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到湖南大学参加培训,也算到了一回长沙,见了一江湘水,尝了一番湘味。湘江两岸的人文景观情意最深,回味最浓。
红叶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后取唐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改名为爱晚亭,1952年重修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亭名。培训时,我住宿的集贤宾馆,距红叶亭只千余米,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在对不起自己。蒙蒙春雨中,尽管霜叶不再,但数片红叶点缀在万绿丛中,亭下满池清水,倒映出春风剪出的虬枝玉叶,还是令人欣怡。四面八方的游客,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带着天南海北的口音,欢声笑语,在亭边留影,把自己凝固在春天的画卷里。在亭中,我读着《沁园春·长沙》,脑海中浮现出“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生动画面。1913——1918年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常来此处登高远眺,读书聚会,畅谈理想,青年革命家的那种奔放激情和豪迈气概,渗透在词的字里行间。
“叔叔,这是我们制作的明信片,要不要看一下?”一声清脆的询问,把我从想象中拉了回来。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拿着几叠明信片,站在我的身旁。看着她清纯而又充满渴望的笑脸,我不忍拒绝。明信片有素描和彩绘的各一套,每套十张。两套明信片的封面都是爱晚亭,并有《沁园春·长沙》词句,封底为红叶。落款为“墨荷工作室”,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请支持原创!” “哪个作品是你的?”我好奇地问。“彩绘版封面上的爱晚亭”,姑娘有些羞涩地说。“你是湖大的?”“是的。这是我们工作室的作品,限量版手绘”,姑娘有些自豪。“那就支持一下原创,买一套彩绘的吧”“买两套吧,一彩一素,每套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姑娘不依不饶的推销,激发了我的回忆。也曾站在大街上,为了把自抓的鱼换取学费,不敢幺喝,被动地等人来买。姑娘的坚持和自信,让我油然而生敬意。“那就买两套吧。但我有个小小的请求,可以跟我合个影吗?”“可以!”姑娘爽快地答道。于是,她叫来同伴,拿过我的手机,咔嚓一下,留下了合影。“叔叔,你去过书院了吗?”姑娘友好地问道。“还没去。”“那你一定得去看一看,就在旁边。” “好的。为自主创业点赞,祝你创业成功!”“谢谢你,也祝你玩得开心!”
无叶亭、爱晚亭,有了与姑娘的交流和合影,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丽。
对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久闻其名。此番来长沙,自然不能错过。进入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赫然在目,令人感慨万千。岳麓书院传统绵延之久,文风之盛,所出人才之多,旷古绝今,道之深怎能不问!拾级而进,再左转,是位于书院北侧的文庙。大成殿内,“万世师表”的中堂下,吴道子笔下的儒学鼻祖孔圣人,依然在对学生和后辈谆谆教诲,真正无愧于“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褒赞。移步向南,再转西行,映入眼帘的,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与朱熹在岳麓举行“朱张会讲”的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它概述了书院从“创置”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的过程,和“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立院之旨。一千多年来,多少圣贤,在此传道授业。朱熹、张栻同在岳麓书院讲学,继承洛学衣钵,形成两大主要支派,即朱熹为代表的福建“闽学”和张栻为代表的湖南“湖湘学”,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书院中悬挂的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和乾隆皇帝御赐的“道南正脉”两块匾额,正是对岳麓书院传承理学、培养人才之贡献的表彰和认同。世上多少人,攘利而来,攘利而往,但唯有圣贤风范和道德文章,历久弥新。
看完《岳麓书院记》再往北行,穿过门洞,就是专祀周敦颐的濂溪祠和专祀程颢、程颐的四箴亭,或画像,或语录。“四箴”指“视听言动”,即视而能察、听之能审、言而有道、动能守诚,这是程颐对孔子“四毋说”的进一步阐发,表现出对日用言行和修养的重视,强调了圣贤的典范意义和感召力。呼吸着书院的文化气息,折返而回,我下意识地走进一间小小的书屋。满屋的书籍中,被岳麓书社出版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吸引,闻着书香,泛泛而观,激起了购买的欲望。已临近5点,书店打烊时间将到,在店员的催促下,我草草挑选了十余本书匆忙离开,一路下行,走出书院。再次回望书院,只见夕阳绛红的余辉照在岳麓山的树林里,铺洒在书院的层层屋顶上,令人感到庄严而神圣。
到长沙,不能不去贾谊故居。贾谊(公元前200—168),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公元前177年至174年,曾任长沙王太傅,居长沙三年有余。从西汉以来,其所居故宅,就成为到达和经过长沙的各方名士,如杜甫、韩愈、曾国藩、左宗裳等必到之处,贾谊故居也由此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号称长沙“最古的古迹”。我虽不能望名士之项背,但也得去插足一番。坐公交从湖大的桃子湖站,由西向东折道过湘江,从江西进入江东,贾谊故居就位于江东的太平街28号。整壁的清水砖墙高大又庄重,进朱漆大门再过庭园,便是祠宅合一的贾太傅祠。贾谊端坐祠中,书卷前铺,他一手提笔,一手扶书,肃正谨严之色,令人油然而思。《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不朽之作,“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的评价十分经典,至今让人传颂。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等革命家的求学之地,解放前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而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恢复了原貌,2008年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我请了一位志愿者作全程讲解。从门庭到青年毛泽东纪念馆,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从一幢建筑到另一幢建筑,让我看到了“千年学府”的历史底蕴和“百年师范”的文化精神。在这里,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者,开始了求学问、求理想的历史征程,一批批青年学子开始茁壮成长,一个个新民学会会员变成了共产党党员,中国革命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当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关注着革命的风云。如今,他的雕塑,矗立于橘子洲头,注视着湘江的浪潮。
湘江两岸的历史文化,犹如涓涓清泉,流入我的心田。多情的湘江水,我会再来喝几口!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将永远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