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故乡终归是故乡

作者:石维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199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这个正月过得有些伤感。伯父云贵和伯母有招的相继离世,像在践履他们的生前约定。

  甲辰春节,难得放晴。老家宗祠祭祀完毕后,众兄弟及子侄集聚堂弟志林家楼院内,或品茶或玩牌。志林一家忙着午饭。一墙之隔的老屋大门边,伯父云贵和伯母有招倚墙佝偻而坐,阳光照在他们脸上,有些苍白。伯母头发蓬乱,目光无神,脸无血色,我去得跟前问候拜年,她无任何知觉。

  重病之人,何其哀怜。

  伯父云贵实是我的堂伯父,他的父亲与我的祖父是亲兄弟。因他是我的父辈兄弟七人中的老大,唯一长于我的父亲,叫亲了,也随乡俗。他的身份还不止于此。他是我们这座罗氏村落的族长公,春节全村男丁祠堂祭祖,一众子孙皆随之起舞。他是父辈兄弟中唯一定居在老家的亲人,地道的老农,单瘦的身躯,酒后双眼总见红肿,上五里外的圩镇只知步行。他不时被村里村外老少戏唤“茅郎”,我乍听方言,不知何意,后打听思忖,竟是“茅山教”的“茅”,有些惊诧,不敢枉从,但确知他有深山冷水潭里垂钓七星鱼的功夫。于我而言,他不光是伯父、族长公,还是这座开基元朝村落的掌钥者。每年清明、冬至,回老家祭祖、扫墓,第一件事即是找伯父拿开祠堂门的钥匙,顺便要伯母在茅间捎上一把跪垫用的稻草。

  堂弟志林是伯父伯母的独子,小我一岁。前面两个女儿早已出嫁生儿育女,儿子龙龙去年也已成家,奔六之人尚在河北某城打工。祖辈逃难之故,我的曾祖父带着祖父、叔祖父选择了在邻乡的圩镇定居,时事变迁,在老家只留下伯父一家务农,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看起来有些势单力薄,却总算为我这个家族备了放伞歇脚之处。

  说起来,我这大家算是村里最早离开故土之人,但故乡终归是故乡,老家终归是老家,尤其我这有过儿时随母下放老家种田经历之人,这份情结是众弟侄无可比拟的。这些年城镇化或城市化的脚步,把这座二三十户的村庄冷落得只剩几户空巢老人,伯父伯母俨然深根于此的两棵老树。过年了,众多族人从城里、镇里、外乡返村,寒暄间,大家都是离乡人,彼此间便没了哪里人哪里人之分。

  新农村建设,把这座村落整得清清爽爽,纵然居家人少,也不免一些农村垃圾,伯母便成了这些年老家的清洁工。而且每年冬至前,她总会尽大嫂、伯母之责,清理好祖坟前的荆棘杂草,等候我们归来。她的腿关节在日复一日中疼痛,她的身体抗不过岁月的侵蚀。

  春节那天,我悄声问过志林弟伯母年前的治疗情况及现在的病况。病毒感染,去过城里检查,上过圩镇医院住院。我想着,如果堂弟一家带着伯父母住在城里,就医或许会好些?如果堂弟多有一两个亲兄弟或姐妹,或许会多一些赡养照料?在此,我只能如果,思虑间忽也生出一些为人子侄的愧歉。

  正月初七,青壮年开春盘算出行上班赚钱的日子,志林弟打来电话,伯母去世。按乡间俗规,一大家人忙着伯母的丧事。与伯母年龄相近的母亲宽慰伯父,尊重自然规律,好好照顾自己。伯父若有所指地道:“等她那边安顿好,我也赶现去。”赶现去,口语方言,不用操心地去。母亲全然未在意伯父的言辞。孰料,正月二十六,弟媳照常叫唤独居老屋的伯父,老人竟卧床去往了仙界。是日,志林弟人在河北。

  这样一对空巢老人说走就走了,走时,伯父年83,伯母年80。这个年龄,在乡间算是有寿之人。

  我这大家有幢明清时的祖屋,早些年经过修缮成了伯父家的茅屋。而今人去楼空,伯父伯母的居所又将成为志林弟家的茅屋。这番更替,更出无限惆怅和无尽时空。

  不觉到了清明。回到老家,我问的第一句话是:“找谁拿祠堂钥匙?”旋又想问:“村庄,谁在接续打扫?”

  接又“五一”。陪年过七十的上海下放知青李芬老师故地重游,见宗祠门前几位年轻人正张罗婚庆楹联,红红的贴上,清冷的村庄也算多了些喜色。

  村里在北京做家具老板的三发儿子新婚,特地把曾在村里生活劳动六年的李老师和她夫君请来,同村宗亲和亲朋好友在城里的格兰云天酒店一番庆贺。

  李老师1970年下放村里时年方十八。称其老师,缘于她在村小任过赤脚老师,教过我一年级。归城后她考上大学,成了上海知名的妇产科专家。此次回到下放地,是她2010年后的第三次。人一老,总怀想过去,总想见见想见的人和物。归来,她选一农庄盛情约见众乡亲,不胜酒力仍捧起了大碗米酒。还是急切切地去找当年住过的那排老房子,见它时的神情有些欣然,又有些凝重。住房前当年的土砖厨房已不见踪影,盛长的杂草已不识当年的故人。

  徐志摩说过,“我懂你,就像懂自己一样深刻”。在村里一路打量。问及新故的伯父伯母。看望村中年届90的桂招老人。想着村里的物是人非,爽朗重义的李老师有些动情:“人老了,腿脚有些不方便了,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回第二故乡。”

  由景及人,听罢李老师感慨,我也免不了泪眼朦胧了。异乡人尚有故乡梦。说归说,于她夫妻,我只能祈愿保重好身体,或许还会回来一两次。而于我,无论子侄后辈他年如何定位,还是那句话,故乡终归是故乡。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