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看看漫山的云雾和阳光,还有那微风吹动的林涛,第一次到大巴山采访的我,心里不由溢满甜甜的醉意。忽然,有粗犷的山歌打破了我的遐想。
一挑石头百多斤,
汗水打湿裤腰绳;
乡里要建水泥厂,
干人要翻二遍身。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挑石灰石的青年汉子在山腰歇脚,光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陪同的区里老王告诉我,他叫武思祥,是大巴山南麓下七里乡的性情中人,读过中专,爱唱几支山歌。七里乡办水泥厂,他是技术员,前几天成了“一打三反"的对象,削了光头挨批斗……
这么好的汉子被带上政治手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几年过去,三月,我又到大巴山采访,当年在宣汉陪同我的老王告诉说,宣汉水泥厂很不错,年产能力为3万吨。今年开门红,一个半月就盈利5.4万元。他接着说,厂长就是他的朋友,在宣汉有名气,叫武思祥,也就是当年挨批斗的人物。
我感到兴奋,当天就赶到了七里乡,拜见了宣汉人称的“水泥大王”武思祥。
.1·
(一)
武思祥与我在厂旁的七里峡漫步。
晨雾,弥漫着山岭,小河水,在哗哗的流淌。望着目光深沉、经历了49个沧桑、像山一样坚实的武思祥,我感受的竟是他那青春和血泪的激荡……
1970年,县里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七里乡水泥厂。以阶级斗争为纲烧造水泥,弄来的是陈旧的设备,采取的是人工操作法,所有的工序都挤在一个厂房里,这样能造出合格的水泥吗?武思祥的喉咙像敲响的洪钟……“一打三反”运动来了,自然要把他揪出来斗争,也算凑了个指标。
1981年10月1日,七里乡水泥厂的主厂房在风雨中垮塌了,全厂被迫停产。职工每月拿15元的生活费。工人陈恒一急,触电身亡。工人冯其元被垮塌的原料层压成重伤。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这就是惩罚和启迪。10年了,年年亏,亏损47.2万元,厂里接纳国家的投资,形成了年产3000吨规模,可10年也只生产了3万多吨水泥。武思祥的心在一次次流血。
一天夜里,武思祥的老伴来看他,见他又黑又瘦,流泪道,累死累活为了啥?还是回到区里教书吧,这里也没有把你打成钱啊!最多也只给你一个伙食团长当当。
武思祥忍着泪,也没时间想“为啥”?他只是对老伴说,宣汉应该有一座水泥厂,七里乡有的是石灰石和煤炭,这是脱贫的财富呵!
他面向东方,望着对岸的峨城山感概道,这片山野,是男子汉的山野,也只有真正的男子汉,才能塑造山的形象。 (二)
1983年的早春。群山,依然笼罩着皑皑白雪。
“武大妈,不好了;武大叔喝了半瓶白干,去爬峨城山了。他会摔死的。”七里乡10多岁的山子,气吁吁撞开了武思祥的家门。
思祥不是这样的人。但武大妈不明白,40几岁的人为啥要去爬那光秃秃的山峰。她赶去了,直到看见武思祥下山来的影子。“孩子爹,你不想多活几天啦?!”老伴心疼地抱怨着。是呵,谁能理解他呢?大巴山吧!老武嘿嘿地笑着。
一颗山鹰的心,在山里转了30多个年头,可大巴山仍是贫穷的。他做梦都想群山献出宝藏,让家乡富饶起来。可这30多年的政策,仍像起伏的山路,上一会,下一会。
1962年,他揣着四川江油建材工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从四川水泥制品厂回到了七里乡。他深信乡里有扯起旗帜办水泥厂的一天。
山上的雪融化了。他当上县水电局水利辅导员,可地球还没有围绕太阳转一圈,“政策”鞭子就抽得学员的心各奔东西。
他当起区里民办中学的教师。可10年“文攻武卫”的大风,刮散人心,流逝了岁月。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武思祥喝够了酒,竟然来到乡亲们常常离家逃荒的小河桥边,望着远山,发出哭天的长叹。
“思祥,回去吧!县里决定在七里乡办水泥厂了。”县里派来建厂的王仕君把他唤醒。那声音,像一团火焰,升起在冻僵的心田,武思祥要用汗水和智慧为七里乡水泥厂出力。
年年难过年年过。十年磨一剑,锋刃总会试。组织和全厂职工对他投出了信任的一票。他被推到了厂长的领导岗位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竟一口气地向峨山奔去。他要把七里乡水泥厂看个够,要去搏击。 (三)
“只有30多万的固定资产,还不够抵亏,我这一辈子看不到你们盈一分钱。”这是达县地区企财科夏老科长对七里乡水泥厂说的。
“目标越高,越能显示一个人的才能。”武思祥想起罗抵奎副县长来厂时握住他的手说过的话。
工厂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生产力,离不开相适应的体制。要办大水泥厂,扯不开小农经济的绊羁,是永远迈不开步子的。
一个大规模改造扩大水泥厂生产、实现年产两万吨以及3万吨规模的画卷,在武思祥的心中迅速的展开了。
干起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项目审批,资金渠道,也还有些躲在画卷后面窥望怀疑的人,需要七里乡水泥厂去争取。
“武思祥,你别仗着你在省里有同学,就事先在厂里把战场摆开了,还是等到批文下来再行动为好。”县里也有人对武思祥“我行我素”很恼火。
他认定以内涵发展再生产的路子没有错。他已经等不下去了。武思祥带领工友们开始谱写他们英雄的诗篇了。
他拿出了年产2万吨水泥的技术改造图,制定上交了的岗位责任制书,要实行至上而下的目标管理。
边生产,边技改,党员干部以他为榜样,用杠子抬动着联二石;用钢钎挪动着烘干机、拉丝机,用耐火砖砌着沸腾炉。他们身后,掀起了比学赶帮的热潮……
上帝动容,大势所趋。原有的设备加快运转速度;厂里严格了管理制度;新的设备源源进厂,投入安装使用。时间并非导向玄学的领域。
让事业学会用水泥窑呼吸:1983年,厂里生产销售水泥盈利5.7万元;1984年,生产销售水泥盈利17.78万元;全厂形成了年产2万吨水泥的能力。贷款投资80多万元搞技改,见了成效。烧炼朝霞的焦炭有着热烈的表情。
当七里乡水泥厂接过达县地区行政公署颁发的“1984年扭亏为盈先进单位”的奖状时,人们还记得6月7日,武思祥在生产车间拆卸皮带轮时,休克在机器旁了。1.75米的壮汉给累倒,有人这时给他数过,他的手上、脚上,破了的没有破的血泡共有28个。
武厂长的28个血泡紧系着全厂114位兄弟的心。这些与他同甘共苦的兄弟呢?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 (四)
1985年,七里乡水泥厂更名为四川省宣汉县水泥厂了。晨光里,武思祥望着大门前崭新的牌子,心里热乎乎的。他是否要从字里看出创新的契机来。季节的春天夏天,并非是嚣张开花,放肆结果。
要使这牌子名符其实,要发展经营,人的素质是关键。穷困和无知,不是大巴山的特产。如今宣汉县水泥厂开始富起来了,更应该感到一种热浪的纠正和激励了。
厂组办起职工业余学校,电工,钳工,立常锻烧投术班、初中文化补习期、政工班,提高全员素质。厂里输送到外面培训的也有43人。给点钱充实软实力,值得!
大巴山深处的光芒升起来了。1984年,宣汉水泥厂获得达县地区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党风好转先进单位。1985年,厂里化验、计量工作获得省级验收合格证书:1986年,武思祥也被评为达县地区劳动模范。水泥窑的蓝烟一阵阵弥漫,人在矿山成为新的峰巅。
到了1988年,当枫叶映红七里峡,桂花散发着清香的时候,厂里已有了高大的办公楼及家属宿舍,有了宽敞明亮的食堂和铺着磨石地板、嵌着瓷砖的大浴室。厂里还购置了电视差转台;并让图书室拥有上千册的藏书,订购报刊杂志上百种。厂里还支助了农村不少的失学儿童上学。
宣汉县委书记杜自明来厂考察,十分感慨,宣汉水泥厂有了这个基础,就为多出水泥和出好水泥作了有力的保证。我羡慕武思祥他们。人生的意义,就是事业的意义! (五)
这是个小插曲。1989年10月的一个下午。
从相邻的开江县来了一辆的士,两位穿黑皮茄克的青年人来到厂里供销科,对小张递上一张烫金的名片说,“我们是建筑公司的经理和科长。你们的水泥是达县地区信得过的,我们愿每吨再加15元,买上800吨,也给你笔好处费”。说着,那当科长的打了个响指。
“不卖!”令人难以置信,小张竟在吐了口唾沫在地下。
“为什么不卖?”两位客人“晾”了。
“我们水泥供不应求,现在更要保县里的江水电站建没。县物委有文件。亏了国家,肥自己的事,我们从来都不干。”小张理直气壮。客人走时丢下一句话,“这个厂才叫死心眼,有钱不捞”。
武思祥谈到这里,抬头注视了一下远山。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曝光”。我想,武思祥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开创了一份家业,为县里增添了一份骄傲。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品格,是宣汉水泥厂人所具有的。有必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则使人勇于进取。 (六)
通过“滚雪球”的办法,厂里已拥有200多万的固定资产,拥用200多名职工。再看看经济效益计分栏:从1985年到1989年,厂里盈利分别为:28.5万元,37.5万元,28.7万元,39.5万元,35.5万元。愿意到这山沟里来工作的人很多,有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他们说,“在武思祥厂长的领导下,有力可以使。感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发展是为了生产和效益。武思祥立足于规范化管理。更新知识,他有了企业管理大专文凭,对全厂职工实行了考试合格上岗制。厂里基本上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灰尘、噪音下降到了规定浓度和分贝;石灰、铁矿、炉渣等燃料消耗指标下降;石膏、焦炭、页岩等外购渠道畅通。
“完善承包制,水泥质量稳定,产量增加,设备完好率提高。”喜鹊的歌唱舒展雪野脸色,滋润所有早起生灵的心情。
把“模范职工之家”办得好上加好,武思祥也计划拿出钱来开展更多的文体活动;也打算建一座园林式的工厂;也把职工家属组织起来了,开展第三产业。
“过两年,也许你才能写一篇文章,来了不想走喽!”武思祥与我走向一个高坡,欣赏着美丽的峡景。他还说道,“肯定自己,日子就会过得很快”。喜欢是自己创造的。
不经意间,斑驳的阳光斑驳了徐徐运载水泥的车辆。七里峡的枫叶,迎风招展。我的心里掀动了激情的波涛…… (选自刘江生报告文学集《盐汁与火焰》,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刘江生,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书协会员,重庆市影视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有著作9本出版,4本获奖;书法作品多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