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时兴找北,人们趋之若鹜地往漠河跑。尤其一段《漠河舞厅》,又带来了些许浪漫情调。
鄙人虽然没有去过漠河,但也曾与其擦过肩的。一下想起了在满洲里的日子。尽管这已经是36年前的事儿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图形状酷似一只雄鸡,而雄踞于鸡冠之上的,就有一个美丽的边陲小城——满洲里。
那个时候,能有机会到满洲里去,还是挺稀罕的呢!
坐火车,就算是直快,也要3天两宿整整60个小时啊!
何况,我去时买不到直达票,只得从天津西先到哈尔滨,下车购票再等车,白白耽搁了12个小时;再到齐齐哈尔中转,又耽搁了四五个小时;半夜上车,刚过大兴安岭,就因连日大雨,铁道上下浮动,火车停下来等待加固,又耽搁了五六个小时,再到满洲里,已是第84个小时过了!
路途上这一通儿折腾,早已是身心俱疲。
然而,下得车来,见到雨后初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脱离酷暑的清爽,甚至有些“冻人”了,立即精神抖擞满血复活起来。
先休养生息,大白天蒙头大睡一觉;晚餐东道主盛情款待,记得除了手把肉、烤羊排,还有达赉湖的鲜美白虾,呼伦贝尔大草原独有的口蘑;我是有生第一次喝白酒,而且是用玻璃水杯大口量的那种,内蒙古人的热情、豪爽,算是充分领教了,令我终生难忘。
第二天一大早,走出宾馆在街上徜徉起来,到处都是以往在苏联电影中见到过的用桦树建造的房屋;也就一个来小时,竟然把满洲里全城都遛过来了!据说,这个城市也就两万人口,无疑是个袖珍小城了。
城市虽小,作用却不可谓不大!
满洲里,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达赉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部位,是欧亚第一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最重要、最快捷的国际大通道,也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清代时,它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后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西部线(东清铁路)在“霍勒津布拉格”建成车站后,因是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首站,故名“满洲里站”,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就成了“满洲里”。
吃罢早饭后,我们来到了满洲里口岸,看到了雄伟的国门。
这一国门,历史悠久,作用特殊。
满洲里国门,被誉为中国北大门,位于满洲里市西部中俄边境处,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与俄罗斯国门相对而立。
其实,当时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满洲里的第三代国门。据介绍,这是1968年,中苏两国在中方一侧横跨铁路共建了“门”字型栈桥,正上方嵌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强了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满洲里口岸的客货运输急剧增长,1955年进出口货运量达到了47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代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满洲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与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对外贸易合作体系。独特的地缘优势,决定了满洲里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之美,它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北疆明珠”。
满洲里这个地方,毕竟是因为有了中东铁路满洲里站,才发展起来成为城市的。中东铁路全称中国东方铁路,是清朝时,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该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往西延伸至满洲里,往东延伸至绥芬河,往南延伸至大连、旅顺。
自此,满洲里吸引了大量俄罗斯移民涌入,他们把俄罗斯文化引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在满洲里建设了大批木刻楞建筑作为居所,很大一部分作为铁路工人的宿舍。之后,俄罗斯人融合了不同的西方建筑风格,打造出了不同风格的木刻楞建筑。至今在火车站周边还保留了一些俄式木刻楞和石头房子。
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登上边防瞭望塔,争相一睹国门风采及对面苏联乡村的风姿。我发现,对面苏联的乡村里,人们在悠闲地活动,透露出浓浓的烟火气。
既然本人所看到的是第三代国门,自然对满洲里国门的前世今生更感兴趣,于是查找资料把这个“课题”弄了个明白。
此前的第一代国门,是木柱及双头铁鸟的造型。据《东三省政略》记载:“博罗托罗海西北相距华里七里为俄国悉比利亚铁路头站马赤也夫斯克……又博罗托罗海相距华里五里,铁轨土道左坡下平地,有树立木柱一根,高约六尺土道之上……铁路之右,另树木杆一根,高丈,上钉双头铁鸟。”可以看作是中俄两国之间最初的共同国门。
第二代国门,是建于1920年的“中苏门”,位于后贝加尔车站对面、苏方边防总站院内,距离现边界线约300米,为木制拱形结构。
就是这座“中苏门”,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中许多特殊而光荣的瞬间。1920年至1937年,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这里出境,并带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1949年12月9日,毛泽东主席经满洲里出境,他说:“满洲里是祖国边境的重要城市,是中苏贸易的重要口岸,对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当年就站在第三代国门——“门”字型栈桥前。因为苏联的铁路比我国的要宽一些,所以火车要在此换轮子,才能继续行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了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满洲里口岸的客货运输急剧增长,屡创历史最高水平。至1987年8月我去时,已经显现出不太适应的迹象了!
第四代国门应运而生,1988年6月15日开始兴建,它高12.8米,宽24.45米,庄严而雄伟。国门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深红大字,中间悬挂的国徽直径达1.8米。
满洲里1907年开设商埠,1992年3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除铁路运输,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量从徘徊开始了“井喷”,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哨。
目前满洲里的国门,为第五代国门,它2008年2月开工建设,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总建筑面积5905.51平方米,比第四代国门大出3倍,有2条宽轨1条准轨从国门下穿过与俄罗斯铁路接轨,考虑中俄贸易的发展前景,还预留了多条复线位置,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门。
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和30年开放磨砺,满洲里已经成为一个蜚声中外的口岸名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满洲里是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40年代,苏联红军从这里打响了欧洲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满洲里口岸曾把大批苏联军援物资运往前线;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建设。
现在的满洲里国门景区,除了国门是更新换代的第五代以外,还有41号界碑、和平之门主体雕塑和满洲里历史浮雕、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红色旅游展厅、火车头广场等景观,人们在此可以追忆那些隐秘而跌宕起伏的红色历史,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寻找先辈们留下的光辉足迹。
在满洲里的后两天,我们又深入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去怅寥廓,我穿上了蒙古袍,跨上了骏马,纵横驰骋了一番;又来到美丽的达赉湖欣赏湖光,我们大快朵颐、开怀畅饮,品尝了一顿鲜美无比的全鱼宴。
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满洲里更显诱人魅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上。自古以来,在满洲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比上满洲里的灯火辉煌。”此情此景下,我只想高歌一曲《三套车》、低吟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来抒发情感了!
36年后的今日,回忆起当年满洲里的日子,沉浸在无限美好之中……
一旦有机会,我还是要故地重游的!
(202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