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箬叶盈翠、粽子飘香

作者:素心若雪   发表于:
浏览:48次    字数:434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包这枚粽子,我们传承了三千多年,那一叶龙舟,中国人划了三千多年。有没有见过这样长的心路历程?至今仍在求索……  一

  日历即将撕去农历四月的最后一页,大街小巷隐约能闻到一缕缕沁人肺腑的粽香了,这也在提醒着忙碌的人们,时光如水,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气候宜人的初夏里已悄然来到。对我来说,端午节这个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节日,总是遵循着一个古老的约定,带有雄黄酒,带有箬叶,带有艾香,带有粽子的玲珑,带有许多的期望和思念。想起孩提时,奶奶包粽子,总要分送左邻右舍,所以一包起码上百只。当然,陆续也会收到邻居送来的粽子,礼尚往来,其乐融融,邻里关系就在这粽子飘香的季节得到了升华。我们小时候端午叫粽子节、中秋叫月饼节。

  小孩子的心思永远在吃和玩上,没有什么是吃解决不了的。记忆中,临近端午,必定是箬叶盈青、粽子飘香的日子。采摘箬叶的任务总是由我和哥哥,同样为节日而蓄势待发的孩子们来完成的。这在我们家乡叫“打粽叶”。每到这时,镇上的小孩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在端午前的某个清晨,悄无声息地打开院门,向着长有箬叶和香草、马兰的竹林奔去。

  晨曦中,当我和哥哥把一片片沾着晶莹露珠的箬叶和马兰叶采满一竹篓,带着一种满足与喜悦,也带着对节日的向往跑回家时,最高兴的就是奶奶。

  奶奶把家中的大水桶摆在大门口青石路边上,倒上一桶清清的山泉水,仔细地将每一片箬叶清洗,翻过一面来再清洗,直到两面都洗得干干净净。洗干净后剪掉箬叶硬邦邦的头子和细条条的尾,将精选好的香草、马兰叶、箬叶一起放进清水桶里养着。记得每年端午那天,奶奶一大早就提醒爸妈“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哦。“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驱瘟辟邪哦。”爸妈一向对奶奶的话言听计从,都按奶奶的意思照办。  二

  小时候妈妈忙田里,整天丢了粪箕抓笤帚,因此每年包粽子都是由奶奶主事,妈妈帮忙打下手。从小到大,家里的粽子都是蜜枣和红豆的,只是有江米和黄米之分。奶奶将妈妈早就准备好的上好糯米、红豆洗净在淘米箩沥水,糯米雪白红豆殷红,蜜枣晶莹剔透,真是好看。

  奶奶将两片粽箬并一起扭成圆锥体,箬叶小的就用三片。锥尖放入两颗蜜枣,舀进米,中间放上两枚蜜枣再舀满米,伸出两根指头将米压瓷实,再补充一点,总要满满当当的,顺手扭过粽箬盖上,再扭转箬叶尾绕粽子一圈裹紧实。有些香草太细了,带不住劲,奶奶就两根捻成一根用。嘴巴咬住香草一端,拉紧另一端捆扎起来。小时候看奶奶从容地包粽子,阳光从泡桐树的大叶子间钻进来,落在奶奶花白的头发上,一闪一闪的跳动着,奶奶专注得丝毫察觉不到。我坐在奶奶身边,帮她递东递西。我也有些手痒,可是不管我怎样用心去学,却总是学不会,包起来的粽子不是没棱没角,就是一到锅里马上宽衣解带了。妈妈夺下我手上的箬叶说,“乖乖,你就等着吃好了,别浪费粽叶儿了。”奶奶却不以为然地夸赞我,“包的蛮好了,不漏米就行。”筲箕里的米渐渐少了,竹篱排上的粽子渐渐堆起来。母亲烧起柴火灶煮粽子,大锅大火容易煮透,粽子的香气袅袅升起,在灶屋里盘旋不绝。母亲从水雾里出来,拎着几挂煮好的粽子,送到邻居家尝新,粽子一定要吃热乎的,刚出锅的青绿粽子,水珠淋淋沥沥一路滴去。当然,邻居家煮得了也会送给我们品尝。邻里们总不忘互相交流粽子配料,融合创新,形成了“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的粽子。所以都是粽箬都是粽子,但是各家的形状味道是有差异的。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粽子节包粽的时候奶奶都要用同样的语气讲给我同一个故事:“粽子是为屈原先生包的。皆因楚国有位叫屈原的三闾大夫当初在楚国做官,颇想做一些真正福国利民的事,竟因不善投机,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槁,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边散步,一时想不开,抱起一块大石头就跳下水了。尸身捞起时屈原的半个脸已被鱼儿啃去。后人怕鱼虾啃噬屈原,才把粽子投入水中喂鱼虾。后来人们还为屈原做了半个金脸才下葬的……”很多时候,肚子里有些墨水的爸爸都说,远在西周、秦、汉朝时期粽子的老祖宗叫作角黍,就是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牛角形,为的是外出便于携带。而这种食物一直到南北朝都只是净米粽。后来不知道从哪个时期,人们在粽子里加上了肉块,咸粽子就此诞生。再后来又是哪个好甜食的人灵感迸发,在粽子里加上了红枣,蜜枣、蜜饯等等,于是甜粽子也出现了。

  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更是引出了一段屈原传说,把屈原附会到端午、角黍和竞渡上来,端午成为一个纪念屈原并食粽竞渡的节日。这些文人记录充满想象,勾连贯通,以至于后世常常将屈原传说当作端午起源的解释。

  大约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出现“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粽子投江是为了祭奠屈原的说法。可是倔强的奶奶却始终认为粽子是因屈原才诞生的,很多年都是这样一边包粽子,一遍又一遍地讲粽子与屈原的故事。我从来也没有听厌过,每年都像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那样专注入迷。奶奶看我这么爱听她讲的故事,总是眯眼笑得比我更开心。

  后来我长大了慢慢懂得,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里包粽子不仅仅是为怀念屈原,吃粽子还是夏至日的标配。南朝梁时期,宗懔撰写的一部《荆楚岁时记》记录中提到“夏至节日食粽”。可见,在荆楚地区,端午划龙舟是纪念屈原,而食粽则是夏至日的习俗。爸爸说,粽子就是上古时期捆扎成牛角状的角黍,演变升华而成如今这样五花八门的粽子。最开始是在夏至为了向祖先祭祀吃角黍,而端午由于在五月五日天气严热,毒虫细菌猖狂,因此产生了一些习俗,比如熏艾草、戴香包、喝雄黄酒,所以距离端午近的夏至吃角黍就成了端午常吃的东西,也慢慢变成端午的一个习俗。史料确有记载,最早的角黍就是用黄米来做的。黄米称为“黍”,所以有些地方粽子又叫作“角黍”。

  宋词里有“角黍包金”,就是指金灿灿的黄米粽。粽子和屈原的传说是流传最广的版本。当然,少数地区也有其他说法。虽然有史料记载最初的“角黍”比屈原时代更早,但是我内心还是愿意贴合奶奶的情愫,“粽子是因屈原而诞生的”。

  要问我什么地方的粽子最好吃?当然是我家乡的味道了,最好吃的还是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包的粽子。小时的记忆影响最深刻,只有糯米和红枣。给它宽衣解带后穿在筷子尖上,在白糖碗里打个滚儿,一口吞下,清香软糯单纯的家的味道。  三

  下班回家,刚走到单元门口就闻到哪里飘来的一缕缕沁人肺腑的粽香。哦,莫不是妈妈包的腊肉粽的味道?那可是我最熟悉不过的粽香味呐!

  推开房门就看到放在饭厅长桌上的大半盆未包完的糯米,小盆里的红枣、葡萄干,红豆还有黄蜜枣。苇叶压在棕篱排下,水淋淋的青翠欲滴。看妈妈很灵巧地折成一个尖尖的锥形角,装米,放枣、填实裹紧正在包无绳粽呢。不用想,爸爸在厨房看着锅煮粽子。今年五月份我接爸爸妈妈来新疆的,如愿以偿可以吃到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了。妈妈包粽方法来自我很久就过世的外婆,不用绳捆,比那种五花大绑的粽子简单,美观且环保。粽子包好后,只需用粽针带粽叶梢穿粽而过,这种包法不仅使粽子紧实,而且,粽形饱满,棱角分明,入锅熬煮一个不散;起锅水太热,可以抓住粽叶的梢轻松拿起,烫不着手很是方便。

  渐渐地那棕篱排上吊起越来越多玲珑精致的粽子,如一枚枚“娴静”的女子,清丽婷婷。别说吃粽子,单单看着这些碧绿碧绿的小粽儿,就是一种心灵享受。我喜欢吃刚出锅的粽子,翘起兰花指轻轻抽出苇叶的细尾巴,糯米的醇香和苇草的清香扑面而来,粽子外层泛出莹莹绿意,里面是雪白殷红,就像一块青白色和田玉中间镶嵌了红玛瑙。我无法抵挡它的诱惑,一根筷子穿起粽子,在装满白糖的盘子里一溜圈打个滚,将粽子蘸满白糖,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唏嘘着往嘴里送,猛地咬下去,软糯香甜。再尝一个妈妈包的板栗粽,入口回甜,草香幽郁,口感更绵软柔糯,具有板栗特有的芳香,吃起来非常奇妙的一种体验,给味蕾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妈妈向来做粽馅都是荤素搭配,色香形兼具。

  今天妈妈就包了咸粽和甜粽两种口味。

  咸粽子是肥瘦相间的腊肉江米粽,是爸妈从老家带过来自家腌制的腊肉。肉切丁,用酱油、黄酒、小葱浸泡六七个小时,然后用酱汤再将江米搅和一番,使江米也成酱色。出锅时香气四溢,吃起来咸香软糯油而不腻。

  这个端午妈妈包了差不多有二百多个粽子,豆沙加无核蜜枣,个头小,包得完美扎实,就算放凉了也很好吃。

  咸、甜粽子相爱相杀近三千年,最热闹的是粽子口味的甜咸之争。民间有说:“吃粽子北甜南咸,吃豆腐脑北咸南甜”。吃,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有时候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依个人口味喜好而已,真的无所谓正宗旁支之分。我觉得,粽子不分甜、咸,只要好吃便足以,只要记住这传承就可。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随着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地域越来越广,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馅料已出现豆沙、腊肉、松子仁、枣子、葡萄干、胡桃仁、板栗粽。历经千年,粽子口味、外形已演变出万千花样。

  我非常喜欢包粽子的感觉和粽叶的味道,尤其是煮熟粽子开锅盖的一瞬间,满屋飘香。

  如今我生活在塞北,这里也过端午节,我也包那种不用绳子捆扎的粽子。有时也会包些纯糯米粽,只略放点绿豆进去,稍微在冰箱里冷藏一会,拿出来剥去苇叶,放在盘子里浇上一层蜂蜜,那滋味绝了,是夏天解暑利器。塞北这边很多人不会包粽子,我也会像妈妈一样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左邻右舍品尝,一同感受生活的甜蜜,感受端午安康的氛围。

  包粽子是个传承工艺,就像代代学女红。外婆教会了母亲,母亲又教会了我,我也会教会我的女儿,将来女儿必定教会女儿的女儿。屈原的故事自然也会这么一代传一代的流传下去。于是,岁岁过端午,年年吃粽子。这样的粽子,有苇叶的香草味,有稻谷的温润黏稠,有潜藏在稻米间、粽叶里、纹路中传承下来最为醇厚的母爱。

  对于我,快乐并不仅是粽叶的飘香和粽子的美味,而是有妈妈陪伴在身旁,有爸爸给我煮粽子吃,而自己虽是快奔四的人了,仍可以被当做小孩般的疼爱与幸福感。

  如今端午吃粽子习俗已流传到许多国家,只有我们华人的端午节最有仪式感。端午节也是中国所有节日里唯一一个为纪念中华文人墨客的节日。所以在我心里,这个节日很重要。人们在节日中撒泼生命的热情,以不同于平淡日子的着装、饮食和姿态来纪念一位忠良义士。我们每个人也更需要积极参与并维系这一份对先古的幽思与情愫,让我们后代都能感怀并链接“古往”和“今来”,延续这份美好与信仰、情怀和感动。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