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的教育观念是 : 女孩要懂礼貌,懂规矩;待人接物要轻拿轻放;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学会隐忍等等。稍有些做出格点都会当面指责说出,让人有些脸上挂不住,眼泪哗哗止不住。但越是这样就越说得厉害。男孩子就简单点,基本不用怎么管,只要不跟别人学坏,干啥都成。这是上一辈的教育观念。
从初中青春期时,我很想变成男孩儿,或者放低一点要求就是希望异性朋友叫我兄弟。那种洒脱,无拘无束地狂玩,无需顾及他人。想笑就笑,无需顾及形象,过来一起玩的都是兄弟们,那种把自己想象成男生的感觉多好啊。
课堂老师说,爱情是美好的。我心想,美好吗?那为什么有些人一边憧憬着美好,一边却伤得遍体鳞伤。人到底在图啥?
这话直到现在都不大敢当父母的面说,生怕又灌输一通,对于爱情而言更像是一把无形的枷锁。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对等,互换互补,才可能维系持久,就像老祖宗留下来的那句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
初中时,身边同龄的女孩儿要不打工后嫁外地,受了委屈回来还被家人谴责,甚至被村里传得沸沸扬扬的,要不不读书就被家人早早安排相亲。
初中那会儿在想,怎么会这样?难道就不能反抗,不能选择吗?好在母亲是比较明事理的人,她常跟我们说过,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要自己去争取。
随着时间推移,年龄逐渐大了,但不知怎么人是长了,心智还是显些幼稚。每次说出来的话都会冷场,让人感到无语,自己也很闹心,不说吧,竟被认为“木头,异类。”
成长的路上总是充满坎坷,规规矩矩似乎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底层,蛮不讲理,冒尖的倒是挺受欢迎的,因为他们吼(hou)得住场,面对高层懂得圆滑处事。只有吃力不讨好的人往往受人排挤,一旦他们有些反感,那些冒尖的人立马出来压下。至于以前父母教的那套听话,懂事,规矩等竟在这里全作废,成贬义词,这时要不随众,要不遭受排挤甚至辞退。
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已成了父母眼中不听话,自私的孩子。第一次不回家出外省,第二次还是选择不回家,而想办法留在城市。到目前为止,唯一能让自己选择以后的生活的办法是逃离一道道枷锁,所谓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那都只是段陪伴,而依赖成了双方之间相互耗费的枷锁。只有真正可以靠得住的还是自己,路也得自己走。
从来没碰过的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如大摆锤,刚开始还好晃动频率慢些,高度不是很高,随着频率越来越快,上升的高度越来越高,呈九十度。原本强装镇定,到最后感到快整个人被甩出去时,竟如此惜命牢牢抓住压杆,闭上眼睛,泪水差点夺眶而出。
果然人在恐惧面前,还是显得如此狼狈不堪,那会儿是我人生中感到最漫长的2分钟。胆大的竟大声喊“遥遥领先!”胆小的则喊得凄惨,手一直在颤抖,手心冒汗,以至于停下来后整个人没缓过来,站都站不稳直哆嗦。大摆锤有了第一次,还想玩第二次,虽怕但想着多玩几下就不怕了。而项目设备的背后是工作人员一遍遍的试,一遍遍的检验,一遍遍的纠预防安全隐患,一遍遍的抓细节等等。让人们在好玩的同时还能预防人身安全,成了该项目中重中之重的责任。
培训期间会播放些近些年的项目事故案例,总结出来是人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重大事故的发生。看完后,深吸一口气,心想着,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拿命玩,不怕?但在深一点想好像即使不碰,那些在生活中潜在的危险事故还是会发生,所以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能把握住的只有今天。当把每一天都过成人生当中最后一天时,
或许就不会有人浪费时间,而是恨不得抓紧时间去做自己重要的事情,而这重要的事情是自己认为重要,不是外界认为重要的。园区播放着欢快的音乐,抬头挺胸迈着自信的步伐,保持适度微笑,这时是人生中最精神焕发,最靓的一刻。不管别人怎么看,都是一道充满青春活力,靓丽的风景线。而欢乐在这里永相随,愿每一天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