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毛小平:民俗专栏(17) 烧窑

作者:毛小平   发表于:
浏览:216次    字数:233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4篇,  月稿:0

  瓦、罐、钵、碗、缸、瓿等是以前人们家中的生活必需品,这些是手工烧制的陶器。烧陶是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每一个陶器制品都是手工制作完成。这行当分制陶匠和烧窑师,他们相互配合,一个别作器皿,一个掌握窑火。烧制陶器的土壤称窑土,我们这到处都是,将表皮土壤除去,下挖至一两米深就是窑土。

  瓦片虽属陶器制品,但瓦匠与陶匠在所制作的器物上是有区别的,属一门两行的技艺。窑土青灰色与青褐色都有,这种土土质细腻,富有一定的粘性和韧性,有了这很好的天然资源,我们这一直以来烧窑业十分兴旺。人们在岗堗(丘陵山岗)上挖长壕建龙窑,在开阔的平地围做瓦场。做瓦所需的窑泥由小工挖好挑来瓦场,每三担窑泥掺黄土一担,由做瓦匠铲拌均匀。因为窑土不论是做瓦还是制作陶器皿,在烧的过程中过开裂,按比例掺进黄土烧制使物件的强度、表面的光滑度更好。黄土在粘度和韧性上比窑土更强,掌握配土比例,是制作陶器的关键。

  窑土堆配好后将土堆摊平,由小工挑水浸土,摊平的窑土充分吸水后,瓦匠师傅牵来大水牛进行踩浆。踩浆是为了踩出泥浆,使窑泥与黄泥充分揉合,全面揉合的土,俗称熟土胚。这样的土胚粘性与韧性达到了极致。瓦匠师傅将土胚垒成宽四十么分,长八十公分的土胚堆,用锯弓进行分割厚一寸的土被(片)。锯弓的制作虽然简易,但用料讲究;用得是黄楠柴树,此树是种杂树,平时用作柴火,但此木柔软、韧性强,一根细钢丝捆住木的两头,绷紧如弓状型,弓口宽约五十公分。分割好的土被(片),被瓦匠师傅用双手离身捧托至瓦桶子上围合好。瓦桶子是木板制作而成,厚约一寸,高约五十公分,周长九十公分;内空有根横档把手作提拿上用,另有一活扣。桶的外表面用纱布遮住作隔离之用,以免瓦胚与瓦桶的表面直接相粘,造成过多损坏。熟土胚旁是一座木架子,架子上一块圆木板作为托盘,瓦桶子就放在托盘上,二者大小一致。瓦匠师傅将土被围合与瓦桶时,用铁皮擦将土被由下往上抚抹平整、匀称,这就是瓦的初胚,也称瓦筒子。初胚制作完成,瓦匠师傅单手提着被瓦胚裏着的瓦桶进行晾晒。由于瓦桶内空有个活扣,打开活扣,瓦桶自然卷缩后小于瓦胚,便连桶带纱巾一并抽出,一个完整的瓦筒子立在太阳底下等待晒干。一天下来,一个瓦匠能做几百个瓦筒。

  烧瓦的窑与烧陶器的窑都称龙窑,人们为了更好的区分,直接称烧瓦的窑叫瓦窑。人们在建窑时,先挖窑坑,整个窑身长约八十米,有些大窑长一百米。窑坑壁高一米二左右,壁身四墨上线(整齐),坑底平整。窑面是用土砖卷瓮成圆拱形,这样,整座窑如一条直睡的龙,故称龙窑。建窑选址很重要,一般都选在小岗丘上,小岗丘略呈坡度,窑身我们这大都坐西朝东,如此更为通风。装窑是有专业师傅进行堆摆,瓦筒子(瓦胚)晒干后由小工担至窑内。摆放瓦胚非常考验技术,除了讲究立体整齐,还要空出火路,便于烧制。有句行话这样说:三十六行都做遍,不及烧窑出窑苦。窑场场地开阔,完全暴露在太阳底下,这就是常说的“热气难熏”。窑装好后就要封窑,人们把窑门用土砖封实,然后点上香烛,摆上三牲贡品祭祀窑神,求神保佑烧窑顺利。

  一切就绪,接下来开始划窑(点火)。划窑由装窑师傅来完成,每个窑口都会点火,由放柴师傅添柴。划完窑,窑主会给小礼与划窑师傅,以示感谢。每次的窑烧的好不好,全在火工,所以窑主对烧窑师傅非常客气,丝毫不敢怠慢。在窑身的左右两边,有好多个添柴口,两边的添柴口相对应,因为火路相通。这种窑口不但是添柴,还是观察火势和烧制火候程度之处。俗话说:费柴莫过烧窑。窑主向樵夫和农户购买柴火,还好烧瓦窑只需茅柴,不需要木材大料。每次烧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此间,窑内不能断火,可知是多么的费柴。瓦筒在窑内烧熟后,由其自然冷却再出窑。出窑师傅按装窑时堆摆的顺序,将烧熟的瓦筒子卸下摆至挑框中,担到窑场的空旷处进行磕瓦。磕瓦就是分块,是个细致活,他们在瓦筒的虚线处沿线轻轻敲磕.一块块完整的瓦片就被分割出来了。在做瓦筒时,在瓦桶子上有印子印在瓦筒上,瓦匠师傅按印痕在瓦筒上划了线,并且还会刺穿几个洞,这样在磕瓦时不会将瓦磕破,能完整地将瓦分开。俗话说:万瓦盖三间。磕好的瓦块师傅们一堆堆盘旋卷叠,每堆瓦两千片之数,过去人实诚,数量上决不会弄虚作假。人们家里做新屋前来买瓦,只点好堆数,不管是三榀屋、四榀屋、六榀屋、八榀屋,按万瓦盖三间的标准类推,都能买好所需瓦的数量。

  窑业的祖师爷据说是道家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坊间称窑王爷。关于窑王爷我们这流传一个故事;以前,有个外地人在我们这租地建了窑场,专门烧瓦。窑场建好后,相关事务进展还算顺利,准备划火烧窑了。没想到没烧几下,窑内的火就自然灭了,烧不起来,反复试了多次,还是烧不着火。窑主甚是心急,又不知原因出自哪里?无奈之下,窑主先让窑工们先回去休息,他一个人留下坐在窑场苦思冥想,疲惫中的窑主坐了良久不觉昏昏睡去,在睡梦中看见一个老者向他走来。他正要问那老者是谁,只见那老者微微笑着,摸摸自己稍微隆起的肚子,又用手摸摸自己的耳朵,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窑主猛然惊醒,才知道自己做了个梦。他望着直直趴着如一条蜈蚣似的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苦恼。他下意识地自言自语道:人家的窑如一条龙一样,我的窑就像一条蜈蚣。正说着,他想起了梦中的老者摸肚子,猛地想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是窑面过平,窑内空间不够,所以就会死火。又想起老者摸耳朵,原来是窑门太直,加柴火时没有缓冲的地方,直接放入柴火进窑,本来窑内空间就不够,导致窑内压实成了死窑。想到这里,他马上叫来窑工师傅将窑进行了改良,果然窑就烧得很顺利了。我们这把死火、烧死窑当成指责的话,现在都还在说。烧窑是门传统技艺,所包含的手艺内容非常多;如今,到处都实行钢筋水泥造房子了,烧窑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烧窑 民俗 毛小平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歆轩小凯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10-19 08:09
    星语
    晨读《烧窑》之作,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乡愁满满,而文中瓦窑,陶器等的成胚过程和讲究的烧技,让读者们增知涨识,连神话传说也显经典。赞!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