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齐鲁】用虔诚点燃信仰的明灯(报告文学)

作者:周游四海   发表于:
浏览:31次    字数:301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50篇,  月稿:1468

  吴建河,江西铅山县稼轩乡人,1949年,他十三岁迁居石塘镇,在当地小学读了两年书,就去了外公家帮忙放牛。他一边砍柴牧牛,一边读书,读完了三年小学。

  他小时候,就有一个爱好,很喜欢听大人讲英雄豪杰的故事,喜欢听神仙和妖魔鬼怪的传说。冬闲时,外公讲故事给他听,清唱民间唱本如《康九娘》、《王氏女》等,他边听边记。后来,他兴趣越来越高,又在邻居家借来《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飞传》和《白蛇传》等古代小说,读得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有时读到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情节,不禁笑出声来,拍桌叫好。坐在一旁织麻的外婆惊问道:“建儿,书里画了什么?你看了好笑,叫好呀!”他放下书,就讲一段故事情节给外婆听。外婆听了笑着说:“难怪你喜欢看书!”吴建河在回忆起这段亲身经历时,动情感叹道:“外公外婆的潜移默化和书藉是他热爱文学创作和坚持文学创作的第一位老师!”

  1952至1955年,吴建河在玉山县初级师范学校读书三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写短小的故事和小小说。这时他早恋了,他的同学恋人林水珍鼓励他努力学习。他向恋人发誓说:“你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我将来要做一名教育家或当个作家!”林水珍恋人后来成为他的妻子,是他勤奋坚持文学创作的第二位老师。

  毕业后,他走上了教育岗位,当时工作很忙,但还是坚持自学和业余创作。他一边以《文艺学习》、《长江文艺》和《星火》等杂志作自学资料,一边写些身边的好人好事和诗词,寄给当地小报(当时的《铅山报》社)。1959年,他写的小诗《如今水听我的话》在《江西日报》刊登了,这对他坚持业余创作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可以说坚持自学和业余写作是他的第三位老师。

  1965年,江西省文化厅、教育厅、文联、共青团、出版社五家单位,在庐山举办全省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学习培训班。吴建河一边学习文学创作理论,一边把文学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他创作的《拾废品买图书》的少儿作品,获省人民出版社编辑张宝珍认可。后来因“文革”运动,作品胎死腹中。他回忆起这段经历兴奋感慨道:“庐山学习和文学创作的经历,是我能长期以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的第四位老师!”

  20世纪60至70年代,吴建河虽然经受过“文革”运动的冲击波打击,但仍持之以恒文学创作;他写出新闻报道、短故事和小小说千余篇;省、市、县电台用稿500余篇;歌曲《耕读小学是枝花》,由王肃和作曲在《江西教育》和省《农村俱乐部》刊登,安徽省电台播出;《走红军走过的路》和《既是好队长,又是好老师》等新闻故事在上海《文汇报》和《江西日报》刊登,《一堆稻草》等故事在福州军区《前线民兵》杂志发表。

  1972年,《江西日报》连续发表他的作品7篇。1980至1990年,吴建河写出新闻故事和民间故事数百篇,其中百分之八十被县、市、省电台、各级报刊采用。如《蒋士铨巧遇红花女》和系列民间故事《乾隆两难蒋士铨》等作品,被中国文联民协主办的《民间文学》等多家媒体采用和转载。

  1997年,吴建河退休了。可是,他却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作用。在铅山县文联关怀呵护下,文学创作活动进入更旺盛时期。他一如既往创作老年生活故事、少儿小说、革命故事和民间故事近千篇,百分之七十的作品发表在全国范围内的各有关省、市报刊上。如中篇少儿革命斗争故事《雷家奇遇历险记》和《爸爸“进去”以后》等故事,分别在湖南省《理论与创作》、云南省《山茶》和福建省《故事林》等刊物发表,并获得奖励。《在山凹里路遇解放军》一文,荣获中组部老干局评选活动一等奖。《害苦了我一家》儿童生活故事和《烧开水》分别在《人民日报》和《文学故事报》刊登发表。

  2006年,他参加县文联编辑出版鹅湖文学系列丛书之一《民间故事》,他的作品约占该书的百分之四十篇幅。2011年,他参与县文联和县旅游局举办的“辛弃疾在铅山”故事征文活动,经外地市文联匿名评选结果,他的四篇故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吴建河在他今生漫长的业余文学创作历程中,具备良好的两个特点:

  一是,在失败的逆境中,他静心认真思考,汲取经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县文化馆举办征文活动,他写了一篇故事送给编辑看,见编辑脸带不屑道:“你这哪是故事啊,是流水账呀!”当时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却发誓说:好,好,我一定要写几篇好故事给你看看!还有一次,他投稿给上海某文艺杂志社,不久编辑退稿道:“你写的不是故事,更不是小说,而是某人的年谱。”他没有气馁,反思自己,迎难而上,并写下人生格言:“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如果别人比我聪明十倍,我就该比别人勤奋百倍!”铅山俗话说:“只要讨饭讨得久,终会碰上一桌酒。(寓意持之以恒,定会大功告成“)

  二是,吴建河在成功的顺境中,仍然保持头脑冷静,谦虚谨慎,注重提升内涵、追求作品质量。他退休二十多年来,所写的老年、少年生活故事和民间故事,每年发表十多篇,县内征文活动屡屡获奖。文友们说:县总工会、县志办都是“藏龙卧虎”之地,吴老沾着了辛弃疾和蒋士铨的灵气……

  这时,蓦然机遇一个奇美惊艳的事件,让他难以置信。2000年春季的一天,吴建河收到福州市一位打工姑娘叫凌瑕的《情书》,其内容委婉动人,富有文采,她急盼着回信。他看后既无限感慨,又啼笑皆非。他给姑娘回信后,又把信改成一篇短文《难回的情书》。为证明事情的真实性,他把姑娘的《情书》也寄给了报社,并委嘱报社不要刊登《情书》。想不到《上饶日报》社于2000年4月9日第三版,将他的短文和姑娘的《情书》都刊登出来。一时引起铅山文坛的轰动!有的说:姑娘是“爱屋及乌”,才给吴老写“情书”的。有的却说:吴老才运亨通,带来桃花运。赞美、调侃他的话满天飞。连他的夫人也跟着起哄,既赞扬又取笑他。对此,吴老十分冷静和清醒,只是谦虚又无奈地摇头微笑。

  又如2011年的故事征文,他获得一、二、三、四等奖,文友们称赞他是“铅山才子”!吴老十分谦逊地说:“铅山地灵人杰,写手如林,人才济济,很多人因没参加这次征文活动,才让我这个“老瞎猫抓到金毛鼠”。

  1985年,吴建河参与建国后第一届《铅山县志》(1990版)编纂工作,收集了一批民间故事素材,他边工作边创作,随后在全国各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短文千余篇;2012年,吴建河又再次被铅山县县志办聘任为责任编辑,他感到十分荣幸!在下乡采访时,又收集到一大批民间故事素材,利用晚上将素材整理,进行加工创作,写出百篇民间故事,有的在报刊发表,有的在县、市、省和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他兴致勃勃地说:“待编纂完建国以来第二届《铅山县志》,已是耄耋老人;但是,我还要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吃苦耐劳精神,一如既往创作民间故事和完成自传体小说等;只要自己生命不息,就会勤奋创作不止。”

  2017年11月,323千字的民间文学《吴建河故事选集》在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格调较高,结构完整,文笔较好,有重要出版意义,值得后人学习借鉴……”——责编牛萍萍;2020年4月,431千字的民间文学《吴建河故事选集之二》又一次在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作品语言精炼,故事精彩,各有风格,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集。”——责编张興茹

  2023年,吴老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紧跟时代发展和创新,带来丰厚的文学创作成果。铅山鹅湖文学,传承鹅湖精神,展示文学风采(总第474期)发表吴建河的辛弃疾诗词故事《少儿时代的辛弃疾》到《一座凉亭,两个亭名》,先后推送发表故事系列文章18篇。

  用虔诚点燃信仰的明灯,他真正兑现了“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很值得后辈学习效仿。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明灯 报告文学 齐鲁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静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