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刘文颖:上海,国家的名片

作者:刘文颖   发表于:
浏览:177次    字数:297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4篇,  月稿:0

  上海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初次有意去关注上海这座城市,是因为《夜上海》这首歌曲,电视中配以舞女的舞姿,让我心里有一些莫名的触动,不禁对当时大上海的生活浮想联翩。那生动的旋律、轻快的节奏,让我猜想,这里一定有着动人的故事。仔细翻阅,寻寻觅觅,找到了那个灵性而又苦命的女子周璇,在旧上海那繁华的十里洋场,还有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周璇演绎出一出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

  人间美丽的爱情,最抚女人心。说起大上海动人的爱情故事,怎能少了盛七小姐与宋子文?清末实业之父盛宣怀的女儿,出生民国时期的盛爱颐,16岁情窦初开,认识了并深爱着吹鼓手的儿子宋子文,爱又如何,门不当户不对终归是不可能的。宋子文想利用去广州参加革命的机会带盛七小姐私奔,然而盛七小姐没有西汉时卓文君的果敢,只有传统大小姐的优柔寡断,目送宋子文离开,在家苦苦守候,再次相逢,宋子文已成她人夫。满腔深情空付,突然变得通透,盛七小姐优雅中从此多了一份决绝,嫁给了表哥。为了彻底从一段真挚的感情中脱身,她将注意力转移,1932年,接管并重建“远东第一悦府”——“百乐门舞厅”。失去父母庇佑的盛爱颐,硬是靠自己的能力活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乱世中的百乐门是政要、商人的娱乐场所。近代上海黑帮头目杜月笙,这个让上海人又爱又恨的人物就是百乐门的常客。他涉足鸦片、医药;插手银行、航运、织造。中国人追求“先富后贵”,杜月笙发家后结交政要,人称上海滩的皇帝,黎元洪的秘书曾赠对联一副: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抗日战争时期,19路军在上海与日本人对峙,杜月笙给前线的军队运送物资、传送情报,他的弟子在抗日游击战相当勇敢。杜老板配合军统刺杀了汉奸伪上海市长傅晓庵、汉奸伪浙江省主席张啸林。

  谈起上海的知名人物,最让上海人心生敬意并引以为荣的要数宋氏三姐妹了。他们对中国社会革命有着巨大影响。宋霭龄嫁给孔祥熙,宋庆龄的丈夫是孙中山,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家族宋氏占据了四分之三。而宋氏的母亲就是上海文明的最初影响者徐光启的后世外孙女倪桂珍。

  上海人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心理规则,那就是上海文明。无论到哪里,上海人都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上海文明形成有一定的背景。明朝末年,官员科学家徐光启,以惊人的好学和包容,游走于科学、国学、朝廷、外邦,学贯中西,左右逢源;徐光启在生活起居上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为后代上海人树立了正面的旗帜。在明末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在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碰撞、喧哗形成一股恶浪的情况下,上海以明智的态度避开了大规模的恶性冲突,磕磕绊绊地成长。

  我们很多人对上海人心存偏见,抑或是心存嫉妒,总会给上海人贴个标签,如“精于盘算”“时髦浮夸”“能说会道”“骄傲排外”。近代的上海是外国的租界,上海人民在这种中西冲突和碰撞中生存,生活的艰难也绝非我们想象得到的。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生活,必须精打细算。后来无论生活多么富裕,上海人不会酒海肉山,出门在外基本不太乐意住豪华宾馆,只要干净舒适。这节俭的习惯因袭于明末徐光启。长期以来,上海人养成了节俭的风气,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文明。这也正是我们中国一直以来的优良产统,我们应继续弘扬,而不是把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上海人依然保持着优雅、平静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喜欢侃大山,不乐意接连几天陪外地朋友以示真诚。中国人是热情的好客的,一般朋友来了好酒好菜的招待,酒桌上觥筹交错;三杯两盏下肚,胡吹海聊,天花乱坠。上海人把这种生活方式当做沉重的累赘,这也是一种对自身的护卫。生活如此疲惫,好好爱惜自己,各自顾好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乐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人的这种生活模式构成了一种生命力。这或许也就是现代宽容,不应遭到人们的诟病。

  上海与东海紧紧靠在一起,与东海形成一股合力,互应互动,进退自如,应对外界变化的挑战举重若轻。他借东海之力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当今繁华、现代、时尚、国际化的上海。上海面对东海,背靠长江,毗邻杭州湾,吞吐万江,气势不凡。如果把东海比喻成中国迎接世界的水上使者,那么上海无疑是接风洗尘的第一站。上海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一张名片,他们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上海人,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形象,所以上海人注重穿着。他们时尚、时髦、讲究,哪怕做一次核酸,也会给人们一种米兰时装周的美感,这就是上海人的“腔调”。这种国际大都市生活中淬炼而成的上海人必定是能说会道的。

  上海人崇文尚读,文脉很深。他们对文化有一种特有的景仰。在上海,无论什么时候不会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也绝不会容忍有能力读书的子女辍学。他们希望子女靠读书走出一条很好的出路,非常重视外语学习,不惜代价送子女出国。

  上海人无论如何不愿意子女参军,自古以来如此。上海不会有川军式的为国而战、为国卖命的孤胆英雄,也不会有山东军的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会出现湖北红安将军县韩先楚式的将军。1932年淞沪会战,没有申军沪军,江苏、浙江和全国各地的军队形成合力共同对付日军对上海的入侵。请不要因此对上海颇有微词,上海只是一个市,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在有的方面很难形成合力,但在战争时期或其它特殊时期他们可以以经济援助的方式帮助国家解决困难,决不吝啬。他们没有勇气奔赴前线,但也不会下水做汉奸。

  上海人将自己保护得很好,他们以自我保护的方式、以高度自律的方式不给国家添乱。今年遭遇疫情,网上很多人终于找到机会发泄,蹭热度,大肆批评甚至辱骂上海人民、上海政府。骂他们不及时封城,骂他们排外。这里不乏不明是非的被带节奏的普通网民,更多的是一些想蹭热度的网红或被别有用心的人收买、专门来攻击上海的人。他们不生活在上海,怎知上海人的艰难,一个拥有2500万人口的大都市怎么能说封城就封城呢。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让百姓的生活节奏打乱呢。中国各地政府都是为人民考虑的,不同地方,情况不一样,因地制宜的措施或特殊时期有点衔接的失误怎是大家攻击的借口呢?

  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言辞而断定甚至否定一座城市,要学会辨别。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中国人的上海,大家身体里都流着相同的血,都是华夏儿女。上海一直以来承受了太多的情非得已,不是因为繁华,而是因为它是我们国家的名片。上海是一座真正有底蕴的国际大都市,西方国家想看我们防疫的笑话,逼着我们学它们躺平。此时此刻我们更要团结,共同守沪,而不是在网上发泄不满或带节奏。

  每个地方的特色不一样,上海人的生活看似繁华,却也有着身不由己。他们把一切苦恼藏在眼泪里,藏在岁月里,藏在倔强里。一路走来,上海人谨小慎微,经历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和事,他们勇敢地坦然地接受。亲爱的,史上最暖心的话不是无数的甜言蜜语,而是在人家需要帮助的时候,轻轻地说一声:上海,有我们在,别怕。

  现代的上海,没有惊心动魄,有的是平常、平静,这是我们平常人最美好的追求。各国纷争,生死挣扎,不知追求什么,看到平常的上海,我们幡然醒悟,如醍醐灌顶,如绝海见帆。上海有大海的气魄、世界的胸怀、未来的方向。失落了上海,中国就将失落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更是全民族的悲哀。静下心来,停止叫嚣,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守沪,协同上海战胜病毒,战胜别有用心的人心中脑中的病毒。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爱情故事 周璇 名片 国家 上海 刘文颖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