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它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一个自然节点,在北方农谚有“清明忙种麦"的时令提醒。它提醒种田的农民朋友们早春抓住墒情,及时播种。清明又是传统的重大春季祭祀日。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是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而最好的孝道就是要感恩先人,传承先人的一切传统美德,从而使我们的后人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德修身,爱国爱家。同时也要更加密切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四月二日,旭日东升,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微风拂面。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儿。我们从苏家屯出发的这部分人员,乘坐我外甥打的出租車(因为扫墓以后我们还要聚餐,所以没开自家车子)直奔林盛堡镇朱三家子村的方向而去。一路上但见公路两旁已是草色青青,杨柳枝新。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车子行驶到朱三家子村村后的公路时,我们一眼就看见了几里路以外的,我们先人的坟墓,在故乡一马平川的田野里高高凸起。更主要的是这座坟墓还是全村两千多亩土地上,唯一的一座坟墓。(当然不会占用耕地)在这墓地价格不断飚升的今天,曾让村里不少老人心生羡慕。是啊,这是家乡的土地,有谁会不愿意叶落归根呢!
下了出租车,我们发现已经有一台蓝色的农用车停在墓地的不远处。几个人影正在坟墓的周围忙碌着。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顺着农田作业道向着他们靠拢过去。
这是我的三个外甥女(其中两个特意从大连赶来)和一个外甥女婿已经先于我们到达墓地了。他们开了一辆农用车,为的是带着几把铁锹,还有镰刀,打火棍等扫墓用具以及其它祭祀用品。大家说话功夫,又向我们这边开过来一台车子。来到近前,从车上下来了我的四个侄子。他们分别来自沈阳市内的铁西与沈河两个区。今天都是请的假(虽然其中三人已退休,但是因为都有一技在身,所以谁也沒有真正闲下来),特意来给先人扫墓的。
这里长眠的是我的父母双亲。我的父亲生于1896年,卒于1976年。父亲幼年随着爷爷奶奶从山东逃荒到东北。六岁丧母,十几岁丧父。三十岁上与同样苦命的母亲成家。然而这个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直到1948年底东北解放以后,农村搞土地改革的时候,才分到了一间一家老小得以栖身的土坯草房。
我的父母命苦,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而如今的这座坟墓,东面一公里处是南北方向的沈大高速铁路和沈营(沈阳至营口)公路。西面一公里处是长大铁路。南面一公里处是父母在此生息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家朱三家子村。紧挨着村子的后面,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北面一公里处是红阳煤矿的生活区。这里有一排排的高楼大厦,生活区的前面也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这座坟墓的近前是一个很大的水泡子。后面是平坦的高地势土地。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了吧!这座坟墓也可以算是父母的“独居大别墅"了!此地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离本村又不远…我想我的父母在这里一定是会很满意的。
家人们给先人的坟墓割净了荒草,添上了厚厚的新土,然后又在坟前摆上了供果,倒上了酒水,点燃了香火,送去了大把大把的纸钱和金元宝,然后又献上了一束盛开的鲜花,花圈,还有两条长长的花链…
一切办理妥当之后,我们集体敬立。敬立坟前,让我们在沉默中追根溯源,认祖归宗。常想来处,方知本我。如今不管我们这棵家族的大树怎样的枝繁叶茂,哪怕是高大参天都要牢牢记住,我们永远只有这一个根。敬立之后,我们按序依次向着先人的坟墓三叩首,以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且告慰先人明年的清明我们一定会来。
扫墓结束后,我们一行人来到唯一一个暂时留守在农村的大外女家里聚餐。一行人陆陆续续进院,外女家屋前拴着的两条狗竟然没叫一声。难道说这狗是真的有灵性?它们已嗅出了这群人的血源关系?为了这次聚餐,外女婿还特意买了一个大号的圆桌。亲人相聚,亲情相连,血浓于水,情重于山。我与二姐是父母的第二代,其余的都是第三代。这第三代的十人里面已有七人已经退休了。大家平时也都是为儿孙们忙碌,很少有机会相聚。今天来到这里,看桌上菜品丰盛,酒杯满满。人到了这个年龄段,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此时只见桌子上杯觥交错,大家相谈甚欢,歌声笑声一阵高过一阵,一会儿掀起一个高潮…
看着这欢乐祥和的场面,联想到父亲从一个曾经的董氏孤儿,到如今已给董家发展了七十多口人,如今健在的是58人。(这些人当中第二代有两人,第三代全体都赶上了计划生育年代。多数都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儿。)
这些人口的居住地主要是集中在沈阳市内。还有一部分是在大连,辽阳,北京等地。工作也是包罗了铁路,石油,金融,电力,医药卫生,机械制造,公安,海关,军士院校,教育等各行各业。也可以说我们董家的后人,都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着贡献。
今天,我们看一个最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家族发展史,她所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史。正像歌词儿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国相连,有国才有家。我们做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论何时何地心里都要装着两个字“国家”!
2024年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