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李健:文字·鬼才·马伯庸——写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

作者:薛兰英   发表于:
浏览:43次    字数:227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要认识一个人就去结交他,而要认识一个作家,就去读其作品。我现在越来越相信所谓“缘分”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而我和作家马伯庸之间就是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存在。

  无意之中初相识

  说起来,我和马伯庸的“认识”,实在属于偶然。那天,我去新华书店,信步慢游。却看见书架上赫然放着一部《长安的荔枝》。早就听说,这是“马亲王”的新作,然而我对于他却知之甚少,甚至说没有了解过。我一看书名,心里想到“这无非是一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网络小说吧”,而后便走开了。可是,它似乎有魔力似的抓着我的心,又一圈逛下来,我还是在这个架子前停下,拿起书来,观看着后页。它这么写道:看长安城内的小人物如何经过十天,千里迢迢将荔枝运回长安…

  这看似短短的一句话,只有不到三十个字,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原因有二,第一,我喜欢读古典小说,长安,自然是吸引着我,第二,众所周知,荔枝,是不易保存的,三日不食,必腐,何以会保存十日,而且何以会“千里迢迢”?我来不及多想,立刻便在番茄小说里,搜索到这本小说,看了几页,果然,它没让我失望。

  自此以后读伯庸

  有了《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我便不再无事可做。每天上完课以后,我必然要读上几页。奈何这部小说,实在是短,只有六七章。据马伯庸自己说“这部小说连写与脱稿,共用了十一天”。十一天,多么短的时间。如此奇特的小说,如此绝妙的文笔,却只是用了十一天就写就了,我再不敢想,便一本一本的读下去。

  马伯庸的小说,一共十五部二十三册,我从中挑选了四部,分别是《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与《两京十五日》。这四部小说,各有特色,故而我一部一部读,一点一点点感受,我来不及社交,仿佛今日不去读,这文章明日就会溜走一样。我笑称自己简直是魔怔了,是啊,距离上次读书,已经过了好久,而马伯庸,他也自然有让我魔怔的道理

  伯庸小说实不同

  马伯庸小说让我魔怔的道理,是因为他总是以历史为背景,而在历史的背景里书写故事,从而凸现了人物的命运。无论是《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千里迢迢护送荔枝,还是《两京十五日》里的明宣宗朱瞻基,两千多里的辗转腾挪,亦或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十年西域兵,九载不良帅”的张小敬,一日之内,挽救大唐安危,这些人物都是如此,都是在历史的节点里,做着自己的事,而牵动着读者的心。

  马伯庸的小说与众不同,不仅仅在于此,还有他的独特的叙事风格。伯庸小说的叙事,极富有特色。往往是绝处逢生,主角人物眼看垂危,而又发现转机,还有他小说的真实性,也让我流连忘返。

  虽然说小说都是作者所写,然而马伯庸的小说不单单都是编著,他有一定的真实性。比如说《两京十五日》的后记里,作者说道,作品是在“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这段明史记述的背景下所写的,而《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与《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也是历史上都有人物原型的,马伯庸不过是拿那些历史人物来作小说,这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厚重的文笔,幽默的语言风格,与那些似真而假的故事,都是马伯庸小说里独有的。他不仅仅会写故事,而且语言有时候真的幽默,这是一些作者学不来的。

  小说之中存败笔

  马伯庸的小说好是好,然而我读的这几部,似乎都有些败笔之处。文笔绝妙,然而结尾往往不尽人意。比如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电视剧里说是徐宾而小说里说是贺知章的养子,贺东。然而贺东一共就在小说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李泌拜见贺知章,一次就是结尾,作者写道:贺宅门口站了一个人,这人就是贺东。这么看,他是幕后凶手的话,实在有些牵强,毕竟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就出现了两次,在读者纷纷猜想凶手是贺知章还是太子亦或是李林甫的关键时刻,作者借李泌之口说凶手是贺东,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任谁也无法想到——可是马伯庸就是要这么写

  因为作品成亲王

  然而败笔毕竟是败笔,败笔究竟不能掩盖小说本身的光辉。马伯庸的小说因为其厚重的历史性与峰回路转的文笔而备受好评,马伯庸也因为其小说,所以被读者们称之为“亲王”。马伯庸,马亲王,这个内蒙古赤峰的八零后作者,是我见过的所有编写古代小说里文笔最好的,故事情节最为曲折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口气读其四部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显微镜下有话说”

  我虽然从马伯庸的二十多册小说里,挑了四部小说,然而《显微镜下的大明》,我没有读。因为据作者说,这虽然有小说的成分,然而它不是小说,它是历史。关于明朝的历史,我想着以后慢慢细细品读,因为我知道,《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窥管”,我们要了解明朝,尤其是了解明朝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就必须精读《显微镜下的大明》。在我看来,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材料,然而伯庸小说的文笔与《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样不可多得

  记述自此完结,在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我有幸读过了马伯庸的三部历史小说,并在世界读书日当日撰写成文。谢谢伯庸小说给我的丝丝感动与那厚重的文笔,他们与故事交织在一起,让我有了与故友重逢的感觉。希望伯庸依旧笔耕不辍,写出好的作品来,让我们继续流连忘返于历史与故事之间,继续忘情于佳人才子的爱情之中,永远徘徊

  最后,我以一首诗来结束这篇文章,诗曰:

  先生三旬出内蒙,文笔凝凝有古风

  故事离奇堪可赏,记录明事第一更

  有心温酒携君去,奈何此心梦不横

  也罢文中纸透背,如今小子复读明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