不违法,也没有什么不好,企业家谋取财富,也无可厚非,固然他的动机是为了他个人,但是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从报道上看,许家印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问题是,他现在涉嫌违法了,他的利益“取之无道”了。他曾公开高调宣称“我可以一无所有”,但事实上却说一套做一套,他利用技术手段转移资产,将化解各类问题和矛盾的包袱扔给社会,还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这就难怪今日之舆情汹汹了。

  我在想一个问题,自恒大创立以来,许家印及恒大为民生、扶贫、教育、环保、体育事业捐款了一百多亿元,这种捐资捐款的行为算不算儒家所称的“道德境界”呢?直觉告诉我,这不能算,想想那么多被坑的业主、两万多亿元的债务、还有丢下的烂摊子吧。这就好比一伙小偷或抢劫犯,把违法得来的东西高调地“捐献”给别人,以博得“好人”的声誉。《狂飙》的高启强不就是这样的么?还有现实中的李启强、张启强们,都是这样的,这样的“捐献”,是基于个人动机的行为,背后还有违法的勾当,怎么能上升到“道德境界”呢?

  搜索“许家印”条目时,栏目里出现“曹德旺”,曹德旺是中国的“玻璃大王”,他坚持“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一块玻璃”的梦想,把公司开到了国外,他坚持做好制造业,不涉及房地产、娱乐业,他同样捐建灾区、捐建学校,同样也捐款了一百多亿元,他还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获“中国首善”称号,但是,他说:“我捐款是没有条件的,不像有些人捐款,是要拿一块地,一个项目来换。”他表示,自己捐款不是为了当首善,对排名毫无兴趣,捐款出于一种共享心态,与社会共享,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你看,曹德旺和许家印都是做企业的,企业都做得很大,而且都有“善举善为”,都有一长串的荣誉称号,可是论做人的境界,却有很大的区别。曹先生当是中国企业家的异数,观其为人,憨厚朴实,大智若愚,言语中透露着一种家国情怀,这应该是达到了哲人所说的“道德之境”了吧。

  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类似于弗洛伊德的“三我”之说,弗氏的“三我”即“本我”“自我”“超我”,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人格结构中的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追求“道德”的人当做做人的至境,这样做虽然很难,但一个人不这样去“立德修身”,一个民族不这样去“立德树人”,就会有很多危险。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镓岭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3-10-04 21:43
    桂龙霄云
    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追求“道德”的人当做做人的至境,这样做虽然很难,但一个人不这样去“立德修身”,一个民族不这样去“立德树人”,就会有很多危险。
    来自·广西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