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当离开生他养他的衣胞之地走向远方,便会自然生发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情。我的故乡情节始于60年前……
(一)艰难困苦的年代
1965年1月,农历甲辰龙年腊月,我初中毕业刚满16周岁,就带着滨海县劳动科的分配介绍信,前往位于“大有市”的康庄粮油管理所工作。这是我此生第一次踏上响水这块土地,距今整整一个甲子,五轮生肖。
在北渡中山河的渡船上,船工听说我是新到粮管所工作的,就说“三世修到供销社,七世修到粮管所”,还免了船票。怀揣憧憬的我望着滚滚东流的中山河水,不禁心潮起伏,踌躇满志。
到得粮管所,就傻眼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单位呀!一排旧平房是办公室和宿舍,两间厨房兼饭堂,一幢小型仓库、一排民宿仓库兼营业室。土场上布满了粮食囤子。晚上没有多余的宿舍,就跟老同志抵足而眠。连厕所也没有,只有一个茅坑,用芦席围着,男女共用。一次如厕,竟然撞见女同志蹲在那里,俩人都羞得满脸通红。勤杂工兼炊事员不识字,也不讲卫生,淘米洗菜在屋后的小水沟里,有一次我竟然在菜汤里看到了屎团子!
再看所谓的“大有市”哪里是什么市,分明是个破破烂烂的小集镇。除了供销社邮局银行有几间象样的门面,其它都是低矮的瓦屋草房,这里原称“大有舍”,因为附近牢改农场的犯人与家人通信时,都谎称“大有市”,叫得多了,便以讹传讹,成了“大有市”。
我的第一故乡在长江南岸的镇江大港,在那里度过8年的童年时代。小学一年级结束,跟随母亲来到第二故乡苏北滨海阖家团聚,在那里度过8年的少年时代。刚刚走上社会的我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真是大失所望。好在老同志们对我都很热情,生活上关怀备至,工作上手把手教,使我稍稍安下心来继续工作。
后来去头罾,一路荒滩、茅草地。偶尔见到袅袅炊烟,那是煮海为盐的灶民,在这被世人遗忘的角落糊口度日。向西六套、运河、张集、黄圩一带,是一片盐碱地,穷得出了名,号称“苏北兰考”(简称张黄六运)。人们调侃道:“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穷得叮当响,中央也明白。”
那时,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寒冷的早晨,全所的干部职工都到大场上开囤子卖粮。傍晚再苫粮食囤子打扫场地。下雨了要抢苫粮囤,粮食稍有一点被雨淋,天一好就要摊晒。这些本该花钱僱人的杂活都由所内员工包了,所长等老干部们都亲自动手。我才来的什么都不懂,被安排当营业员,白天开票、付粮油。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加小飞,对帐,编制报表。每天忙到半夜,第二天天刚亮就要起床,日子很苦。
稍有闲空时,我会站在中山河边向南遥望,想家,想儿时的伙伴,想着早晚离开这鬼地方。后来也曾见异思迁,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工作上我还是勤奋,短短几个月苦练硬功,业务水平飞速提高。付粮开票做到“一秤准”“一口清”,点票子跟银行人一样快,儿时跟父亲学的珠算派上了用场,打算盘“哔哩吧啦”如流水,被同事和乡民们称为“铁算盘”。半年后,被下派到中山河南岸的中山粮站当站会计兼开票员。
中山粮站承担中山河南片的粮食购销任务。春头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对缴过公粮吃粮有困难的大队以中价供应返销粮,对极度贫困生产队以平价供应统销粮,全县其他公社大抵上也如此。河南大部分是贫困队,销售任务重,最忙时,每天天刚亮就有人在开票窗口排队等候,我听到人声就点灯开窗,脸也不洗开始营业,一直忙到中午才匆忙吃上一口饭,又继续工作。那时社员都很贫穷,即便有粮食计划,也穷得没钱买粮,开票窗口收的几乎都是几角几分的小票,难得5元以上的大钞。抽屉钞票放不下,就往笆斗里放,笆斗盛满了就往床上倒。天快黑了再理钞票,过河到大有送缴银行。回来继续掌灯结算当日的帐。记得新圩大队有个社员穷得家无隔夜粮,求爹告奶向别人借了1元7角钱,凭统销供应本以8分半一斤的平价从粮站买了20斤玉米,私下到集市上以1角2分一斤的所谓黑市价卖出。用一买一卖获得的差价款又买了8斤平价玉米,回去充饥,时人称这种方法叫“脱裤子”。我这个城里娃对此十分同情,把此事说给同事听。谁知站长听说后,说这是买空卖空,破坏国家粮食统购统销,责令将其供应本扣除20斤计划。无论这位社员如何哀求都无济于事。老农的那双凄楚的泪眼,至今还深印在我脑海无法抹去。手头的统计资料显示,1966年,响水全县集体生产的粗粮分给社员9358.07万斤,参与分配人口281179人,人均333斤,春季国家供应统销粮1157.72万斤,农村人均纯收入仅51元!
1966年4月,滨海、响水划县而治,康庄公社一分为二,中山河南新成立凡集公社,我是滨海人,又在南岸工作,就划在滨海。1967年1 月,北岸粮管所原总帐会计因贪污腐化被开除公职,社教队撤离前举荐我接任,县粮食局人事股又把我人事关系从滨海转回响水,我成了在响水工作的异乡人。
响水县城也好不到哪去,记得第一次去响水口是1966年下半年参加县局举办的财会培训班,我为小城的破落而震惊。街道上是稀稀落落的平房,破旧的车站横斜在新老街道的十字路口。西行去县人委和粮食局,民便河上正在筑坝建人民桥(旧名新民桥、南大桥),施工现场尘土飞扬一片狼籍。此后,每月都要去县城对账报账送报表办事,大有还没有通响水的路,要到河南岸乘车,绕道滨海转车,来去要好几天。后来通往海边的沙土战备公路开通,才方便了一些,但也崎岖狭窄。
其时,我月薪24元,扣去9元伙食费,再抽去10元邮寄回家,已所剩无几了。平时从不敢放开肚皮吃饭,不敢乱花一分钱。所里大都是国家干部,也只有三、四十元,资格最老的20级干部才57元,但和农村的老百姓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那段岁月,是我迈进人生的第一步。在走进社会的迷茫中,我深切体验到工作的艰辛,生活的艰苦,百姓的贫穷,也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同志之间的真诚和友善,更学到受用一生的艰苦朴素作风和顽强奋斗精神。但我的心仍在异乡游荡,思虑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离开这穷乡僻壤,回到故乡。
(二)激情燃烧的岁月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从五十年代起,康庄大队在农业合作化的大潮中率先开展规模垦荒,开渠引水,洗碱改田,探索集体农庄式的发展,连年获得丰收,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1958年荣获囯务院颁奖。六十年代我作为会计有时去康庄大队结算帐目,见识了康庄的新面貌,也结识了顾敏、袁光龙、顾登洲等老一辈开拓者和领头人。本公社其他大队纷纷学赶康庄,誓拔穷根。全县尤其是中山河沿线的社队也紧紧跟上。1964年7月13日,中共滨海县“张黄六”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带领广大群众采取移民示范引领、种植田菁肥田、翻黑土、碱改水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农田旱改水工程。持续若干年,大片荒滩变良田。
七十年代中期,东边沿海部队缩减,撤离。响水抓住机遇,先后接管了头罾陆、海军盐场,又在空隙地带上开垦铺设盐滩,组建六套、七套、康庄等社办盐场,短短三年,产供销一体化的头罾盐区初具雏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响水大地。“向滩涂进军,叫海水献宝”,各公社选派精兵强将,风餐露宿,铺设盐滩,开挖养殖池,引海水上滩。头罾盐场、三圩盐场、海珍品养殖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相继建立,给县乡经济注入了活力
七十年代初,我调离了康庄。在此前后,我作为粮食部门的一员,参与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目睹了沿海滩涂和“张黄六”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至今还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县直机关,先后从事财经管理和劳动工资工作,与全县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有了更多联系,对全县情况更加了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响水人民经受了改革的阵痛,也敲响奋进的心鼓,各项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九十年代,色纺纱、轴承座、散热器等传统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国退民进”,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到了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沿海开发,以工强县”战略,招商引资,走集约经营、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延绵百里的滩涂响起沿海开发的集结号。农业上,推行土地承包,扩大杜仲、菊花、红镶边扁豆、浅水藕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地方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站在了全市前列。
1974年,我娶了响水姑娘为妻,成了半个响水人。安了家,我躁动的心才开始安定下来。新房是一间房隔开,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除了单位的一张木板床和一张办公桌,属于我自己的,只有一只用陈年门板改制的木箱。
1983年,我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助理会计师职称。又在江苏省首届自学考试中取得南京大学和自学考试办公室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成了所谓的客籍知识分子,按照当时的政策,不但享受客籍知识分子津贴增加了一级工资,在优先发展知识分子入党时,还解决了因父亲曾是右派而搁置多年的入党问题。我这个外乡人居然成了“香饽饽”。
多少年来,作为专业劳动工资管理人员,我无数次办理过为招工、退休和增加工资、计发养老金等业务,随着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职工工资和退休金水平成加速度增长。我工作的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但我心里却是甜的。我自己的工资和退休金连年增加,家庭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响水也跨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快车道。灌河儿女激流勇进,建设“强、富、美、高”新响水,谱写底蕴厚重、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东眺灌河口,一座座百米塔吊屹立于码头,一艘艘万吨货轮,满载货物驶向远方。远滩近海,一座座风电塔柱耸入云端,银轮飞转,把风能转换成清洁能源。以德龙镍业为领头羊的不锈钢产业群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当年日寇入侵的“国耻碑”旁。以兰德森为主干的高科技汽车零部件产业拔地而起。两河一海交汇处1461平方公里的黄海新区北片区,已形成年吞吐量三千万吨的港口,年发电近百亿千瓦的火电,年输电近20亿千瓦的风电,年产三个百万吨、年产值近2000亿的不锈钢产业,年销额达百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当前,全县上下坚持三港联动,坚定向海图强,促进沿海高质量转型发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沿326省道东行,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蔬菜工厂九丰生态农博园内绿意盎然,花香四溢,这里是集蔬菜种植示范、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占地6万平米。走在西兰花大道上,路路成行的西兰花,从脚下一直伸展到天边。这里是“中国西兰花之乡”的核心种植基地,全县十万亩西兰花远销海内外。附近千亩西瓜种植基地的大棚内,一个个硕大圆滚的西瓜躲藏在藤蔓下,惹人喜爱。
古老的云梯关脚下,是传统的浅水藕之乡。在韩家荡的“天荷源”驻足,静听荷风荷语,体味荷香荷韵,是一种享受。莲藕是一方人植根于黄土地的深层思考,一朵红莲撑起一片天。一朵石斛花,一棵苹果树,一株甜玉米,都代表着富民的种子落地生根。继续向东,六套的千亩菊花园黄白相间,一片绚烂。七套的十里桃林中,一棵棵桃树风姿绰约,黄灿灿粉扑扑的桃子向路人频频点头。大有镇康庄村市级生态循环农业园中,2万亩优质水稻十里飘香。近年来,黄河故道片区在加速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高地。生态特色农业绿了故道、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再看响水县城,数十年整容、扩容,己成为宜居宜游的花园式城市。我亲身目睹了这座小城地复天翻的巨变。我的居所由单位的公房,几经更换住上了小别墅。晨昏喜欢出去健身、散步。一出门就看见高耸的电视塔披着线形彩光直剌云天,耳边就听得明珠广场上“嘭嚓嚓……嘭嚓嚓……”的音乐声。路边小河淌水,岸灯闪烁,水上栈道迂回曲折,过去那条臭不可闻的四排河变得清澈见底。向南行,老远就听到清风广场嘹亮的歌声,唱响美丽城市的和谐乐章。润生城市广场的喷泉溅起漫天水花,如彩练当空舞。漫步淮河路,两旁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商厦与雕塑、小景观、绿色小岛、袖珍公园相映成趣。踏着彩色沥青路面和智能斑马线,读着那绿紫青蓝,便像读一首梦幻的朦胧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城南集文博、演艺、图书阅览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巍峨大气的轮廓倒映在碧波之中。文体公园的“追梦”主题广场上,“水韵响水”雕塑造型优美,令人遐想。在体育馆、门球场、汤姆猫亲子乐园等运动、健身、游乐场所,中老年各取所需,怡然自得,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享受着金色的童年,大人小孩脸上写满了幸福感。驾车东行,城东新区的巨变,更叫人惊诧,极具现代感的楼群像变戏法似地冒出来,典雅而时髦的现代小区建筑鳞次栉比,散发着时尚的气息。还有响水湖、东鸣湖、爱琴海购物中心……华年锦时,裁一段时光,行走于一片美好之中,流光溢彩、独具特色的城市新貌扑面而来。
哦!我的大响水,你变了!变得更美更靓了!你就像镶嵌在灌河南岸的一颗明珠,绽放出无比璀灿的光芒。响水城乡面貌的巨变,因了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支撑。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00.6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06.55亿元,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79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6 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73.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63.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1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7亿元。这一组组数据,与建县初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多年来,我走遍了响水的每一个角落,也跑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纵览过苏俄、欧美等域外国家。每到一地,我会从政经人文景观等多方面与响水作比较。无论优劣强弱,都觉得还是响水好。在异地他乡见到响水人时,感到分外亲切。有一年,因为企业改制,我先后三赴青海,在那里工作了三个多月。年近花甲的我竟然想家了,念想起响水的人和事,响水的一草一木。当我回到响水,听到乡音,看到那熟悉的一街一景时,竟然一阵激动,那种回家的感觉,真好!
历尽沧桑始见金,我这个在人生旅途中行走了76个春秋的年迈之人,走进响水已整整60个年头,见证了响水的潮起潮落和发展进程。大潮河的乳汁滋养了我,黄河故道的五谷哺育了我,云梯关的底韵濡染了我。我的骨子里汲取了黄土地的朴实,胸腔里灌注着黄海的豪气,血脉里涌动着中山河的灵秀之气,我全身心都浸淫了大响水的乡风乡音乡情,我的根已深植于这片热土,我早已把他乡作故乡,早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响水人!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不由赋词一阙,表达我对响水的一片真情:
鹧鸪天·我把他乡作故乡
忆昔初临灌水旁,荒滩草舍倍苍凉。
瞬时碱地成膏壤,弹指沙鸡变凤凰。
海浪涌,稻花香,平畴百里米粮仓。
人人尽道江南好,我把他乡作故乡。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