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周俊华:打地磙子(12)

作者:周俊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17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52

  打地磙子,也叫压地磙子。它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辅助整地工具。

  它是由青石头或红石头刻琢而成,长约一米八左右,直径二十五公分不等。磙子两头的中心位置各有一个小石窝,石窝里镶着铁碗,石磙被安装在榆木或槡木制成的磙框里。磙框两头各楔有一根枣木的圆木橛(当轴承用)。圆木橛顶进铁碗,石磙和磙框就连在一起,时间一长,铁碗就会松动掉下来,用铁锅将白矾熬成液体,把铁碗和石磙粘在一起,非常牢固,能用很多年。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好晴天时,就会看到路上三三两两的鞭把,悠闲自在地赶着牲口,拉着打地磙子,随着“咚、咚”的滚动声,嘴里哼着小曲,朝着生产队的大块麦田地走去,去碾压麦苗。磙框后边拴有一根绳子,绳子紧紧的缠在鞭把的手脖上,看似轻松自在,可眼睛却时刻注意着牲口和路况。如碰到下坡时,磙子比牲口跑的还快,这时鞭把就拽着绳子,让石磙慢点滚动,免得石磙碰着牲口而受到惊吓狂奔,出事。所以,凡是从细节做起,才是避免事故的更好方法。

  我们的祖先,对碾压麦苗,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经验和要求:地湿不压,地干压;阴天不压,晴天压;清早不压;上午、下午压;年前小麦分蘖后压;年后小麦返青后压。压小麦的好处是压碎土坷垃,弥补裂缝,对土壤起到保温、保湿,有利于小麦安全过冬。

  在播种小麦时,有时土壤墒情不足,出苗后水分减少,形成裂缝中的水分流失,随着裂缝加大而拉断麦根,出现吊死苗的现象,同时还防肥水过多流失,就用打地磙子在麦苗上压一压,碾一碾,其目的也是控制麦苗叶子的旺长。为了让麦苗的根和分枝长得粗壮一些,就不能让叶子长得过旺。要把营养,留给地下的根和分枝上去。冬天,在麦地里踩一踩,压一压,会使小麦长得更好。

  我上初中时,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是劳动课。我们就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第一线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记得一九六九年三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两点,班主任付连奎老师,对我们说:“今天下午我们到付井八队参加劳动,到那之后大家要虚心,听话,要不怕脏,不怕累,服从安排。我和你们一块去。周俊华,你带队,出发!”我们生产队的麦田地在学校北边,跟学校只有一墙一路之隔。在学校的东北角有一后门,于是我带队,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学校后门来到校外。

  八队队长周华轩已在路上等候多时。付老师上前握住周队长的手说:“让你久等了,给同学们安排活儿吧。”周队长忙说:“谢谢付老师,谢谢同学们抽出时间来我们生产队参加劳动,我代表第八生产队的全体社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干的活是踩麦苗。前天公社刘海青技术员来检查小麦,发现咱们这块地麦苗旺长。老话说:麦苗清明节瞒老鸹。可是,现在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麦苗就瞒老鸹了。由于种麦时上的肥料多,出现了旺长现象,本想着用打地磙子压压,控制一下旺长。可是,刘技术员说麦苗旺长发现的晚了点,如早点用打地磙子可以,现在麦已起身拔节,再用打地磙子碾压太沉重,怕压伤麦苗,不如用人踩倒麦根,于是我就想到了你们。你们每人踩两垅过去,啥时踩完啥时结束,开始吧。”付老师高兴地说、“就按周队长的安排,开始!”

  同学们自觉有序地排开“一”字行,有的中规中矩的踩着前进,有的趋着走着,还有几个猴学生干脆躺下,打起滚来。人体柔软、较轻,打滚的把别人拦的麦垅也给干了,真正成了压麦苗的肉滚子。我班才子蒋青同学看到这万物新生,充满希望的田野和同学欢乐的劳动场面,不由自主现编现唱到:“春暖花开来劳动,大家走进麦田中。一拐二扭踏踏青,绿色地毯藏身影”。那边还未唱完,这边爱唱歌的同学宿红莲领着几个同学唱起了:“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我们唱着,欢笑着,不忘脚下要踩的麦苗。这是我有生以来干过最愉快的劳动,欢唱声中踩麦苗。

  通过这次代替打地磙的踩麦苗活动,让我懂得了,为什么冬天那么多的羊在地里吃麦苗,生产队不派人管。才知道麦苗年前不怕羊吃,还大有好处,可控制小麦苗旺长,多发棵,并给小麦丰收打下了基础。那一年的小麦长得粗壮、高产,社员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土地包产到户后,麦苗旺长有了防止麦苗旺长的药物,可以控制。这一古老的碾压土地、碾压麦苗的打地磙子退出了农耕的历史舞台,进入了古物博物馆,以供后人参观。农村再也难以见到石头木框的打地磙子。

  现在,由于环境保护,防止大气污染,禁止焚烧秸秆,要求秸秆还田,土壤中有大量的粉碎物,土壤较虚不实,影响小麦掉根、扎根,从而发生缺棵、断垄现象。最近几年,以前沉默了几十年的老古董又古为今用,焕发了青春,以新的身份闪亮登场,以机械为动力、高端的钢铁带轴承的农用工具“压地磙子”问世。

  老祖先发明的打地磙子,起到了保墒,提高小麦出芽率和增产的作用。现在经过更新换代,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播种机、旋耕机、拖拉机,都用上了镇压器、镇土器、碾麦苗器等,各种好听的名字。千变、万变,不离其宗,不改继承,传宗接代的本质。压实土壤,播种后压实松土,使种子与土紧密接触,有助于种子发芽和成长。至今打地磙子的用途仍未改变,也不可缺少。只不过换个名字而已。

  这就是打地磙子的前世今生,老祖先的聪明与智慧,至今还被后人所享用。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梦婷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