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康乐县建置沿革考述

作者:马晓春   发表于:
浏览:13次    字数:4155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303篇,  月稿:21

  康乐县建置沿革考述

  文/马晓春(甘肃省康乐县)

  内容摘要:康乐,唐以前属狄道(今临洮)管辖,唐中期建立过长乐县、安乐县、水池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设康乐寨和当川堡。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胭脂、景古里,狄道州设康乐里,岷州设沙马里。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并由狄道西二十铺为河州界,改当川铺为河州界,以槐山子梁为界,以东河州地归狄道州。民国21年(1932年)与临洮析置,设洮西设治局,翌年为康乐设治局。民国29年,建康乐县。1959—1961年并入和政县,1962年恢复康乐县。康乐在历史归属无常,由于军事与政治斗争、中原王朝的兴替等诸多原因,县名数变,建置屡改。但由于史籍记载粗略,建置沿革状况迄今仍不甚详明。现略考述,以做参考。

  关键词:建置 沿革 考述

  康乐位于陇西、洮岷、河州的交汇处,唐以前属狄道(今临洮)管辖,唐中期建立过长乐县、安乐县、水池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设康乐寨和当川堡。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胭脂、景古里,狄道州设康乐里,岷州设沙马里。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并由狄道西二十铺为河州界,改为当川铺为河州界,以槐山子梁为界,以东河州地归狄道州。中华民国21年(1932年)与临洮析置,设洮西设治局,翌年为康乐设治局。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建康乐县。1959—1961年并入和政县,1962年恢复康乐县。边家林、椿树、丰台、寺址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最早的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先后生活在这里的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汉、回、东乡等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

  康乐在历史归属无常,县名数变,自首次置县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四十多年时间。但由于史籍记载粗略,建置沿革状况不甚详细。现就有关问题,略作考述。

  一、县之最早设置

  康乐县地,先秦羌戎之城,秦汉为陇西郡狄道县所辖。魏晋以后,开始单独置县,但史籍对首次单独置县问题的记载颇多歧异。

  据《读史方舆纪要》安乐城内容载:“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①。《贞元十道录》《元和郡县图志》及《新唐书.地理志》等,也有类似记载。由于《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沿革地理学著作,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以人们曾视安乐县为历史上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但据《隋书.地理志》“水池,后魏曰谭川,后周改之”记载,又有人认为北魏蕈川县,是在今康乐境最早设置之县。然而,《魏书.地形志(下)》却载:“洪和郡领县三: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蕈州,延兴四年置”②。据前人考证,“真君四年,为北魏太武帝拓跋太平真君八年,即477年;”“延兴四年”,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延兴四年,即477年。北魏所置以上3县,水池比蓝川早置5年,比蕈川早置32年。这表明置水池县在前,置蓝川县在中,置蕈川县在后。如果将北魏水池县同唐安乐县的置县时间予以比较,就会明显看出,水池县要比安乐县早置170多年。另据考证,历史上在今康乐境再无比北魏水池县置更早的县,而水池县治有设于今县境景古镇“旧城”③。这就说明,北魏水池县才正真是在今康乐县境最早设置之县。

  二、西魏建置沿革

  东、西魏分离,今康乐境属西魏辖地,原北魏水池县建置因而不改④。北周取代西魏,先改水池县为蕈川县⑤。再改蕈川县为水池县,治原址,隋因之⑥。隋末,全国大乱,薛举乘机据有陇西,形成一方割据势力。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平定薛举之子薛仁景,进而攻占陇西全境,原水池县地划归兰州狄道县统辖。武德中,又从狄道县析置安乐县,仍属兰州,后安乐县废⑦,此地又划归狄道县统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别置安乐县,改属临州⑧。肃宗乾元(758—760年)后,改安乐县为长乐县⑨,宝应元(762年),县地临于吐蕃⑩。

  北宋初,西蕃仍据洮西之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王韶在洮河上建成浮桥,命名“永通桥”,越洮河领蕃兵修筑康乐城、刘家川堡11。同年五月,神宗皇帝诏名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钦定由河州路统辖12。宋室南渡,金人占据陇右,洮西之地亦为金所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康乐寨为康乐县,属临洮府13(1952年胭脂乡马集村金墓砖铭载:金大定十七年【1178年】为临洮府康乐县)。今县名始自此。

  元朝建立,洮西尽为其有,遂置河州路而康乐县即被废置14,其地归河州路统辖。明初,将军冯胜率兵收复洮西,此地又归临洮府。明世宗嘉靖年间,在洮西今康乐县境分置景古、胭脂、党川三里。清朝时期,洮西今康乐县地,为甘肃省兰州府狄道县所辖15。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十日,析临洮县设洮西设治局16;二十二年(1933年),洮西设置局改为康乐设置局17;二十九年(1940年)十一月六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18;自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十日起,康乐县成为甘肃省所增设的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之县19。1949年8月20日,国民党驻县保安团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城,康乐县解放。解放初,沿用康乐县建制,隶属临夏行政督察专员署。1956年11月23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后,康乐县为州所辖地并入和政县。1961年从和政县析置。1962年恢康乐县建制,沿用至今20。

  三、当川县之置废

  今康乐县北流川乡等地,在宋熙宁六年(1073)以前名为党家川。同年二月,熙河路经略使王韶派遣张守约西渡洮河,“略定南山地”,领番部兵修筑刘家川堡;五月,宋神宗颁诏更名“刘家川堡为当川堡,隶属河州”。今流川乡上古村尚存宗当川堡遗址。

  北宋亡后,金人占据洮西之地。金熙宗黄统二年(1142年),升当川堡为当川县。元朝建立后,县废。明世宗时,在当地设当川里。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6日,康乐设治局改称康乐县后(除1958年12月至1961年冬并入和政县外),当川等地为康乐县所辖。

  四、频繁置废县制之原因

  (一)军事与政治斗争。康乐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通往河湟、洮岷的战略要道。在中华民国之前的两千多年中,侵扰与征战,民变与讨伐,兵燹与匪患,在这块土地上从未间断。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率兵30万人,北逐戎狄,兵至太子山(“太子山”是因西秦太子乞伏在此屯军而得名)。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人,进入洮河流域。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派遣李息、徐自为率兵渡洮河与羌人作战,羌退出边寨。永光二年(前42年),各路汉军渡洮河大败羌兵,伤亡数千人,残部逃塞外。东汉时,康乐周边的羌人广泛参加长时间的羌人起义。东汉顺帝六年(131年),汉羌在射姑山(今景古镇阿姑山)发生激战,汉军战败21。西晋以来,吐谷浑循阴山入河湟。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与前后赵争夺河南地,改置武始郡,置武街、石门、候和、强川、甘松5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分境相拒。唐太宗时,羌族、吐谷浑、吐蕃据洮西向狄道侵扰。玄宗开元后期到天宝前期,唐王朝对河湟的羌、吐蕃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战略,哥舒翰威镇吐蕃,直驱阴山,赢得吐蕃不敢过临洮的安定局面22。安史之乱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间百余年为吐蕃所据。南宋时属金,蒙古灭金后归蒙古汗国。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族部族首领火落赤自青海经河州犯境,与狄道驻军大战于朱家山,后败退出境23。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越露骨山(白石山)进入河州西川,被明军击败,杀出重围,绕道羊沙关(在今临潭县)抵达景古城,东渡洮河而去。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米喇印、丁国栋反清东进,狄、河、岷回民响应。岳振邦散家资招收义勇,大破回首米喇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十二师长征途经景古、五户、莲麓休整,帮助组建抗日义勇军,打退了马步芳军队的多次袭击,取得保卫景古城的胜利。同时,建立景古区、地寺坪、斜角滩、缐家滩、景古、丁家滩6个区和乡苏维埃政府24。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政府苛征暴敛,激起回、汉、藏、东乡族十多万人的联合起义,康乐回族农民马福善、马继祖父子率众响应。6月,起义军在朱家山血战失败。1949年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军康乐,建立康乐县人民政府,旧政权的军政机构土崩瓦解25。

  康乐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战乱导致社会大动荡,人口大迁徙,民族大融合,东进西出此消彼长。显然,历史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斗争,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行政管辖的多次更迭和县置的频繁置废26。

  (二)中原王朝的兴替。历史上康乐县是“洮西之地”的一部分,位于狄道县西南、莲花山以北、白石山东北,正好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为一高原丘陵区,故又称“南山地”。这里居地偏僻,地域狭小,人口稀少,在古代单独置县的必要性不甚大,因而,有时隶属洪河郡,有时隶属枹罕郡,有时又隶属兰州或临州。作为县,有时为水池、蕈川、安乐、长乐等县独置,有时又并入狄道、和政诸县27。

  这里森林茂密,土壤肥沃,雨量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历史时期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自战国以来,此地逐渐变成了农、牧民族居地的交界地带,农牧经济区的过度地带,中原华夏与汉文化同西北羌戎与藏文化的接触、交流地带。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之间频繁武力争夺的重要地之一。显然,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兴替,明显影响了这一地区行政管辖的多次更迭和县置的频繁置废。

  总之,康乐县的建置沿革,虽因史籍记载的疏略难以完全考证清楚,但从北魏水池县、蕈川县,北周与隋水池县,唐安乐县、长乐县,金康乐县、当川县演变而来是完全可信的。建置沿革遗漏,亟待进一步考证研究,以解遗缺遗憾。

  参考文献:

  ①②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九。

  ②《隋书·地理志》载,“蕈州”当为蕈川之误。

  ③《康乐县志》《康乐县地名录》认为,此地“系北周所建水池县址“。其实,此地实为北魏、北周和隋三代水池县治遗址,并曾一度为洪和郡的治所。

  ④⑤《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九美相城条。

  ⑥《隋书.地理志》曾云;“水池,后魏日蕈川,后周改焉。”

  ⑦《贞元十道录》,见《汉唐地理书钞》。

  ⑧《新唐书·地理志四》。

  ⑨《旧唐书·地理志三》。

  ⑩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

  11、12、13、14、15、16、17、18、19、20、25《康乐县志》。

  21《康乐史话》

  22、23《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

  24《康乐县志(1986—2005)》《中共康乐县组织史(第一卷)》

  26《金史·地理志下》《明史·地理志三》《清史稿·地理志》《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25、26、27《康乐县志》《康乐军事志》《康乐县地名录》。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康乐县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马晓春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