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程庆荣:母校回望

作者:程庆荣   发表于:
浏览:57次    字数:671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2篇,  月稿:0

  步入老年行列以后,时常有恋旧的情结滋生,且日甚一日。心之所想,皆是过往;心之所系,都是回忆。情不自禁地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想起孩提时跟伙伴们下河摸鱼、嘻戏打闹的诸多趣事;想起家乡传统庙会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想起曾经洒过青春汗水、既紧张又充实的军营生活等等。今天又不由自主地勾起我对母校的深情回忆。

  说起我的母校,在北杨集境内算是手屈一指、独占鳌头,妥妥的能称得上最高学府了,之所以说她是最高学府,是因为她的规模最大、条件最好,周围有翠柳列阵、前后有小溪环绕、学习环境宁静、活动场所宽绰,并汇聚了众多的优秀教师,在这个4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没有出其右者。

  她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蔡河东岸、杨集中心街通往洪山乡的大道北侧,紧紧偎依着朱庄 村那土地肥沃、春苗茁壮的田野, 鲜红的教育方针极其醒目地大书在学校门口两侧的围墙上:“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要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大革命的宏伟意旨。

  进入学校大门,就是人们常说的皇殿寺,已经被一排排的教室包围起来,却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三间门面,左、右两间耳房,分别是女老师高清月和王桂云的办公、住宿的房间。中间是一过道,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左侧的一棵千年古柏,树干通直、昂然挺立,其绿荫如盖、苍翠欲滴。三间伟岸雄美的大殿,青砖粉墙、雕门刻窗,内有花格屏风、明朗雅静,门前三级台阶为青石筑就,这是校长孙兰桂和教务处主任李恩杰办公、居住之所。靠大殿东侧的窗户前,有一棵两人合抱不交的泡桐树,在高大的树冠中的枝丫上悬挂一个铁铃,是学校为师生传递上课、下课信号的物件。大殿前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学校阅览室和娱乐室,这就构成了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庄严肃穆、富丽堂皇。解放前曾是一处香火缭绕的寺庙,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信众焚香朝拜,解放后改建为学校。

  昔日诵经地,而今教育兴。

  习字和阅读 ,祛蔽与启蒙。

  开智明事理,解惑铸人生。

  觅得金钥匙,华夏腾飞龙!

  依稀记得那是1962年秋,我已八周岁,早过了入学的年龄,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一报名就直接上一年级。领着我报名入学的是正在上六年级的新富叔,他将我带到一年级班主任柳芳喜的办公室。柳老师对我做一些必要的测试,如辨认哪是东西南北、试你能不能数一百个数等等,我都一个个的顺利通过,坐到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正式成为他班里的一名学生。星光就在这里闪烁,人生将从这里起步。跟我一个村又同时入学的就有十来个小孩,加上二、三年级的就更多了,我们天天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地一起到校上课,放学后又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一起回家吃饭。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整天沉浸在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世界里,即使有不开心的事儿,第二天一觉醒来就忘得一干二净,仍旧保持着那颗纯洁无瑕的心境。

  从我们村到学校有将近五里地的路程,加上早自习,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都要跑三个来回,算起来就有二十多里,从来就没疲乏的感觉。如果换作现在的小孩儿,十来岁就让他每天跑那么远的路,简直就是对他们的刻薄和虐待,如今他们上学,都有大人专车接送,全程陪护,与五十年前的我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啊!那时候的农村生活相对来说还是相当贫困的,我的家庭条件就更差了,七八岁时就失去了母亲,衣服破了没人缝补,甚至连个书包都没有,书本就夹在腋下,遇着刮风下雨的天气,就赤着脚,顶风冒雨、一跐一滑地行走在泥泞不堪的路上,冻得哆哆嗦嗦、瑟瑟发抖,依然顽强地坚持到校学习。有时候上午不想回去了,就忍着饥饿,一直等到下午放学后才和同伴们一起回家吃饭。也有和我一样不回去的,但是他们都带了杂面饼子,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津津有味的吃着,自己却饥肠辘辘地慢慢消磨这难捱的时光。历经这些苦难的磨砺,反而锻炼出我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在任何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内在潜能。

  具有召唤魔力的校园铃声,也是我上学期间一段纯真而难忘的记忆。我对这清脆悦耳、铿锵激越的金属撞击声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每当这悠扬的声响传入耳鼓,那种警觉性和紧迫感便陡然而生,促使我立刻做出反应。有的时候在家吃饭晚了,或者走到半路上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犹如战士进入情况后接到的号令,马上驱使我一路奔跑,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教室,避免老师施以的处罚。

  在班里,我似乎有着多重的性格存在,说我顽皮,又胆小怕事;说我内向,又活波开朗;说我随和,又自尊心极强。若论学习成绩,用今天的话说,咱绝对算得上“学霸”级别的人物。课堂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算术例题,都是咱率先给出答案,咱的作业也时常展示在学习园地里, 每次在班级考试中都是数一数二、名列前茅,就是有点小毛病,学习不专心、不安分,偶尔出个洋相、说句俏皮话儿,这些不羁行为,大大影响着我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一年级就开设两门主要课程,一门语文一门算术,体育、音乐一周也只有一两节,我们学的第一首歌曲是教务主任李恩杰教的,其歌词是: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后来又有马孝武老师教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这些都成了我今天最美好的记忆!

  我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是胡云启老师,他写得一手好字,不管是宋体或美术体,点划间都能挥洒自如、收放有致,尤其是板书,规整漂亮、端正风雅,如行云流水,又苍劲有力,学校的标语、黑板报均由他独自包揽、当仁不让。

  升入四年级后,就是擅长音乐、舞蹈的高清月老师为我的班主任,她和蔼可亲、知性优雅,而且多才多艺,还担任着其他班的音乐课程,对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以及提高学校的外在形象都功不可没。学校历次的个人独唱或者集体表演唱节目,都是她亲自策划编排的,就连有着礼仪性质的鼓乐队、腰鼓队也都由她担纲教演,依托打击乐器的击节雷动,能给重大场合营造氛围、装点时事。每逢节日庆典,学校举行集体游行或者大型活动,都是对她教学成果和精湛才艺的现场展示,届时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鼓乐队为前导,沿着大道浩浩荡荡地往街上进发,队伍中彩旗飘扬、鼓乐喧天,这样的场景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心中的喜悦一览无余地写在同学们的脸上。

  时值1966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印度尼西亚国内掀起反华、排华浪潮,冲击我大使馆,殴打我使馆人员,我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高老师在班里要求同学们以慰问信的形式写一篇抗议印尼的反动暴行、声援我外交人员的作文,嗨!你还别说,我写的竟被学校选中了,咱的笔迹也能漂洋过海,寄往我域外大使馆,这恐怕算是一件绝无仅有,值得炫耀的奇闻吧!一般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是单纯呢还是淡定,一直没把这欣喜若狂的情绪表现出来!后来人家真的回了信,信封里装一枚毛主席纪念章,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开始,主席像章还比较稀奇,高老师转交给我时,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出想要的意思来,这是个“小青新”的时尚标志,戴在胸前出入各种场合特别引人注目,又能体现对伟人的敬重,她确实比我戴上更有意义,只因我少不更事,哪懂什么叫慷慨啊、什么叫大度啊,统统都抛到了脑后,啥都不讲不顾了,结果没能遂她所愿。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儿,心中有一种悔恨莫及的感觉。听说高老师在几年前就去世了,这消息让我暗自悲切 ,潸然泪下,想起老师对我的辛勤哺育和谆谆教诲无以回报,真的很内疚、很后悔,深感对不起她,我只能双手合十,衷心祝愿高清月老师在高高的清月之上、在如真似幻的天堂里无灾无痛,一切安好!

  七十年代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内进行得风起云涌,我们学校也积极行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早晨坚持在操场上排好队形,等待广播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伟大领袖毛主席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原地踏步走!一、二、一, 一、二、一, 立——定!现在做第五套广播体操,上肢运动,预备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大家随着广播里的节奏,把每个动作做得整齐一致、舒展到位,有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场面真的是震撼人心,蔚为壮观。蓝球运动也是我以及同学们非常喜爱的项目之一,运动场上也时常有我的身影出现。它是集智能、体能、技能、战术配合等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其中包含运球、传接球、断球、投篮等灵活多变的技术动作,现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是个强身健体、展示自我的舞台,我班最为活跃的有李凤岗、郭广同、刘传敬、单可林、张如斌等。那时的农村生活总体而言还不富裕,到我上到高中时,身上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注意到程士平,三伏天还穿一双大棉鞋,棉鞋也就算了,还是油棉鞋,旧的油棉鞋,是用混以颜料的桐油在刚做好的棉鞋上刷过几遍后,变得乌黑铮亮、硬梆梆的那种棉鞋。冬天下大雪时穿上既防水也防冷,堪称保暖水靴的鼻祖。我想,他这个时候穿着这样的棉鞋,显然不是为了脚下御寒,肯定是没鞋穿才无奈的将就罢了,要是让他打蓝球或者百米赛跑,一准儿拿不到名次!这行头让人看了不由得从苦笑到心酸。可是我的情况还远不如他,数九寒冬也不一定能穿上棉鞋,除了心酸就是泪了。所以在高中节段,因为家中生活的困顿,吃穿不如人家,就有了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耻居人下,在班里也就安分了许多,没了以往的锋芒和锐气,这也使我深切地感悟到贫穷确实会妨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啊!

  新中国自从诞生那刻起,她的领袖们就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的教育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并不遗余力地贯彻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便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在部队,绝大多数官兵都是贫苦工农出身,在旧社会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文盲、半文盲居多,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通过扫盲,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进入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又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型分散、方便就读的办学原则,促使农村的耕读学校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家庭中因为子女多,大带小、做家务不能全天上学的困局,又消除了家长怕离公立学校路途遥远、遇雨雪天气不放心等担忧,极大的方便了农村孩子的就近读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孩童的入学率。祖国的发展变化总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教育战线也是一样,在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教育事业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精神,我们杨集党委借着公社普及高中教育、大队普及初中教育的浩荡春风,从早着手、从实推动,抽调组成了优秀的教师队伍,筹建创立了本地旷古烁今、名标青史的高中学校。她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缩小三大差别 来实现城乡一体、优势互补,达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能彻底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筑起反修防修的屏障,培养造就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这里走出不少的精英、翘楚,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高中的教室在前院,与后院的完小隔着一偌大的操场,我们这一届学生有两个班,加上临近毕业的两个班,一共有四个班。记得我们班有五十几个人,同学们都是来自本公社的几个教学点,从各村队汇集在一起,组成了新的团体,自然会有不少新的面孔,刚开始大家互不熟悉,有一种既生疏又新奇的感觉,随着学习和各项活动的进行,我们也渐渐的熟络起来。迎来新的学年,正是新的开端,站在新的起点,书写新的诗篇。我们将朝夕相处、风雨同舟,共同度过难忘的校园生活,在收获着学业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友谊。为了节省时间、便于学习,日常生活不再像上小学时那样,天天跑回家吃饭、睡觉了,晚上就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吃饭有学生伙房,自己从家里带着小麦、玉米交给伙房会计吕迎昌,换成饭票,够吃上两个星期,吃完再带。学生的饭菜比较简单,主要是馒头、稀饭,也炒些白菜或者萝卜,缺油少酱的,更谈不上色香味俱全了,就这,也是每个家庭和学校对莘莘学子的体贴和照顾,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好的了,家里的人还舍不得这般破费呢!

  在两年高中的学习期间,遵照毛主席“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指示精神,学校在正常的教学以外,有时还开展一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厂里经验丰富的工人同志过来讲课,也曾有组织地到县机械厂参观学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后院闲置的教室里,开设了多种手工技能的副业作坊,有木工小组、编织小组等,我班由学生干部张仁忠负责,学生们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参加各种手工制作,亲自体验、尝试,从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那候的社会和谐、军民团结,上下一心、互帮互学。记得是七一年初冬季节,部队来我社接兵的解放军同志,特意抽出时间,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到学校给我们上军事训练课,学生们人手一根五尺多长、锨把粗细的自制木棒,在操场上接受队列、刺杀等科目的训练,军人们严格贯彻队列场内纪律,从难从严、一丝不苟。通过两个星期的训练,使同学们学会用枪刺、枪托、弹匣等部位,采取刺、防、打、撞、劈等手段与敌人近身拼杀的技能。队列训练后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大家都能熟练掌握单人队列的基本要领,培养出像模像样的军人姿态,一改往日的散漫陋习,取而代之的是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协调一致的动作,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同时也让我们在训练中真正领略到军人威武豪迈、雄健勇猛的特有风采,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与付出,就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诠释和践行。

  学校本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始终秉承着以学为主的原则,每个班级都呈现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同学们专心致志、刻苦用功,在整个校园里,对知识的渴求蔚然成风。我班还利用上午吃饭的时间,由班长孙如灵负责,按照座位顺序轮流值日,给同学们朗读报纸上的文章,人人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既把吃饭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又培养了每个学生的朗诵能力,一举多得。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任。他们的文化知识深厚、扎实、德才兼备,而且极有责任心,传业授道、为人师表,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对学生的提问总是循循善诱、不惮其烦,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对知识的愉悦;通过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我们的体育老师赵怀宪、音乐老师王长修、美术老师赵准、英语老师蒋洪箴、物理老师韩体贞以及教政治思想课的窦全安老师,他们给了我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使我们从中获益匪浅、受用终生。自打毕业以后,已经几十年没见过他们了,对他们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那个慈祥和善、文质彬彬的想见里。数学老师赵立业、语文老师李凡荣自不必说,对他们所倾尽的心血没齿难忘,特别是李凡荣老师,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用爱心和知识雕琢所有灵魂的特别与美好。听他的课实际上就是在接受一次文化熏陶,生发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他善于调动学生们的情绪,紧紧扣住每个人的注意力,常常通过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艺术语言,营造兴趣盎然的氛围,跟随着他所阐述的跌宕起伏的课文情节,使你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畅游在汉语文字的海洋里,去品味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他是我最倾慕的一位老师——

  在当年教室前面,

  我已模糊了双眼。

  脑子恍恍惚惚,

  眼睛迷离之间。

  看见您昂首挺胸,

  而且笑容满面。

  阔步走上讲台,

  又在侃侃而谈。

  还是那般潇洒,

  依旧从容坦然。

  有温情的滋润,

  有细心的浇灌。

  为我们您费了多少心,

  为我们您流了多少汗!

  您胸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

  您身上有一团炽热的火焰。

  知识给予我们力量,

  火焰照耀我们向前。

  都说您已经去世,

  可您从未走远。

  您就在我们附近,

  您就在我们身边。

  在多色的彩霞里,

  总见您身影的浮现!

  在无垠的苍穹中,

  常闻您声音的回传!

  母校就是一部乐章的总汇,我们是您一个音符的放飞,无论把我融入到哪段精彩里,都会高歌猛进、出类拔萃!

  母校就是一座海边的码头,我们就是从这驶出的一叶小舟,不管将我困囿在何等逆境中,总能乘风破浪、超尘拔俗!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五十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了,可是对母校仍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母校,我永远是您最虔诚的学子!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母校 程庆荣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