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巧逢麦子收割前夕,陕西大地降了一天的甘霖,第二天云开雾散,天地明净得水洗了似的,景物万象光彩焕发,引人入胜。就在这光风霁月的环境中我无意走进了礼泉东关村的主街道,两旁并列着两层到五层高的楼房一直绵延着有两里长,每户人家几乎都有着二进的深宅大院,所有人家楼上楼下都住满了乡下进城陪读孩子的人们,他们的身影活动在所有的庭院和大街小巷。早晨七点左右正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要把吃过早饭的学生送到学校门口,然后不是去干钟点工,就是上超市买菜或回家洗衣服,也有闲时聚在大门口聊天的。街上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留心观察,会看到她们不是年轻快活的母亲就是脚步迟缓的祖母。年龄相近的或同院的往往结伴而行,说东道西,毫无顾忌。
路人听了,不觉讨厌,倒感到新鲜有趣。所谈多是日常琐事和农家桑麻一类。对我这个久居城郊的闲士惰夫而言,积年累月很少涉足人稠广众之地,今日偶尔的一次城中漫步,不期而遇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瞬间便使我大感兴趣,前后尾随了几趟人还光顾了她的居室,更与其促膝而谈。乡下人生活的情景和日常喜忧一时便出现在我的心头眼底。下面就让我慢慢道来。
乡下人送子女到县城读书渐成风潮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进步,而礼泉东关村做为县城小学、初中、高中的所在地自然成为肩摩踵接的繁花之地。它是由经济进步促成的一个文化现象,人人都在望子成龙,希望通过读书升学跳出农村,因为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开始不满足于乡下逊色于县城的教学水平,纷纷调转子女进城求学。此风愈演愈烈,以致乡村学校因生源问题行将倒闭的情况在日益加剧。随之而来还出现了农村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成风的现象,它初始的动机或许源于对于下一代教育的便利,到后来日渐发展到一种致富模式。当然它的出现是在乡村收入进一步高涨后才有的。其中受着世风的影响在与日俱增,以至儿女谈婚论嫁,首先要求对方的条件是:必需在县城有套商品房。实际上时至今日,差不多有过半的农村人常年是在县城和家园两地奔忙着。发展落后于农村经济大潮的人家迫于现状,也来按揭购房或至少也要租房供子女上学。年幼的学子不用说离不开家人的照料,就是高中学生也因渐近高考事关重大,那更是被家人形影不离地看管着。于是当代的农民的重负不用说便史无前例的加倍了,家庭的团圆一时也成了奢望。农村家庭所要经历的事情一来是要固守本业种田,二来要进城经管孩子上学,三来还必须在城里买房以备儿郎成婚,四来还得亦步亦趋地追赶各种时代潮流。一一一这是当日接触到的所有人无一例外讲给我的,即农民的人生道路。 我第一次走进的是一户里外四层楼房的人家,照其式样和装饰看来新建不久,大门上尚挂有空房招租的牌子。伴随着走了一段路,又唠了不少家乡话的两个年轻媳妇,争着告诉我说,房是去年暑假才盖的,她们是第一波租客。先前已经在村口一户住了八年,那家条件差,房子又旧又狭小,离学校还远,一直想挪动,可是转学来租房人太多,一直等不到机会。直到近三两年,由租房到买商品房的增多,同时东关村眼光超前的房东也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不断有人在拆旧建新,既升级档次又增加楼层面积,而后继的学生远没有以往那么多。一时从一房难求到了供给过剩。她俩告诉我说她们都来自北山,一个家在叱干,一个家在石潭,两家过去租住在同一家,现在又一起搬了过来。我问孩子的学习状况,两人瘦削的脸上,顿时都有了笑容,一双双眼晴分外闪着喜悦的光芒。原来两家的孩子,虽出身是农家子弟,学习状况却分外令县城人羡慕。一个在高二的云班成绩名列前茅,一个在高三的云班每次考试没出过前十名。 她俩在了解了我造访的目的后,其中一个把手中的疏菜递给另一个,特地引我到东边隔了十几家的一户,介绍说那里几乎住全了礼泉各乡镇的人,差不多都是奶奶一族陪娃的,家庭经济可以说都属于社会最底层。生活不如人意的人最爱絮絮叨叨,她们常簇拥在一起拉家常,又爱对外人倾倒生活的苦水。每每从门前经过,时不时总会看见一群老婆婆在庭院中央扎着堆堆,不知有什么说不完的话。好在搬来不久知道了同村的四婶原来也在其中,四婶人很贤惠,再三邀请她常去窜门,于是她便知晓了原委。说到这里,这位女性忍不住感喟了一句话:“唉,啥人遇啥人,穷人总遇的是乞丐。”
我问这位热心的女性说:“她们的房东不介意这样的租客?”“当然介意啦!但有啥办法呢?说一百次一千次老婆子们总当耳旁风!又不能撵她们走一一一只怨她家的条件比我俩先住的那家还差!”说到这里,这位有着古道热肠的女性又感慨了一句话,“今非昔比,一切都处在竞争中。粗劣的条件只能招来穷苦人。”在她的话音中,不禁也引起了我的感想“条件在决定着命运吧?这条件可不专指贫穷,同是比较贫穷着的我身边这位女性,却为何能生养出类拔萃的学子来?”,于是,我问她说 “听你说话,很有些见解,能否问一下学历?”
“先生高看我了,当代文盲一个。不怕笑话,是念到了高中,有缘高考,却无缘大学。” 说话的当儿,快到了大门口,看看时间已近九时,猜想这会人闲,说不定如她所说……啊,果不其然是有一群老年妇女聚在前屋的过道上对着街道在聊天。着意数了数,人数是十四位。胖者少瘦者多,笑面少愁目多。未等近前,人群中就见一位花发的老奶奶起身向我的女同伴打招呼……
一场对话下来,好不叫人瞪目结舌。这些老妇人真是悲摧,不单是家境不宽裕,多是些儿媳半道出轨与儿子离婚的家庭。离婚过后,男方大多气馁消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残破家庭下的子女陪读,只能来依靠祖母。 向着这位热心的女性朋友辞行时,她告诉我说往前再走路北有一个基督教的院子,到那去会了解到更多人的秘密。她要我一定去光顾一下。我接受了她热诚的指点,同时赞美她既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又是一位善良热心的人。她客气着说,像她这样的人多得不计其数。 朝前走着的时候,从一个侧巷出来了三位衣着阔绰时尚的女人,容貌大方妩媚,体态风流,且谈笑自如。引人注目。我跟着她们边走边倾听其对话。原来是一家三姊妹,有两位是客人,相约来姐姐家的东关村游逛。此时三人刚逛毕好又多超市回来。年龄最轻的妹妹对两位姐姐说,“你们礼泉这些年咋没啥变化呢?,你把我乾县看看,谁来了不说好?”两个姐姐异囗同声,咯咯一笑说;“谁能跟你们比,你们县的厂子那么多!礼泉除了袁家村还有啥呢?”妹妹不解地反问,“礼泉不是苹果发展的早,富的早么,为啥反倒落后了?你看连正街上人都不多。”一一一未等她的姐们回答,不迟不早迎面来了两个满面春风的女人,忽然眉开眼笑大声地对着姐妹三亲热地问候起来,三人几乎同时也惊喜着迎上前去。她们都停了脚步攀着对方的手臂,立时在街上谈笑起来。我只好遗憾着继续往前走。 基督教堂的院子不是很大,房屋建筑很别致新颖,庭院有些花木。走近正厅的大堂去,门口一位修女很有礼貌地微笑着向我点了一下头,算是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 大堂的玛丽亚的神座前,此时正跪着一对母人,母亲至少在七十岁以上,孩子也有五、六十岁了,是一位不胖不瘦的男子。而他的母亲既老又瘦,简直只剩皮包骨头,一幅风烛残年的样子。围绕在母子身旁的是几位包着头脸的修女正在做着祷告。为首的年龄最大,估摸五十多岁吧。她面向女神站得笔直,右手握紧着的拳头高举在耳边,带着虔诚发誓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
“无所不能的主呀,请你可怜一下这对苦难的母子,救救他们一家吧!”“可怜的孩子本是淳朴的庄汉人,他的女人带着一双儿女跟风来到县城供娃念书。谁料缺少心智又慕虚荣的女人被坏人骗走了,女人简直昏了头,抛下亲骨肉,十多年过去音讯全无。”
“可怜的丈夫,这么多年全然变成了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被一邦禽兽不如的朋友拉去赌博,欠了无数的债,弄得一贫如洗,连儿女也养不起了。退回乡里的孩子失了学,又常遭同龄人欺侮,现如今一双儿女又都变得疯疯癫癫。” “无所不能,仁爱的主呀!请您可怜可怜他们最苦的老母亲吧!她累得快不行了,眼睛也快愁瞎了,人也瘦成柴禾棒棒了!”听闻到此,我算了解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心里没勇气对视这位老人愁苦的面容。便退了出来,出乎意外地在街上走了没几步遇到一所小小的寺庙,谁能想到,相似的情景下跪在佛壂上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一对年轻又肥胖的母子。原来孩子是一名刚伏法归来的贪官,来此忏悔已往的过错,同时祈祷神灵保佑其失而复得地重登官位。然而这里仅有一位形象邋遢的中年僧人在敷衍其事,双手合十,微躬着粗壮的身子在帮其向神讨福。 接下来,我没有止步,又大着胆子走进了几户人间,人们开始都把我看做寻租或某一租户的男的,也无人搭理我。至于我的左顾右盼引起房东的注意,我也就索性说是找地方的,先来看一看有没有适合我的环境。空缺的房子是有的,但并不多,说明现阶段穷人也并不少。可喜的是碰巧遇见了几番租客们的对话,偏巧正是我所想要知道的。下面不妨择两场聊天记录把它原原本本写出来。
第一幕是一位吃财政的城市人和一个农民的对话。城中的先对着农民说“有好些人说你们山上果农不够精明,秋末苹果刚下来,市场价放着每斤2元多的高价不卖;你看看`五一’以后降到了多钱:才六毛左右!”农村的这一位随即吃惊得脸胀脖子粗,急得语无伦次地结结巴巴,“呀,呀,咦,咦,怎把我们想得这么笨,我,我,我们可不是贪心不足,实在是客商太少,有,有,有价无市。”
第二幕是两个农民的对话,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同学关系。一个前来拜访另一个。“哎,老同学,你可熬出头了,把两个儿子都供给到大学毕业了。这下子他俩开始挣钱了,你也要轻松了。”“唉,好老朋友呢!前两年我还是这么想的,事到如今倒觉得更难了!”“这可是怎么了?”“唉,别提了!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工作很难找呀!一个好不容易算是找下了,可是工资不高:大的那个都毕业两年了,还在打游击。以后还得买房娶媳妇,一提到这事,唉,老同学头都比斗大!”“老同学,愁能有什么用,总比我强,我这里情况也不好,女儿连个二本也没考上,眼开马上就要高考的儿子,说实话考一本也没啥把握。唉,这样的状况要想指望他在外安家立命,就是加上全家的收入,怕也得半辈子。但话说回来,你我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呢。我们继续给孩子当牛做马吧。”两人说到这时,不禁都苦笑了。 再次回到街上,太阳快当顶了,自己的脚步也有些沉重,我便中止了道听途说,开始往东边的村口走去。雨后初晴的景物十分明丽,湛蓝的天空飘浮着轻若棉絮的几朵白云,村道两侧的楼房在阳光的沐浴中分外显出气派和雅致,街上的树木花草以及或走或坐的人们似乎都沉醉在安宁和舒适的环境中悠然自得。虽说他们中一些人心中存在着对生活重负的抱怨和叹息,但全体社会的文明进步却是勿容置疑的事实,而这种进步的取得又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上。一言以敝之,有什么样的条件,才会产生出对应的结果。而思想上的条件无疑应排第一。这思想上的条件,在改革之初无疑是首先生成于邓公的大脑。至于今日该如何承前启后,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应当思考的。就我个人不足半天的见闻而言,毕竟只是一条街上极少数的市井之声,显然代表不了更多更大的市井之声,那更多更大的市井之声不用说是成功和富裕以后的幸福之声。难道不当真吗?请拿十年前东关村的面貌与如今做个对照,有谁不来赞美时代的进步有如电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