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外公名叫方祥兴,生于1917年12月初8,逝于2000年秋,享年83岁。外公的一生十分坎坷。
外公生于宁乡沩山,因为家贫,外公的爸爸58岁才有幸娶了一个瞎子做老婆,后来生了一男一女,大女方茶香七岁便嫁到了安化东山刘家冲,由于外公的爸爸过世太早,三四岁便和瞎子妈妈乞讨为生。
姐姐虽然没有乞讨太久便嫁人了,但从小做了童养媳,日子也不好过,据妈妈说,她姑姑从小就当大人使唤,小孩也要干大人的活,由于家里喂了几头猪,每天要去外面扯几背篓野猪草,这是有定量的,少了猪食不够吃。扯完了回家还要斩猪草,烧水烧猪食等等。由于个子太小,力气也不大,手提不起水锅和猪食锅,有时甚至取不下挂钩上煮熟的猪食锅,她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脑袋钻进锅的吊环里,借助肩膀与脖子的力,两手扶着吊环,头用力把锅从吊钩上摘下来,她也是用这个办法把锅再挂上去。
智慧,不会因劳苦而消失。姑姑让我懂得了怎样用心去生活。
外公到了八岁时,在乞讨途中又死了妈妈,后来外公投靠了她的姐姐,但姐姐还只是十岁的童养媳,家里根本没有她的地位,外公就砍柴去卖,砍一天柴,主人家看他可怜,换来了三碗米,最后是姐夫吃干饭,外公和姐姐吃稀饭,好的总是姐夫优先享用。
外公在姐姐家住了几个月,沩山一个嫁在当地媳妇看到了,心里一直可怜他,这个媳妇也是我家的近邻,是远房伯父加兴伯伯的奶奶,也是她当年做媒把外公姐姐介绍到这边做了童养媳,有一天伯父奶奶的姐姐从宁乡沩山来安化东山看妺妹,她也看到了外公很能干又很可怜,决定带他回沩山找他的近亲收留他,这个姐姐家里也不宽裕,她在沩山生了十个孩子,当然几个大的已长大成人,最小的比外公还小,但她待外公恩重如山,甚至于比对自己儿子还好,外公在她家里能干的抢着干,她在外公碗里下面放饭,中间放了一个煎蛋,外面放红薯丝,这个红薯丝不是红薯粉丝,就是怕红薯烂了,红薯从土里收回来后多半切成萝卜丝一样的红薯丝,这是晒干了预备青黄不接时煮饭吃的,因为这样晒干的红薯丝来年也不会烂,外公吃的虽然看起来和他儿子吃的一样,实际上对他更加照顾,后来外公日子稍微好过了,想要报答时,可惜恩人早已仙逝。
在苦难中,每一点真心的恩施都会比蜜还甜,在知恩图报的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分量。
二
后来,有一个远房哥哥找到了外公,他们爸爸的爷爷是一个人,远房哥哥早已娶妻生子,亲情关系早已生疏,他也耳闻外公能干,既然能干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外公想不到这里并不比姐姐家好,哥哥嫂嫂每天叫他第一个起床烧水煮饭,担粪挖土,砍柴挑担,特别是挖土挑粪,哥哥嫂嫂叫他去很远的山上开荒开土,荒土开了不能没有大粪,大粪还要和灰土混在一起挑上荒土才能肥,这是最辛苦的活,每每累的动弹不了,他在哥哥家还是干的最多,吃的最小。
日子长了,别人也发现了这哥哥嫂嫂待他不公,但别人也没有办法,倒是有一个外面铁匠来这里营生看不下去了,没事叫他来帮忙烧火,还偶尔给他口饭吃,有意收他为徒。
有一次,铁匠师傅要远行打铁了,问他愿不愿意跟他去打铁,他愿意收他为徒,外公说那我要去告诉一下我哥哥嫂嫂,师傅说那你要快点,我明天一早就要走了,行的话马上回来,不行的话就不用回来了。
外公跑回家把这事和哥哥嫂嫂说了,哥哥嫂嫂听了心里一急,他们舍不得他走,就说铁匠师傅是骗你的,你也不想想,他和你非亲非故,你跟着他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去喝西北风。外公听了就没有去学铁匠了。
慢慢的,外公长大了些,也知道了当时铁匠很吃香,也明白了跟着哥哥嫂嫂没有好日子过,而且他也到了十三岁长身体的时候,但哥哥嫂嫂又严格控制他的饭量,总不能干得少吃得多,那哥哥嫂嫂会觉得划不来。尽管外公是干得多,吃的不多,偶尔农闲时,哥哥嫂嫂也有意见。不得已,外公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四处打长工和短工为生,不求别的,只求能吃口饱饭,外公做事体本体心,日子倒比之前好过多了,还经常能吃上饱饭,没有担误他身体发育。
到了二十多岁,外公一个远房侄子收伢子也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年仅八岁,外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便带上他去外面打长工,对他照顾有加,他不但长了见识,也十分争气,待到能独立自主了,他十几岁又回到了老家沩山,二十多岁就在沩山老家当上了村长,一干就是干到退休。
三
外公长期在宁乡祖塔打长工,特别是在祖塔干活时讨人喜欢。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与婚姻,娶到了外婆杨喜梅。有一次,外公在外婆家干活时,由于外公踏实肯干,又威武雄壮,外婆也对他心生好感,还帮他打下手,外婆家父母看在眼里,经过长时间观察,觉得他为人不错,刻苦能干,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外公,从此外公外婆在祖塔成家,外公后来和我感慨道,他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没想到自己能娶到这么好的老婆,想想自己的老爸老来娶妻生子,一个穷的娶不上媳妇,一个因残疾一直嫁不出去,两个最苦的人生下一对儿女后,双双散手而去,留下一对苦命的孩子,总算是熬到了成家立业。
外公外婆成家后开始在黄材喂奶牛为生,奶牛产奶有奶厂收购,日子还算不错,后来由于黄材水库扩建,外公外婆随着水库修建搬家12次,最后一次本来是要移民去下宁乡靠望城的地方,但是在沩山当村支书的侄子拦住了他,要他回沩山老家,他没忘叔叔小时候对他的帮扶,担心叔叔移民去了下宁乡,人生地不熟,受人欺负,最后外公决定和侄子回老家,定居沩山,因为沩山本来就有他的老家,定居沩山后,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总算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可惜的是外婆刚满六十岁便因得癌症不幸去世,外婆杨喜梅生于1928年,逝于1988年,生下十个小孩,三个早夭,但最小的姨生于1975年,还在上学的年纪,外公年愈七十,还得继续努力挣钱抚养小女儿,所幸舅舅和姨都尽力相助,一切困难都烟消云散。
外公还是过了一段幸福的晚年,并亲眼目睹了七个儿女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比之父亲他是幸运的,而看当今形势,儿女们比之自己从前,又不知幸福了多少倍。 赏礼¥ 赏钱 赞0 公益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