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拦腰折断,屋院尽数摧毁,乡村道路松散淤稀,地下水喷出漫溢……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新疆喀什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震中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拉格尔乡、色力布亚镇267人罹难,4853人受伤,19000多户民房倒塌,数万人无家可归。
灾情就是命令。我任部长的巴楚县人武部即刻启动了应急方案,乡镇民兵应急排进入抢险状态,机关和所属生产连(现役)紧急出动,由我带领赶往震中,县城民兵应急连紧急集合由副部长吾买尔江带领随后跟进。
一路联系,一路打听。当我们火急火燎地赶到琼库尔恰克乡5村时,目及之处一片废墟。有的人背着受伤的人跑着,有的人跟着哭着,更多的人是在倒塌的房屋上挖着翻着寻找着……我们的汽车还没有停稳,战士们都急着从车上跳了下来,跟着班长跟着组长冲向了一线,一个村搜遍,又到另一个村,直到晚上,我们共救出、运送受伤群众80多人。
抢险结束,遵照上级指示,人武部机关、生产连(现役)开进阿拉格尔乡8村和10村,与先期到达由副部长吾买尔江带领的县城民兵应急连全部和生产连(现役)部分人员汇合。采取以车为家,汽车灯光照明,夜晚推迟休息,天一亮展开作业等方法,帮助群众在倒塌的房屋上搬走木头移开土块,清理出被褥、粮食等东西……
26日晨,接到新的任务。地震发生后,疆内各地援助的粮食食品、煤炭炉具、建筑材料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起初,上级指派了一个连队完成这项任务,因滞留了不少装满物资的车辆,急需的物资无法及时到位。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名道姓,要求本县人武部生产连(现役)加强县城民兵应急连,发挥就地就近人地两熟的优势来完成装卸整理物资任务。
那晚,民政部从河南郑州和湖北武汉,紧急调拨的最大的一批10000多顶救灾棉帐篷到达巴楚火车站。抗震指挥部要求随到随卸随装,务必一夜之间完成运送任务,为次日白天分发搭建留出充裕的时间,让所有受灾群众在次日晚上住进帐篷。
那天晚饭后,人武部机关生产连(欠二排)和县城民兵应急连(欠一排),乘汽车从琼库尔恰克乡政府驻地出发,冒着风雪行进百余公里,在专列到来之前开进了火车站货场。
那年,巴楚县的冬季十分漫长,已到了2月下旬,春天似乎还深陷在冬天里走不出来。风雪不断,树上晶莹的冰枝,地上白茫茫的雪霜,气温创下新低的纪录。
“……失去家园的乡亲们还在露天过夜,这几天,我们野外露营、室外过夜的感受,大家都有切身的体验,何况我们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何况我们的御寒物品都比乡亲们的多,都比乡亲们的好。灾区那些惊魂未定的群众,特别是那些老人和孩子们期盼着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党和国家调集的帐篷马上就要到了,传递党中央温暖的最后一公里就看我们的了。大家有没有决心?”开进时,我们作了随机的进一步动员。
与自然界的寒冷,相对的是货场里的一派火热。灯光下,已经连续奋战几天的官兵和民兵没有丝毫倦意,个个精力旺盛、情绪激奋高涨,充满昂扬斗志。从每个人口中呼出的白色气雾,让人联想到高原上顶风冒雪巡逻在蜿蜒曲折边防线上的军马,一呼一吸像风箱一样的声音,呼出的白色气雾,以巨大的热情承载使命,克艰历险,一往无前。
干部骨干反复交待注意事项,官兵们互相整理衣着服装,有的端起身背的水壶仰头喝水,有的弯下身体检查自己的鞋带子是否系紧,个个像占领了冲击出发地线似的,等待行动的命令。
呜……一声沉稳的汽笛声传来,满载救灾帐篷的专列进站了,车皮的铁门打开了,所有的人就像接到了“战斗”命令,飞快地冲向目标。背的背,抬的抬,按照事先分工,哪些人上车,哪些人在车下,小包(捆)一人搬(扛),大包(捆)两人抬,车上的人拽,车下的人推,忙而有序,装卸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受货场地幅局限,原计划的一线展开分班作业无法实施,不得不改变为集中装车,用最短的时间,装好一辆走一辆。
蚂蚁搬家的方式不能小觑。数十节车皮,一节车皮卸下的帐篷堆放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一会工夫,一座座小山又分别移上了一辆辆厢式车、低栏车、高栏车等不同型号的汽车,运往琼库尔恰克乡各村。
雪水汗水浸湿了指战员的衣服,但货场里热气腾腾、热火朝天。身体极度疲劳的战士凌云,在搬运途中一头栽倒在光滑地上,爬起来又跑去继续装卸;民兵阿不力克木,多日苦战已磨出洞的鞋底与鞋帮早已分家,自己却全然不顾,直到坐下休息抬起脚时,大家才发现他竟然成了赤足大仙——脚丫子上只有鞋帮了……
按照一开始的速度,到不了天亮就会完成任务。
午夜过后,风雪更大了,风吹着雪粒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生疼的。前半夜干得快是因为当天下午征用了不少车辆,是车等货,到了后半夜出现了货等车的现象。因为拉运帐篷的大批车辆,是交警在国道上临时征用的过往空车。尽管主干道车流量大,但也不是要多少有多少,特别是到了深夜,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过来一辆。
不停地干活,战士们顾不得瞌睡,一停下来困乏思睡,哈欠连连瞌睡就来了,就想就地睡倒。有几个民兵在货场里就地铺垫上纸壳子(纸箱子),躺下就睡。当时,我与军事科长艾买提江最担心最害怕的,是有人到背影旮旯里躺下睡觉冻伤或受冻生病,我们不停地给干部骨干交待,让他们不断地察看,管理好自己的部属。有好多次,发现多人就地躺下睡觉,为防止冻伤或者受冻生病不得不强行制止。
就地等待不能离开货场。为防止出现车等人的现象,人等车时,我们把帐篷包垒垛成一面遮风的墙挡住吹来的风,让大家背靠背坐下休息。干部骨干过一会清查一次人数,生怕哪个人躺到一个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睡着了。一次查人时,民兵应急连二排还真少了一个人,让所在班的人分头去找,偌大一个货场找遍了角角落落都没见人,大家不得不扩大范围寻找。
警察“押回”了开小差的民兵。凌晨5点,一辆警车急速驶进货场,从车上下来3个人径直向我走来,走近时,我看清了一个就是大家寻找的县城民兵应急连民兵库尔班江·艾买提,“他是艾买提·依沙木丁,是库尔班江·艾买提的爸爸。”一个警察给我介绍说。
原来,库尔班江·艾买提从家里出发时,没有携带更多的御寒衣服,白天干活还能坚持,午夜过后,又冻、又累、又饿,他想起了县城附近家里,喷香的馕,热热的茶,便溜了回去。饭饱茶足后,父亲艾买提·依沙木丁问他是否完成了任务,是否还要出发,救灾的人们都回来没有,他支支吾吾没说明白,再问时,他已经在炕上打起了呼噜。忠厚老实的艾买提·依沙木丁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强行把儿子拉了起来,把他送到了派出所,让派出所的民警押了回来。“我和儿子一块干,任务没完成,不能回去!”说着,艾买提·依沙木丁拉上儿子干了起来。
当时,我对民兵库尔班江·艾买提开溜的事一句都没有批评,倒是他的爸爸艾买提·依沙木丁,一个普通农民的思想觉悟让我敬佩不已。
凌晨5点30分,20名新战士增援。那晚,完成新兵训练分配到我部生产连(现役)的20名新战士到达连队,听说连队正在执行装卸帐篷的任务,写申请,表决心,积极要求参加行动,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亲自为受灾的人民群众做点事。大家说,时间宝贵,提前一点算一点,早点让乡亲们都搬到帐篷里住,再不要让乡亲们在露天地里过夜了。刚到连队的新战士就有这样的担当意识,绝对应该给一个展现的机会。再说了,装卸帐篷这一“仗”计划是打一个歼灭战的,结果打成了疲劳战,占用时间长,消耗体力大,也确实应该得到援助。凌晨5点30分,20名新战士投入“战斗”。
动用训练结束下连的新战士助力装卸帐篷,新战士入伍之初,第一次执行这样紧迫重要的突击性任务,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做到了人无破皮车未掉漆。
既完成工作任务又保证安全,盲目自大肯定不行,仅凭运气也不可能得来。我了解我们的干部骨干,尽管装卸帐篷没有在倒塌物下救人和清理危房那么危险,但根据人员编成特点,我们同样要求新老混编,以老带新,兵(民兵)在哪里干部(专武干部)骨干就在哪里并多长一只眼睛,谨小慎微,时时处处看到提醒到。因此,我们对做好安全工作是有决心和信心的。
那晚的天气,好像是故意在和我们作对,或者是在考验我们似的,任务完成了,风停了,雪也住了。
东方亮了,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迎着灿烂的阳光返回灾区。“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当兵走四方,时刻听召唤。爱心献给千万家,真情捧在百姓前,捧在百姓前……”一路上,车厢里的指战员们一首一首地唱歌,悠扬激昂的歌声传出车厢传得很远很远……
“在新疆地震灾区救援的解放军官兵,昼夜为灾民搭建帐篷,截止28日下午已全部搭建完毕,所有灾民已结束露天食宿生活。”(中新网2003年02月28日21:31【消息】作者:宋吉河)
“3月3日早上记者冒雪来到受灾最重的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十七村,看到村里的一顶顶帐篷都生起了炉子。抗震救灾一线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3月2日开始,地震灾区连续降下雨雪,气温骤降,但受灾群众衣食无忧,没有群众挨冻受饿……”(新华网巴楚3月3日电 记者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