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如何避免一念之差?(下)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53次    字数:538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1671篇,  月稿:6819

  讲规则。一念之差出的错,仔细想来,同不讲规则是有关系的。有的人不是不知道对错,不是不知道规矩,而是被时代错误的潮流裹着走,认为大家在做的就是对的,有一种随众心理,有一种侥幸心理。

  有一位女贪官姓袁,是从师范大学里毕业的,她不仅有一个很高的学历,还有法学硕士学位。当她毕业之后,首先从事的职业就是教师,刚开始的时候,袁某在自己的职位上,可谓是踏踏实实地表现着,也十分的优秀,所以就得到了很多领导的栽培,接着她就被调到了团委工作,慢慢地做到了纪委书记,不久之后就成为了县长。刚开始的时候,袁某也曾经发誓自己要做一个清白的官,一定要守规矩,不能突破纪律的红线,绝不和别人同流合污。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随着职位的不断升高,她身边的环境慢慢发生变化了,接触到的人和事和以前也不一样了,看着别人有油水可以捞,自己却守着清贫,心里开始不平衡了。特别是自己廉洁着,别人却在孤立着自己,甚至说自己装,不合时宜。于是,她就慢慢地把控不住自己了,一直想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有了第一次的受贿之后,接着就有了无数次,贿赂不仅是给她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方面的享受,袁某的欲望随着时间,越陷越深了,后来她就没有了什么信仰了,更不把规矩放在心上。

  去私心。一事当前,还是要出以公心,不要总想着个人得失,这样才能避免一念之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泽东本来是想让林彪挂帅的,林彪大兵团作战的经验非常丰富,打仗又刁钻又狠。其次林彪在东北人脉广泛,很多朝鲜人民军将领以前都在林彪手下任职,而且朝鲜的气候环境和东北比较相似,林彪可以很快地适应。林彪也曾经在苏联养过伤,和苏联那边的关系比较顺畅,这次赴朝鲜作战,免不了要和苏联人员打交道。再则,林彪此时才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敢打敢冲的时候。综合几点来看,让林彪带兵支援朝鲜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林彪却不同意打这场仗,(一)是装备差异太大。二战过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一流强国。无论是兵种素养,还是武器装备,均在世界前沿。举个例子,美国一个军就有1500门火炮,而我国一个军只有36门,装备与美国相差太远,真打起来会吃大亏。(二)是对新中国发展不利。朝鲜战争爆发之时,新中国还百废待兴,工业发展缓慢。如果我军派兵援朝,势必会影响新中国的发展。(三)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打烂五亿人口的新中国,实在是划不来的买卖!”而且美国还拥有原子弹,万一将战火引到东北,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当毛泽东希望由林彪挂帅领兵时,林彪表示说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毛泽东打趣地说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据聂荣臻回忆:林彪是反对出兵朝鲜的。毛泽东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奇怪得很,过去我们在一起共事,还没有看到他怕死到这个程度。(《聂荣臻回忆录》)

  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我们不能再议而不决。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他的话音刚落,朱总司令脱口而出:“对,还是老彭靠得住噢。”朱德说出这种话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他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同时也说明他对林彪和彭德怀有着深刻的了解。

  当谈到志愿军司令员人选时,彭问毛:“林彪现在怎么样呀?”毛泽东手一挥说:“不谈他,不谈他,他这个人打起仗来,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我起初确实提到他,他对东北熟悉,四野十三兵团又在那里,可他惧怕打不赢,又借口身体欠佳,不愿担此重任。”

  彭德怀对抗美援朝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1950年10月4日下午,一架专机将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从西安接到北京,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赴京之前,并不知晓会议的议题,因而携带的是西北地区未来三年经济恢复发展的材料。等他走进中南海颐年堂才知道,这次会议是在讨论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由于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彭德怀在会议上没有发言。参加会议的多数人对出兵援朝有顾虑,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困难太多,主张不出兵或者暂不出兵。听完与会者的各种议论后,毛泽东在会议最后讲了这样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当天晚上,彭德怀被安排在北京饭店309号房间休息。他想着白天的会议,想着毛泽东讲的一段话,怎么也睡不着。思来想去,彭德怀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我拥护这一英明决策。”在10月5日下午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坚决拥护出兵援朝。彭德怀觉得,要出兵援朝,即便打输了,打坏了,也就让解放建设再晚些日子而已。倘若真的放手不管,等到美军全面占领整个朝鲜的时候,那美军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就算现在搞建设,那到时候可能也白建设了。不如早些打这一仗,胜利归来之后,再踏踏实实地搞建设!。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彭德怀在会上指出:“我们如果不积极出兵支援朝鲜革命政府和人民,国内外的反动气焰就会高涨起来,亲美派就会更加活跃。如果让美帝侵占了朝鲜,对我们就是一个直接威胁,他就会把兵力转向越南、缅甸,到处搞鬼。我国就将陷于被动,国防边防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对国外的影响也不利于我们,有些国家就会更加倾向于美帝方面。”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的问题上是坚定的,没有任何犹豫,自始至终态度都很坚决。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不讲任何价钱,置个人的荣誉和生死于不顾,敢于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及联合国军较量,是伟大的民族英雄。1950年10月,彭德怀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自此至1953年7月,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经过2年零9个月血与火的激烈较量,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于1953年7月27日迫使其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在对抗美援朝态度和行动上的差别,彭德怀和林彪立判高下。尽管林彪在战争年代有巨大贡献,尽管在党的会议上有陈述自己不同观点的权利,尽管建国后林彪无功受禄,竟然升职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尽管彭德怀在建国后遭受了残酷迫害,受尽屈辱,但在抗美援朝这件事上,彭德怀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巨大功绩将永远定格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光照千秋,彪炳史册!

  看大势。西安事变发生后,如何对待蒋介石,党内一开始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说“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放了他。”最终我们党做出了和平解决的决策:因为西安事变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如果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群雄割据的内战局面,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种主张的正确性。

  所以在一件重大事情发生时,要看大势,看大局,不能从狭隘的感情或私愤出发,这样才能避免“一念之差”。

  要三思。俗话说,遇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考虑不周,就容易出现“一念之差”的问题。

  皖南事变发生后,确实令亲者痛,仇者快。“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党全军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反击国民党,为新四军死难将士报仇。1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要求各地准备对付最严重事变。刘少奇收到中央电报后,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1月15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及党中央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国共合作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蒋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另外,目前华中根据地很大,但兵力不够,不能巩固。----故以华中来看,在半年、一年之内不发生大的战斗,肃清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对我为有利。根据上述情况,刘少奇提议:以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他提出了在政治上实行全面反攻的具体建议: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并发宣言和提出立即释放叶挺等条件;在全国全世界实行大的政治反攻,宣传抗议皖南事件,揭破国民党分裂行为。“如此我在政治上有利,在军事上稳健,可能使蒋、何在半年至一年内,不敢再向我华中进攻,使我能巩固华中阵地,以待变化。”这个从实际出发的建议,对中共中央作出处理“皖南事变”的正确决策起了重大作用。刘少奇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采纳,党中央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对蒋介石继续采取“一打一拉”的政策,在全国展开猛烈的政治反击,深刻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强烈要求严惩肇事祸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负荆请罪,行动非常秘密,没告诉任何人,连周恩来也没通知。周恩来得到消息,立即乘汽车急驶机场,但赶到机场时,他们的飞机已经起飞。周恩来望着远去的飞机叹息:“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太深了,他不但(像窦尔墩那样)摆队送(黄)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张学良的这个一念之差,让他几乎终身被监禁,不得自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事先和周恩来商量一下,会是这个结果吗?

  有定力。面对各种诱惑,做到不动心是很难的。很多古训都强调定力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定力、心浮气躁,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都难有成就。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缺少定力,经不起诱惑、承受不了挫折,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而导致失败。

  唐憎西天取经,一路布满荆棘,处处坎坷,还有无数的妖精,男妖精也就算了,他们目的明确就是要吃唐僧肉,可是那些女妖精并不是冲着吃肉去的,而是想取唐僧童子身的,可是唐僧为什么每次都能把持住呢?按唐僧的岁数来说,出发前他大概30出头,取经结束也就是40多一些,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为什么能顶住年轻貌美的女妖精的诱惑,一次都没有犯错误呢?首先,因为他意志如铁,对取经有着强大的信念,这些凡间的诱惑很难入他的法眼。其次,取经路上有一句名言:吃唐僧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然而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更狠,说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对于这一点唐僧也心知肚明,那些女妖精大多掌握采阳补阴之术,她们并不是真心爱慕唐僧,而是因为唐僧对于她们是大补,在吸取了他的元气后,必然会被那些妖精吃掉,所以唐僧不会上这个当。再次,保护唐僧的并不仅仅是孙悟空,猪八戒等人,暗地里还有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和日值功曹等神仙,尤其是金头揭谛,全天候24小时围绕在唐僧面前,而且是隐身状态,表面上看妖精是把唐僧抓走了,实际上这个金头揭谛半步也没有离开唐僧,妖精虽然不知道,但是唐僧一定知道,当着金头揭谛的面,唐僧敢吗?要记住金头揭谛会记账,他把沿途发生的一切都记录在册,后来直接交给观音菩萨,如果唐僧犯色戒,金头揭谛肯定会如实地记载,那唐僧的形象就会瞬间崩塌,唐僧肯定不敢。最后,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要想服众,肯定得以身作则,他的这些徒弟一个个神通广大,唐僧如果犯了什么错,他们一定会知道,这样他的颜面何存,而孙悟空又天生爱打探消息,变成个苍蝇蚊子之类的躲在唐僧身边,唐僧如果犯错误,猴子肯定会四处发牢骚。所以凭这一点,唐僧也不敢与女妖精胡来。

  看来,除了有信念之外,还得有监督制约机制,否则定力有效也有限。

  听人劝。张学良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想法告诉周恩来,周恩来一定会阻止他的。那后来的历史就要重写了。可是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是不了解,对自己也是过于自信,太在乎外界的舆论了。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访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

  刚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没动。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很多事,真的是一念之间呢。所以在决定什么事时,一是要多想想;二是要听别人的劝。对别人的意见要择善而从。同时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好的发展项目,并努力实现之。没有适合自己的长项,就忍辱负重,不去计较,也能走出成功的路子。

  2021年9月3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一念之差 如何避免 刘军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