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晓荷·旧时光】边镇苕秧夜市(散文)

作者:劳神   发表于:
浏览:51次    字数:4135  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7841篇,  月稿:0
  一

  改革开放之初,山区小县城里都少有夜市,唯独深山峡谷里一个弹丸小集镇,每到夏夜却要热闹通宵,这就是牵动鄂渝两省毗邻地区的龙山苕秧夜市,这个边镇苕秧夜市,已经兴起了30多年。

  龙山集镇虽然很小,却有一街连接两省三县的区位优势。站在利川境内的龙山小镇街头看过去,重庆市云阳、奉节两县的崇山峻岭、田园村寨隔河相望,可是对山看得见,走拢要半天。

  三县边界都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这里的旱地盛产红苕,是农村主要的生猪饲料。利川14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红苕种苗,绝大部分就是这三县边区苕秧主产区提供的。

  二

  “夏至栽苕,碗大一条。”芒种、夏至期间,是苕秧苗移栽的旺季。我退休以后闲着没事,便邀请柏杨镇的小刘陪我回他老家,逛一逛这个边贸小集镇苕秧夜市。

  夜幕降临,进入龙山苕秧夜市的乡村公路上,从各地赶来贩运苕秧的20多辆农用汽车,已经在街头公路边排成了长队,来晚了一步的拼命摁着喇叭想拱上前去。

  放眼望去,龙山集镇上下坡梁上、山沟里,无数火把和手电筒的亮光在迂回曲折的山路上忽闪忽闪的,远望像无数星星在漆黑的夜空闪烁,近看像一条条火龙在滚动前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一路一路地向龙山集镇蔓延……

  这充满原始野性的的深山夜景,我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了。这场景,比我小时候看电影回家路上那些火把舞动的夜景,实在要壮观得多;比起红军长征路上夜过《老山界》的场景,也毫不逊色。

  这时,山路上传来了粗犷而又婉转悠扬的山歌,我忽然想起这一带是恩施州有名的土家山民歌之乡。村民们红白喜事要唱歌,上坡干活要唱歌,挑起担子走夜路也要唱歌。小刘说,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十二月红苕歌》,从正月苕秧育苗整地唱起,一直唱到腊月卖了红苕买过年货结束。在我听来,虽然歌词有些土气,曲调却是那么悦耳动听:

  ……

  四月立夏节,

  红苕正长叶。

  一根藤藤剪三段,

  一把苕秧捆一百。

  五月芒种节,

  昼夜不停歇。

  挑起苕秧赶夜市,

  芒种夏至抢“火色”(指季节)。

  ……

  十月小阳春,

  红苕挖得紧。

  要卖苕秧多留种,

  万斤红苕下苕坑。

  ……

  当地赶夜市卖苕秧的一家家男女老少挑着担子,背着背篓,汗流浃背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涌进了苕秧夜市。他们的担子背篓还没来得及放下肩,就有一群外地苕秧商贩赶紧围拢来抓住不放,一遍又一遍讨价还价,吵吵闹闹拉开了苕秧夜市交易的序幕。

  三

  小小龙山苕秧夜市,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释放,家家户户在责任田里种粮食就像绣花一样精心,一年种粮三年吃不完,刚包产到户,就遇上连续三年粮食丰收。

  正当农民喜笑颜开过上好日子的时候,粮食丰收以后出现了“卖粮难”,农户增产不增收,刚刚过上几年舒心日子的农民又皱起了眉头。

  当时农村唯一的出路就靠养猪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于是鄂西渝东农村家家户户扩建猪圈大养生猪,有条件的还把猪圈修成了几层楼的平房。

  过去,红苕是低山农家的主粮,民间有句话戏谑低山人一年的生活:“三个月豌豆,九个月红苕,剩余时间光吃大米!”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人们过去当主粮的红苕成了猪饲料。随着养猪对红苕饲料的需求量猛增,苕秧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了。

  “鲜苗是个宝,蔫了贱如草”。鲜嫩的苕秧不像其它商品,必须快采快销。因为苕秧种苗的鲜活程度决定着移栽存活率高低。于是,贩运苕秧的商贩当晚在苕秧主产地购买了苕秧,连夜运出去,赶在第二天一早投放利川市内各乡镇市场和周边市场。苕秧夜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龙山一带的村民在夜市里看到了苕秧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苕秧的俏销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村民们利用低山特有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大规模培植苕秧种苗供应外地市场。

  湖北这边的天上刮啥子风,河那边的重庆地面上就落啥子雨。奉节、云阳一带的农户闻风而动,家家户户大规模发展苕秧,就近过河爬上龙山夜市售卖。

  鄂渝三县边界的苕秧夜市是自发兴起来的。起先在龙山北边的兴隆口,兴隆口的交通条件比龙山要方便一些,距离外面的市场也要近一些。后来奉节、云阳的苕秧发展规模很快超过了湖北这边,所以苕秧夜市从兴隆口迁到了龙山,更加靠近云阳、奉节苕秧主产区,把两县的苕秧全部吸引到了龙山夜市。

  边区苕秧主产地的村民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引进红苕优良品种,推行育苗新技术,提高苕秧产量,提早苕秧上市季节,在三县边区,一季苕秧收入几千、上万元的家庭不在少数。

  四

  我们去苕秧夜市那天下午,先在龙山走访了一些苕秧种植户,深感培植苕秧是“一把汗水一根苗”的辛苦门路。

  这里的农户在头年10月起挖红苕,除了留足一冬一春喂猪的饲料,还要预留上万斤苕种储藏在“地下仓库”,这“地下仓库”就是苕坑。每家每户在屋团转向阳的坡梁上有三到五口苕坑,每口苕坑可以储藏3000斤左右的红苕,盖上稻草和木板,苕坑上面还要搭建一个防雨的草棚。一家人要将几万斤红苕挖起来,再搬运到坡梁上的苕坑里去,我想这绝不是一桩轻松的劳动。

  不知是因为家家户户红苕都多了,还是因为低山人淳朴厚道,每家每户的苕坑晚上都不用看管,从没有红苕被盗窃的事情发生过。

  第二年开春,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苕秧苗床整地。他们砍来大捆大捆的柴草堆码在地里,将苕秧苗床土地翻来覆去烧熟。据说这样既可消灭杂草,减少苕秧的病虫害,又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红苕出苗率。在家家户户烧土的季节,到处成天烟雾朦胧,山山岭岭,田园村寨像一幅幅若影若幻的水墨画。

  村民们将烧熟的土地整理成一米宽一箱箱的苗床,施足腐熟的猪牛粪,再盖上一层土,将红苕种一根挨一根地摆放在苗床上,最后盖上一层拌细的肥土。苕秧苗床离家远了的,还要搭建窝棚守护,防鼠防鸟糟蹋。

  红苕出苗以后,每隔几天就要泼洒一道清粪水。不少家庭年轻人出门打工去了,家里的留守老人成了培植苕秧的主力军。

  我看到一家80多岁的老两口,在逼仄崎岖的路上哼哼唧唧地抬着粪水,去给苕秧苗床施肥。有一位老汉杵着竹棍,非常吃力地挑着大半挑粪水,去屋后红苕苗床施肥。原来,苕秧每销售一批,就要赶紧给苗床泼洒几道粪水,促进下一轮苕秧快速生长。

  我想,等到这些老年人完全干不动农活的时候,苕秧产业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在苕秧上市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无闲人。既要备足苕秧赶夜市,又要下地移栽苕秧苗,忙得丢了扬叉舞扫把。在苕秧上夜市之前,要抢在一个下午完成剪苗、剔脚叶、清数、扎捆等工序,备好苕秧。吃过晚饭,大人小孩肩负苕秧打起火把手电筒出门赶夜市,年纪太大的老人在家看屋。“芒种打火备苕秧”,就是苕秧销售季节繁忙的真实写照。

  五

  月亮爬上了街头的树梢,苕秧夜市的买卖正儿八经地开始了。我们走进夜市边逛边看,发现苕秧夜市虽然热闹非凡,可是买卖成交的进度却很慢。

  原来贩运苕秧的客商不但要计算苕秧的捆数,而且要随机抽样,数一数每捆的数量。这是因为苕秧夜市的交易诚信度越来越低,外地贩运苕秧的人稍不留神就会上当。

  当地苕秧种植户有劳力赶夜市的,一般都是直接与外地苕秧商贩面对面成交,而一些家庭的留守老人年纪太大,不方便赶夜市,只好忍痛让本地那些“铲二客”(小商贩)压价收购。一些缺乏诚信的“铲二客”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害得整个苕秧夜市信誉度下降。

  几位外地贩运苕秧的客商告诉我们,最初他们在夜市买到的苕秧每捆100根就是100根,有的相差也不过几根,可是后来每捆的数量越来越不足,最少的一捆只有六七十根了。

  外地客商最不信任的就是这些“铲二客”,说“铲二客”坐地倒卖苕秧,是沟里放牛两边捞。“铲二客”走村串户到种植户家里压价收购的苕秧,每捆数量都是足的,本来这就赚了一笔。可是一些贪心的“铲二客”转手以后,还要在数量上做手脚。他们在每捆苕秧里抽出十几二十根,重新扎捆,每捆苕秧也被捆扎得“马屎汤圆皮面光”,包在里面的却是“蹩脚货”。

  “铲二客”在夜市打包卖给贩运苕秧的外地客商,外地客商上了几回当,也渐渐看出了门道。遇到“铲二客”的苕秧,他们先拿起两捆苕秧掂掂重量,就知道数量足不足,不足的就要当场解开一根一根地数。这样数来数去,收购几挑苕秧往往要好几个小时。

  不过,大多数买卖双方打交道的时间长了,成了老主老客,相互间取得了信任,就不用在价格上打哑谜,在数量上斤斤计较,而是根据苕秧苗的长势和新鲜程度以及每捆数量,随行就市明码实价,互不相亏。

  苕秧交易过程很慢,装车也慢。鲜嫩的苕秧很娇气,装车乱甩乱抛就会盘成“蔫腌菜”,只能一捆一捆地在车厢里逐层堆放。

  几个小时以后,苕秧夜市的交易进入了高潮,买卖双方在摸准行情之后,性急的卖主讲好三元一捆就成交,而那些秧苗好、数量足的卖主,则不紧不慢地与买方熬价,熬到每捆三元以上才肯出手。不过苕秧运输商贩转手运到外地市场上的价格,就涨到四元甚至五元一捆了。

  六

  夜深了,热气蒸腾的苕秧夜市吹来一阵阵凉风,若水的月光也越发清冷起来。小镇上的几家酒店灶台上的火焰呼呼呼地叫着,汤锅、炒锅、蒸笼的热浪涌进了街道,各种饮食香味混合着煤烟味儿扑鼻而来。

  贩运苕秧的外地客商这一帮刚打着饱嗝起身离座,另一帮客户见缝插针抢着落了座。店老板招呼顾客的甜言蜜语,年轻漂亮的店老板娘与老主顾打情骂俏,顾客们相互打招呼的客套话,还有那些捞了一把的“铲二客”肉麻的劝酒声、笑闹声,与夜市上的吵闹声交织在一起,把一个边陲深山小镇,搅得沸沸扬扬,渲染得烟火气十足。

  时间一晃过了半夜,月亮已经快要落山了。装满苕秧的车辆接一辆地离开龙山,一束束车灯的光柱在山间交叉晃动,汽车爬坡的轰鸣声响彻山谷。

  卖完了苕秧的村民们路过酒店门前,孩子们对酒店的饮食十二分地眼馋,可是孩子们的家长却舍不得把挣来的辛苦钱花在酒店里,他们舞着火把,打着手电筒陆陆续续赶回家去。一些晚些时候赶来的买卖双方,还在苕秧夜市继续讨价还价……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