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为了那片土地的绿色

作者:张平   发表于:
浏览:71次    字数:927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4篇,  月稿:0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和本质。是地球家园的捍卫者,是生命母亲的保护色。在我的家乡古浪土门,有这样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片赤忱热土的绿色,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这世上所有的岁月静好,是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家园所有的山清水秀,是因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尊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我们崇尚英雄,是为了传承;我们铭记英雄,是为了更好前行。

  第一次结识国家劳动模范郭万刚场长,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协组织了一次采访八步沙林场的活动,当时人比较多,但因和石银山是姑舅兄弟,事情上见过几次面,郭场长点头示意,算是打了招呼。那次,我算是才认识了那个精干而有力,说话不落俗套,有啥说啥、干啥啥成的郭万刚。多年以后,每次谈及1993年那段往事,他依旧会声音哽咽。“说实话,刚开始走进沙漠,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面对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我苦闷过,也后悔过,但真正让我更加坚定治沙信念的,是那场刻骨铭心的沙尘暴。”郭万刚说。那场突如其来的黑沙暴席卷了古浪大地,漫天的黄沙裹夹着砂石把白天变成了黑夜,下工后的郭万刚艰难“摸”回了家。第二天他才知道,这场黑沙暴夺走了河西23条鲜活生命,其中还有好几个学生娃娃。也就是从那时起,郭万刚坚定了治沙信念,“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再也不能让黑沙暴把人吹走!”为了脚下土地的绿色,为了把沙漠制住,他和八步沙的风沙较上了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气神,带领八步沙治沙人,将汗水洒在沙中,用风沙染白头发,为了守护家园的绿色,他们从八步沙、黑岗沙、麻黄塘一路向腾格里沙漠深处的五道沟、六道沟、十道沟挺进,让越来越多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后来,到2017年,县文联又组织了一次防沙治沙事迹采风活动,县上专门派了辆考斯特轿车,拉着作协20多位成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防沙治沙采风活动。我和文友杨先分配的任务是重点采写场长郭万刚。于是,大队人马前去古浪治沙突出的海子滩林场和昌林山林场实地采访,我们则和郭场长促膝长谈了整整一天。第一次我们从他口中听到了八步沙原先叫跋步沙。意为人走到此处,难以跋涉之意,并不是仅仅有八步之遥的距离。后来,人们以讹传讹成为了八步沙。

  “当年我们真是困难,有多难。吃没吃的,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喝没喝的,都是驴车拉来……原先有七个老汉。二墩子的常老汉,一个很能吃苦耐劳的人,也跟着我们治了几年沙。可是,一次煤气中毒后,脑子里神志不清……后来,我们把他送到了家里养伤。总觉得有些亏待老汉……”说到动情处,郭场长当场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转。“老汉脑子不大对劲后,还在林场里住了几个月。毕竟一起搅和了几年,感情上真舍不得他。就那样,我们去种树、护树,他留守在场部。可后来,常老汉感觉自己吃闲饭不说,还拖累了我们。自己主动说要回家……不能给处于难处的林场添麻烦。多好的人呀!后来,据说去世后,也未给林场打招呼。只是走了好久了,后人才带信给我。说实话,我们取得了些成绩,是党和政府政策好,是土门和周边地区甚至全县人民努力的结果!”多朴质、多坦荡、多淳朴的话语!后来,将这次的采访结果,写成了纪实性报告文学《三代人的绿色梦》,刊登于2018年的《西凉文学防沙治沙专刊》上,后来,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防沙治沙征文活动,取得了优秀奖。再后来,该文被《人文甘肃(五)》全文刊载。

  后来古浪县委宣传部按到省上紧急通知,要求迅速抽调精兵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最快速度,写出古浪八步沙林场郭万刚等人先进事迹的演讲稿初稿。刚巧,市上的演讲团要在武威市职业技术学院做首场演讲,为取经和实地感受,县委宣传部立即让我们坐车赶赴到武威。

  我正巧在林场采风,顺便坐了郭场长的“专车”。一路上,老人家说了几句话。他说:有个“孬(坏)毛病”,开完会或是出外办事,再迟也要到林场的一亩三分地的床上休息。否则会辗转难眠……话语不多,但道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早把林场当做家了。见他有些乏困,遂不再搭话,让老人闭目养神。我知道,他操的心太多、太多,就再没有说话,让他好好休息。到了宾馆,正巧赶上吃午饭。他把我带给市上指定的用餐房间,吩咐服务员把我招待好,他则利用午餐时间,和客人谈点事,并让手下的司机,帮他买一顶灰色的牛吃水鸭舌帽,说帽子旧了,感觉不大好。衣服则半新不旧,刚刚好。并且非常细致地给我说:中午就在宾馆午休一会儿(刚巧和凉州区治沙英雄王银吉一个房间),下午参会。

  吃了简单而实惠的两菜一碗臊子面,到房间里,老王正好在休息。喧了几句话,赶紧躺在床上,抓紧时间午休了半个多小时。郭场长已然打电话说赶快下楼,他们在宾馆停车场等候。坐电梯到负一层,迅急找到场长。他依旧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戴了顶新帽子,人立马精神了许多。一路无语,来到武威市职业技术学院,早有市委宣讲团的几个人等候。我赶紧到笫二排入坐,不一时演讲便开始了。

  戴上新帽子的郭场长,刚上台就神采奕奕,激情飞扬起来。所有的事都是亲历亲闻,演讲起来自然滔滔不绝,尤其讲到打井时,林场的二代治沙人贺中强被卡在钢丝绳上,忽上忽下,空气瞬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他亦哽咽着流下泪来。被感染而感动的同学们,情不自禁不约而同纷纷鼓起雷鸣般的掌声来……

  后来,我写出初稿后,当时县委宣传部林部长说我们写得有些空洞,干巴巴的,不生动,不舒服……要用鲜活的细节、小故事来展示大情怀,从六老汉三代人的所作所为,所经历感知与亲身实践的鲜活事例中,多挖掘多琢磨多体味,将这些闪光的珍珠串连起来,让听者触及灵魂和心扉,让人共鸣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数易其稿后,总算完成了任务。

  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历程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无论是战争年代保家卫国,还是和平年代建设祖国,又或是面对风沙肆虐之时,勇敢站出来全力呵护生存的生命家园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大漠。时代变迁,不变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2019年郭万刚到全国各地到处做报告,我从微信和新闻中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行踪。后来兰州火鸟影视文化公司的王总,想拍摄一部关于八步沙的电影。起初我有些不大愿意,说肯定参与者多,不好操作。但王总说八步沙名气大,若一炮打响,知名度就全国上去了。当年6月份,我将写就的电影文学剧本《八步沙》初稿上报省委宣传部,但据说关于八步沙的电影,已然有六七部之多。要不就换名字吧,我们就换成了《八步沙的儿女》上报国家电影总局,后被批准拍摄。王总起初信心十足,邀请到北京小有名气的鞏固导演,和剧务小胡等人,在我的引荐下,到八步沙实地采访了数天。之前和郭万刚场长打过数次交道,也算是老熟人了,见到鞏导演一行,自然非常热情。郭场长当即表态:我已授权金昌作家陈玉福的电影独家冠名了。不过,我的原则是只要宣传古浪八步沙的,谁都行。你们好好弄,争取早点拍摄出来,这毕竟是咱古浪人自己写的剧本。但由于资金困难等多种原因,该电影拍摄被搁浅。

  滴滴汗水棵棵树。

  2000年,郭万刚接过林场场长的担子,带领八步沙林场两代治沙人,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进发。战风沙、斗严寒,一把草、一张锨,完成了对八步沙林场管辖区最后2万亩沙漠的治理任务。让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一直是治沙人的梦想。进入新世纪,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自2015年起,郭万刚场长组织承包了干武铁路复线两侧生态恢复、黄花滩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通道绿化、甘肃内蒙古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古浪区域治沙造林等6项生态治理工程。特别是承担的甘蒙省界大林带15万亩的治沙工程,3年已完成工程治沙(草方格)0.7万多亩,治沙造林1.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多万株,为构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多年的治理,我们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假如说八步沙八九十年代老人们不治理,那我们的祁连山将要变成一片沙海。”郭万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我将终身奉献给八步沙,要一代一代做下去,坚持到底。”

  走进八步沙一次,就是一次深入郭万刚内心世界的机会,就是一次心灵和灵魂的震撼。2021年1月11日,又一次陪同西安音乐学院的陈大明教授,到八步沙林场采风。

  这次,他虽则单枪匹马,但作为省话剧院《八步沙》团队的音乐总监,感觉不到实地走访,心中无底。前一天,县城飘飘洒洒飞扬了大半天的雪花,教授不顾天寒地冻,冒着漫天飞舞雪花,乘火车独自赶赴古浪县城。次日雪后初晴,他兴冲冲迫不及待想早点到林场。县文联的湛春主席说:趁中午天气晴朗,小车不会打滑,风也不大。

  果真,吃过中午饭,雪融化了,路面湿漉漉一片。走进八步沙林场院落,已然沟通好,早就等待多时的郭场长立马从办公室走出来,笑盈盈迎候。没有客套也没有繁缛礼节的过场。他吩咐手下端来茶水,让我们坐下后,立马就将话题切入到主题。有些疲倦的郭场长,打起精神,娓娓道来:清朝末年,古浪作为游牧民族往来之地,人口少,环境较好,降雨量达500——600毫升。诗人都这样说 “祁连山下好牧场,风吹草地见牛羊”,我们可以从诸如柏林沟、荨子沟、昌林山、车路沟等地名中,约略可知当年是水草丰茂、树木苍翠之地。当年仅仅八步宽的孤立沙丘,但后来,随着气候恶化,加上五六十年代及三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严重,人们为了活命生存,对沙生植物开始掠夺性破坏,大规模开垦放牧,沙化一年比一年严重……肆虐的风沙吞噬了丰饶的土地,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侵害着人民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生活。记得1967年夏天,好像是七月份,庄稼都穗头齐刷刷的,长势良好。记得跟其父亲到沙漠里种树。记得突然天黑变了,风吹沙砾跑,人只能跟着沙跑,跑着跑着就迷路了。后来,一路跌跌撞撞。后来,风势减弱了,鸡蛋大小的冰雹袭来,玉米砸成了稀糊糊。西瓜凭空打烂了,何况那些娇嫩的麦穗,人们欲哭无泪,欲说无话。他们顺甘武铁路的铁轨道,差不多到夜里十二点多了,摸索着走到了双槽车站……

  他说话的时候,从窗户外面投进来的阳光照在他穿的夹克衫上面,使得胸口上的“党徽”的红色小徽章很醒目,也让他背后满墙的锦旗、各式各样的表彰和堆放的文件,还有几个盛放档案的塑料盒,以及屋子里的铁炉子……有了油画的那种层次感。阳光和郭场长会客室的许多东西相互配合在一起,没有让他的治沙事迹变得有多么神秘和复杂,反而明晃晃地折射朴实、率真和阳光与时间在岁月赛跑的许多真实细节。有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土地生产力极低,人民生活特别困难。当陈教授问到六老汉为何要治沙,郭场长这样回答:农民失去自己的基本土地,就无法生活。我们连家园都保不住,如何生存下来?怎么给子孙后代交待?环境持续恶化,我们不得不走进沙漠。

  当年真是艰难,既无住处,又无一毛钱经费,更无治沙技术和经验,土门当地人不理解,说老汉们活糊涂了,荒漠上种树,谈何容易?但六老汉排除万难,咬牙坚持了下来。当问到为何坚持了这么多年,郭场长毫不掩饰,这样坦言:要说我们仅仅干些事情,党和国家却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功劳归功于党的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从五个时间段说起:一是1978甘肃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省份,自1978年以来陆续开展了四期工程。(1979年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正式提出构建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指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地区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并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二是1983年胡耀邦视察甘肃种草种树,绿化甘肃。省上出台了“兴河西之利,济定西之贫,区域性移民的路子”,大量移民到河西(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时,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十六字方针和“反弹琵琶”、“念草木经”的意见,同年召开的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以全民义务植树、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潮涌陇原。)三是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绿色长城的构想。四是2001年3月江泽民与出席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代表共同审议“十五”纲要报告时,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治理好沙漠,建设好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面;五是提出的生态文明?

  郭场长一再言明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他们坚守沙漠的坚强后盾。一年年无后顾之忧,有了干劲,才可将荒漠一年年变为绿洲。现在可以说是创业容易守业难。他不无感触地说前些年的那些往事不愿意提,想起来就特别酸辛、特别难受。当年乡亲们的生活甭提有多艰难了,连肚子都吃不饱。如今他们坚守40年把八步沙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治理好了。好多参观的人谁都没想到几个农民,竟然住窑洞、啃干馍、喝雪水……把沙漠治理得这么好。

  回想起国家领导人视察林场的情景,郭场长一再说: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连做梦都未曾梦到。没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那么忙,却抽时间来到沙窝窝里。他老人家特别理解我们的艰苦,理解我们受过的苦,那么关心八步沙人的治沙……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要对得起我们的父辈,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们这么多的荣誉……我们不仅仅代表八步沙,我们代表的是古浪县人民群众乃至武威市甘肃的防沙治沙群体!

  在湛蓝敞亮的天光和爽净清澈空气映衬下,远处巍峨的祁连雪山、眼帘近处的土黄色丘陵山地,再近处的高低起伏的林带显得十分静谧,就连周围被凋零枯萎枝叶切割成碎片状的羊肠小道和星星点点的护林房屋,也被静谧的氛围一寸一寸掩埋了。我置身在安静和破旧交叠出来的场景里,便生出八步沙不是地处土门镇的外围,而是回归幽静山野的错觉——而多年前的童年时代,这里可是沙吹人走的荒漠。走在林草与树木簇拥的石家槽一处高大沙丘上,仰望由近及远数不胜数几十万棵花棒、柠条、榆树等合围而成的林带,来自九朝古都西安音乐学院的陈教授喃喃自语,说太震撼了!这么繁多、这么茂盛的树木,花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呀……正午过后的寒风,穿过棉衣穿过肌肤直接渗透到骨骼里。我插嘴说:原先他们还要和不明事理的羊倌们斗气甚至动手,和偷砍滥伐树木的人斗智斗勇。一次次地和进沙窝拔苦豆子、镂发菜、打沙糜、铲刺蓬的人磨嘴皮子做工作。如今,随着国家生态治理宣传力度加大,人们的理念上去了,不再和八步沙人纠缠了……八步沙栽下的每棵树下都有父辈的汗珠。每棵树上都有六老汉抚摸过的指头印。

  冬日安静的八步沙给我的感觉提供了飞翔的空间。就连我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也随我的身子抵达到荒野般的安静环境里,一下子就解除了捆绑在它们身上的绳子,有了自己宽泛的活动场所或者隐遁的地方,不再对我的感觉形成挤压和包围的势态。难怪只要我一到达人迹罕至的山峦和荒野,名利倾轧、功名利禄带来的紧张,物质带来的贪婪、忙碌带来的神经质,贫富贵贱带来的攀比心态甚至人与生俱来各种各样的欲念,都像绕在树林的雾霾,被太阳一照射就消失殆尽了。原来时间的松弛与紧张,节奏的快与慢并不是时间的属性而是我们的感觉。感觉不同,情绪不同,时间自然也就显得太快或者太慢。在数九寒天的八步沙,在寒风凌厉的八步沙,在空旷寂静的八步沙,时间似乎过得太慢、太慢,慢得能数清楚刻度上每一秒的滴答之声,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时间。是的,六老汉及三代人实属不易。多年精神上的寂寥、孤独与沉静,空间的压抑,治沙种树过程中的艰难等没有压垮、摧垮他们,反而是越枯燥无味、越困难重重,越磨练了他们坚强品格。所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致敬英雄,除了珍藏心中那份敬意,更应学习八步沙时代楷模们勇挑重担、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致敬英雄,除了点燃心中那份激情,我们更应大力弘扬郭万刚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新时代“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英雄气概。

  治沙,是人和沙漠的长期对峙,更是人和岁月的无形较量。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的“六老汉”,只剩下一位张润元老汉还健在;第二代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而古浪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及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见其华丽的外表,却看不见它丰腴的内核。郭万刚从一名普通护林员,到治沙造林带头人,四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荒漠、护家园、兴产业,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筑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中,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不仅为干旱荒漠区科学防沙治沙创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存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活的色彩与草木的味道,是人无法改变的生物秉性留下的痕迹。就像北方人喜吃面食南方人好吃大米,不管走到哪里都改不掉家乡的口音一样,人的秉性也是不会随时间随环境变化的一种生活习惯。选择了一条治沙路,就意味着要失去欣赏和领略其它路上的风景。大漠里的那一抹抹的绿色、那一片片的树木,是要用人的时光和容颜一点点换来的。他们一年绝大多数时间,就基本吃住在八步沙、坚守在八步沙,从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草开始,在亘古大漠上孕育绿色的希望。据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或是无论赶赴北京领奖、到省城兰州开会,一忙完回到古浪,郭万刚就赶紧一头钻进八步沙林场。嗅一嗅沙丘上树木的气味,摸一摸那些精心呵护的林草,走在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土地上,自会浑身充满了力量……一个人始终要有梦想,有一种精神品质充盈在灵魂的深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没有离开烦躁的根和把根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泥土。我想郭场长是这样,他带领的手下人也一样。他们的骨骼乃至血液里,甚至在心里一遍遍回味、咀嚼着六老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唯有将梦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始终广接地气,就不会变成一粒尘埃,也就在当下越来越流于形式的追求繁华生活风气中,始终不会迷失自己。他们知道究竟在做什么,在为谁做——这些朴实无华的人,为什么心中有如此坚强的信仰?为什么面对付出和回报不相称还能坚持不懈?为什么外面的世界吸引不了他们?一个个问题始终贯穿在我的关于八步沙的采访写作之中。

  “再难,也得为了子孙后代守住家园,为了这片土地永葆绿色。”郭万刚如今按照现代公司模式管理八步沙治沙人依旧年年在风沙线上忙活,一路跌宕走来,岂能仅仅用艰辛二字就能表述。在成功、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走过了常人无法体味的坎坷——我想:这应该就是源于他们为了家园绿色及后代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愫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仰慕六老汉三代人的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气魄,无非是有自己的虔诚认同之感。一种承诺和责任,一种榜样和家风,让他们代代相传。

  承诺就是信守,信守就要身体力行;榜样就是楷模,家风就是做人,做人也是传统。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人,八步沙治沙人做到了承诺和信守,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八步沙的精神财富,它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散,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丰富辉煌。

  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他们已完完全全、的的确确做到了,成为可触摸、可观赏的现实。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不但树木成林,夏秋一片烂漫花海,还长出了经济作物,开始向沙漠要效益…… 从“义务治沙”保家园到“工程治沙”富家乡,几十年的坚守,让八步沙治沙人的治沙造绿路越走越宽。如今,在郭万刚的带领下,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沙漠之海铸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3.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43万亩,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区。林场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0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据林业专家评估,八步沙林场建成的防风固沙林带,目前活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多万公斤,产薪柴200多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追求永无止境,梦想更加美好。现在,第三代人郭玺等人开始陆续加入治沙队伍,他们的治沙技术在改进,机械化程度在提高,沙产业也在发展。长年与沙漠打交道,郭万刚看上去又老又黑,身体消瘦,腰也弯了,头发也白了。我开玩笑说:多次见你,一直这个模样,也不见您吃胖点……他亦微笑回答:虽说这样,可一旦走到沙丘上,小伙子都撵不上……的确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如刚似铁般坚韧顽强,我对此深信不疑。据说郭场长每年春节都要去看望另外五个老汉家庭,慰问逝去的老汉亲人,向活着的张润元老汉汇报工作情况,“这些活不做,心里慌得很。”他说,“前人不能忘,没有他们奉献奋斗的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八步沙的创新发展。今天,我们赶上了一个国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时代。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的老大哥,我一定会和兄弟们一道,牢记父辈们的生死约定和庄严承诺,带领乡亲们治沙又致富!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像愚公移山一样干下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郭万刚如是说。

  郭万刚的治沙造林壮举和矢志不渝保家园的精神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护林员” “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首届“绿化奖章获得者”、武威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和古浪县首届“道德模范”、第六届“武威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五届”慈善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十多项。他所在的群体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和成就,他坦然自若,这样说: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八步沙三代人的治沙事业传承下去,把三代人治沙的“时代楷模”精神发扬光大,牢记治沙造林、保护家园的初心,肩负辛勤劳动、造福于民的使命,保持本色,再接再厉,投身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四季轮回,他对家园的守卫坚若磐石;

  时光辗转,他对绿色的守护矢志不渝。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近40年来,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治沙人誓把“黄龙”变绿洲,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八步沙三代人坚守大漠治沙不止“时代楷模”的实践力量。

  我致敬六老汉——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每一寸土地,用矢志不渝奋斗的精神呵护着我们的生命家园,“坚持、坚韧、坚守”的血性,已成为郭万刚骨子里的秉赋。

  治沙路上,郭万刚让沙漠变绿洲、让家乡成为青山绿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绿色 土地 美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