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张志红:遇见马伯庸

作者:浩泽   发表于:
浏览:52次    字数:106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2023年的四月初异常忙碌。三年疫情的滞绊,迎来了疫后第一季度检查的大井喷。准备、迎检忙得焦头烂额时,朋友从微信上转发“马伯庸来了!”的信息。我对于马伯庸一无所知,但他发表的一长列著作吸引了我。《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这些都是我不眠不休追过的电视剧。在全民大写作的今天,写手和作品多如牛毛,而真正脱颖而出的好作品、好作家还是为数不多。人生中的很多次相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够遇见就不要错过。

  坐在可容纳600余人的邯郸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舞台上灯光璀璨,到处是年轻的脸庞,还有那一摞摞崭新的书籍。不知何时,我的生活充斥着一叠叠红头文件和电子读物,厚实的书本离我是越来越远了。有多久没有买书了?有多久没有在灯下读书了?有时,人确实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去看一看不同的风景。好像现在,参加一个盛会,走近一群求知的学子,聆听他们心灵深处地吟唱。

  漂亮的主持人隆重介绍之后,一个着牛仔裤的普通男人走上了讲台。虽然早已看过马伯庸的照片,但是有一会,我还是没有把台上这个穿着随意、侃侃而谈的人与马伯庸联系起来。宣传照中的他是光鲜亮丽的。我想象中的他是睿智深刻的。而台上真实存在的他需要时间一点点与之融合。没有发福后的油腻,没有养尊处优的雍容,他像个皮肤微黑的大男孩,眼睛澄静、明亮的谈自己的前尘过往。没有世故和圆滑,也没有从内到外透着聪明,他是儒雅的、内敛的、真实的。

  一如张爱玲说的,成名须趁早。18岁的马伯庸便开始发表作品,25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采风、品尝美食、写作,把自己的特长做成事业,不外如是吧。

  讲座的内容很简洁,是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缓缓道来,没有用力过猛,云淡风轻,不急不燥,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其后的提问环节,学生们马上兴奋起来,纷纷举起了手。听他们滔滔不绝倾诉着对马老师的喜爱和崇拜,听他们说自己那些喜欢的马老师的作品名称,听他们相互探求写作上的方法和经验,顺畅的交流和互动,在场的每个人都不虚此行。

  更难忘的是大合影环节。马老师走下舞台,坐在我们的中间,我们簇拥着他,高高举起他的书籍,闪光灯记录下在场的每一个人。

  之后是签名活动。购买了书刊的学生一霎时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形成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线。那是一种纯粹的喜欢,真心的热爱吧!

  我常常想起那天的每一个细节。想起那个活出自己模样的儒雅君子,想起那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想起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笑脸。我恢复了闲暇看书的习惯。从尘封的书架上选一本书,以一个舒服的方式倚在飘窗上,在文字中找到一个喜欢的自己。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