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走近世界第一代照相机前的联想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于:
浏览:63次    字数:1223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也许是业余时间喜欢摄影的缘故,所以一看到照相机,或者一谈到与照相机和拍照,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想到历史带给我们的那些难以忘却的人和故事。

  那年春天,我和几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来到法国巴黎,在游览了卢浮宫、凡尔赛宫、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景点外,又去了法国的摄影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与一些以照片资料为主题的摄影博物馆有些不同,博物馆除了有照片收藏外,更多的是着重于各种各样的古董照相机的收藏。

  在摄影博物馆,我看到了由法国风景画家达盖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代照相机。原来发明过程分为二个阶段。一是达盖尔最早发明的显影机。这是由达盖尔在1839年制作的木箱照相机,内有一个水银灯,把水银加热到沸点,水银蒸气使已曝光的平版感光在金属板上,要拍摄的影像就显现出来了。二是一台推拉抽屉式的木制座机,这是一台立体摄影的开创型相机。相机由铜制的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和暗箱等部分组成,装有金属齿轨的机械调焦装置。暗箱前安装的镜头犹如月亮形,暗箱是用一个不透光的匣子做成,是专门用来放置胶片的。除此之外,展馆内还有在达盖尔发明照相机之后,由英国在1886年发明的装有金属制的伸缩腔,关闭以后是手表造型式的M.兰卡斯特型相机;由1889年由巴黎生产的西克勒.卡多型箱式折叠相机;西克勒·卡多型相机;D·马丁型袋装相机;于迈尔·贝列尼型相机;“侦探快照”型相机等等,各种照相机大小不一,展示了世界照相机的发展史,为喜欢摄影和相机收藏的爱好者献上了一道“美味大餐”。

  在博物馆,许多人和我一样,站在由达盖尔发明的世界第一代木箱照相机前,目不转睛地像是看西洋镜。好在有一位女华侨在这里兼职担任中文讲解员,所以能够得以详细地了解。在她娓娓动听的讲解中,我的思路被她引进了达盖尔发明照相机的故事中。这些故事,虽然以前都听摄友们七嘴八舌地讲过,但在实地边看边听介绍,观赏的味道和感觉就不一样。

  一、

  时光拉开岁月的记忆。1787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照相机的发明人是达盖尔,他生于法国法兰西岛瓦勒德瓦兹省。他从小聪明好学,课余喜欢绘画。年轻时他成为了一位专画舞台背景的风景画家,尤其擅长舞台幻境制作。

  那时的欧洲,一些油画家在画风景画的时候,流行和使用一种叫暗箱的绘画工具。即在绘画的过程中,让绘画者前面的风景物能够透过镜头,进入暗箱中设置的反光镜,再通过反射到位于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在磨砂玻璃上铺上画布,然后细心地对着需要的风景作画,用这种方法绘出的画,与实景几乎相同;如果再加上绘画者的天赋和想象力,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变换,绘出的图可以超越实景之美,这是当时西方油画的一种创新。

  这天早上,达盖尔忽然发现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画布,有了一道树景的影子,清晰地留在了画布上,他的脑海里立即产生了新的想法,决定动脑筋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画布上。也就在他在动脑筋想办法的时候,达盖尔获悉发明家尼埃普斯在这方面也在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而且通过影子也看到了留存下来的风景画影。刻苦钻研的达盖尔马上与尼埃普斯进行了联系。

  此时,尼埃普斯已年过六十,正在愁着自己家中的财力、物力和自己的精力不够,所以他很高兴地同意和达盖尔一起合作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是1829年12月4日,达盖尔在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一起签订了十年合作协议。双方还公布了各自至此的研究情况。协议决定:以后一旦有了成果并获利,双方就友好平分。

  之后,二个人都开始忙碌地进行研究。1833年7月5日,68岁的尼埃普斯突然患病在巴黎离世。尼普埃斯逝世的消息令达盖尔感到意外。他立即赶去参了加追悼会,并向其家人慰问。事后,他按照和尼埃普斯签订的十年协议内容,后续的研究合作应该由尼普埃斯的儿子伊西多尔传承。但十分遗憾的是,伊西多尔不想从这方面发展。这样,就剩下达盖尔一人独自进行在影像这方面探索研究。

  那是1837年,达盖尔通过使用一个附有感光碘化银涂层的底板,在风景点进行试验曝光时。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物体上,于是他便将箱体旁边的化学物品慢慢挪开。结果发现产生这个现象的“功臣”竟然是一支被打破的温度计遗留下的水银蒸汽,促使形成了再次曝光而为。这一偶然间的发现,彻底解开了影像显影的瓶颈,终于在黑盒子后面的银版上得到了清晰的影像。达盖尔顿时欣喜若狂。接着,他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就是被誉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银版照相法。

  就这样,达盖尔把他的研究成果巩固、完善后,拿着自己在1839年在巴黎塞纳河拍下的关于桥的风景照片。达盖尔把这张照片展示给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们观看,从而申请到了摄影术发明的专利,得到了科学院终身秘书长阿拉果的支持。1839年8月19日,科学院终身秘书长阿拉果向世界宣布,从此摄影术诞生了。之后由国家买下这一专利,免费推广到全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人学会了摄影技术,都可以免费使用,不必付专利费给发明人。由法国政府出面,付给达盖尔每年6000法郎的终身津贴,由于在尼埃普斯在世前,他也己发现了照相的这一神秘的原理,曾用这个原理拍摄过照片,但他生前没有申请过专利。对此,政府同时也发给了尼埃普斯的财产继承人——儿子伊西多尔每年4000法郎。但在摄影发明专利中没有尼埃普斯的名字,而是被称作达盖尔法摄影术。从而揭开了世界摄影的神秘面纱,并且正式确认了是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相机,此消息立即震惊了世界。就这样,一个能拍照的大箱子虽然看起来笨重,但却着实在摄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达盖尔发明第一代照相机至今,世界各国先后发明的各种各样小巧玲珑的照相机许许多多,但它们的原理其实都和达盖尔当年发明的照相机原理相同。

  历史有时也会留下一些小说般的悬念。在有关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的问题上,人们有这样的两种说法。一是说尼埃普斯于1826年就已经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名叫《窗外的景色》,照片把窗外的谷仓和鸽子窝都清楚地记录了下来,左侧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侧是另一幢房子的一角。虽然效果不是很清晰,但此照片当时被认定是史上第一张能够保存的照片。尼埃普斯曾把这种方法称作为“日光蚀刻法”。据说在2002年的时候,法国有关部门又宣布发现了一幅尼埃普斯于1825年制作的纸质影像,画面上是一男孩牵着一匹马。经考证,人们确认这张照片的时间早于《窗外的景色》,建议把此照片列为世界第一张照片。但不管后人有多少争议,尽管尼埃普斯拍的照片至今被陈列在法国国家博物馆里,但他仍然失去了这个震撼世界第一的机会。

  1849年,正当达盖尔准备进一步研究照相技术的时候,他忽然得了颈部瘤,这在当时的法国也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疾病。但即使在病魔折磨他的那些日子里,达盖尔仍坚持工作,思考问题,还通过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照相技术。后来颈部瘤的病情加剧,经医治无效于1851年7月10日在巴黎逝世,享年64岁。

  1852年,一家法国制造公司,根据达盖尔的创造发明的箱式照相机原理,正式进行了制造照相机。其拍摄的规格为120×240mm。从此照相机开始走向世界。

  二、

  听着中文讲解员的介绍,看着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触景生情,自然想起了我的好友——上海风景摄影家刘军生前讲述的有关照相机传入我国清朝时的一段历史故事。于是,引发了我的诸多随想。

  是的,世界上任何一项先进的发明总是要推行到世界各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发明是没有国界的。只有让人类共享,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硬道理。就在法国公布达盖尔发明照相机和摄影术的第二年,侵略者的炮口突袭中国。

  那是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军事侵略,西方传教、经商、办医等领域开始进入中国,包括达盖尔发明的相机及其摄影术也开始从法国进入中国。这让当时闭关自守中的中国人对这一木箱式的照相机既感到既新鲜又惊讶。怎不,利用一台木箱照相机能够拍出各类照片,而且一会后就能够看到风景和人物等照片,而且非常真实,这让很多探究新生活的中国人对照相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据说真正公开把照相机传入中国是在1846年间。当时,有一位供职于中国海关的名叫儒勒·依蒂耶的法国人,公开把照相机带进了中国。当时,一些在清朝年间在闭关自守中生活中的人们,看到木箱照相机,就把它说成是神秘的怪物。那时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大多是有钱和有权势的人。一是清皇朝的皇亲国戚,二是留洋回国的士;三是已经在洋人手中买下照相机希冀地开设照相馆进行拍照争钱的人士。照相馆大多分布在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既有国人办的,又有办国人来办的,也有中国人和外国人一起合作办的。

  当时,最闻名的照相馆有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元佑、杭州“的二我轩”等。而在达盖尔发明照相机的四年后的1844年,广东的邹佰奇在通过对照相机的性能进行研究后,也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并在自己的照相馆用于拍照。

  当时,一些有文化知识的能人和年轻人,在使用照相机拍照后恍然大悟。原来照相机中的秘密设计是运用了我国春秋时期的针孔成像的原理。此原理最早是写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上:当时,墨家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后,通过分析和解释后明确地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是小孔所在处。这段文字表明小孔形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清楚看到,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从推理上说,有关照相的原理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这方面的论述,并且流传到了各地。

  到了北宋年间,我国在科学、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方志、律历、音乐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也写有下这样一句话:“酋杂谓海翻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是指物与景经过针孔小缝隙的影子肯定会出现倒影。这样,大海就会出现在天上,宝塔顶尖会向下,这是很正常的事。可见,我们的先人在很早已经研究出了针孔成像的原理。所以照相的原理最早的发现应该是在中国。所以在早年,有一位英国学者名叫李约瑟的认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李约瑟还赞扬沈括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第一人,真是实至名归。所以,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后,当照相机流入中国后,很多人就能很快掌握和学会了拍摄技术,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梦溪笔谈》留芳的功劳。

  相传早在清·嘉庆(1810年前后)年间,清代科学家黄超之女黄履(浙江钱塘),除擅长诗词之外,发明了寒暑表(温度计)、千里眼(望远镜)、镜匣等。1810年前后,黄履就利用千里眼和镜匣的结合,研制出了一种名叫“钱塘镜匣”的赏景物。清代名人陈文述在《西泠闺咏》中描述道:“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景,平列其上,历历如画。”“钱塘镜匣”实际上相当于一台装有长焦镜头的暗箱。不过,由于当时感光材料尚未发明,这种设备只能用于观测和绘画之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应当是照相机的雏形和前身。

  三、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要与旧的习惯势力进行较量后才能立足。随着法国照相机的诞生,法国巴黎街头上曾经也上演了一段反对照相机拍照的小插曲。

  原来,巴黎有一批画家是专靠在街头以帮助行人绘制肖像画和喜欢的风景画为生的。当他们看到街头上那些开着的摄像馆旁人头攒动时,他们周围的人就越来越少。画家们感觉到这个照相机在抢夺了他们的生意,对养家糊口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于是便联名上书要求国家取缔照相术。理由十分简单:是摄影师抢走了他们祖辈传承的饭碗。这在当时成为了巴黎街头的一桩笑柄。

  然而新生事物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美丽的风景总是在比较中出彩的。到了1858年,英国人斯开夫发明了一种手枪式胶板照相机。由于其镜头的有效光圈较大,因此只要扣动扳机就能拍摄。但也遭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

  相传有一次,维多利亚女王在宫廷内召开盛大宴会,邀请各国使节赴宴。斯开夫作为新闻记者也应邀出席了宴会。当斯开夫在宴会上拿出手枪式胶板照相机对准女王拍照时,“咔嚓”一声刚响,斯开夫突然被蜂涌而上的警卫人员奋力扑倒。原来警卫人员是以为斯开夫在向女王开枪。因此弄得整个宴会会场秩序大乱。事后,警卫人员才明白,原来他们眼中的这把像“枪”是拍照的照相机。真是一场虚惊,令人笑掉大牙。

  之后,随着感光材料及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照相机也不断地得到完善。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照相机品种越来越多,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一样新事物的诞生,总是要在战胜陈旧的观念以后,才能在比较中获取人们的认同,才会成为人们生活中共享的一份精彩!

  四、

  我国真正使用照相机的年代是在晚清时期。当时,北京城内已有多家私营照相馆。逢年过节,生日、婚姻、好友相聚,有钱人喜欢到照相馆拍一张照片,然后在朋友和亲戚中互相传递成为当时京城中的一份希冀和时尚。

  但是,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又因为受到洋人枪炮的欺负了,清朝政府还继续变本加厉地控制人们的思想,拒绝接受新事物。所以,照相机真正进入紫禁城内的时间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此时顽固落后的慈禧太后年已69岁。

  慈禧是个老顽固,她对新事物一直是阻挠加抗拒的,当照相机这个新生事物在北京一出现,她就像看到当年看到火车在铁轨上开动一样,认为它是一个怪物,还害怕拍照会把人的灵魂取走,担心用照相机拍照会造成人体的伤害,所以她对照相机非常反感和害怕,不允许在皇城内外推广。

  据记载,光绪帝的宠爱珍妃,就是因为接受拍照这个新事物被害死的。珍妃,是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在当时的清宫,珍妃是一个善于接受西方思想,敢于和宫廷封建礼教相抗衡的嫔妃。她不讨好权贵,不喜欢宫廷中的那些规矩,她的秉直性格却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当时,珍妃从洋人手中买到了一台相机,一时成为她业余生活的爱好,一有空就喜欢在宫里到处拍照。后来竟然又上了瘾。有时,她不仅给光绪皇帝照相,还爱给太监和宫女们照,自己还女扮男装拍了好多照片,有几次,她还穿着光绪皇帝的龙服拍照,在光绪前面献恩爱。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很快被慈禧知道了,她认为珍妃在破坏宫殿规矩,不仅在丢她的脸面,又在给皇家丢了脸面。为了打压珍妃,她把照相机说成为是“巫术道具”。为了在宫中设禁,慈禧命人到珍妃宫中搜出了照相机和她穿着男装等服饰拍的各种照片,还给珍妃套上了想“变天”的帽子,慈禧不仅用手当众打了珍妃,还当着众大臣和光绪皇帝的面,在大庭广众之下,令人扒去珍妃的衣服,用板子和木棒对珍妃进行肉体施刑。

  之后,珍妃被慈禧幽禁于北三所的寿药房中,软弱的光绪皇帝一点也没有办法。随着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排外”进攻北京。慈禧急忙挟持光绪皇帝一起逃往西安。临行前,慈禧一不做二不休,又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时年25岁的珍妃推入慈宁宫后顺贞门内的井中淹死。直到在珍妃身亡的第二年,光绪皇帝回到北京后,才将珍妃的尸体从井中打捞上来,含泪追封她为珍贵妃……这个照相的故事令人发人深省。

  再后来,京城里玩拍照的人多了起来,慈禧也看到了一些皇室家人的照片,而且无一人身体受到伤害,那些照片要比图画更加逼真,她的心中有了想尝试一下的想法,但一直开不出这个口。原因很简单,由于珍妃之死和照相有关联。所以慈禧对照相只能依然拒之于门外。

  而让慈禧真正喜欢上拍照的,是在三品官员裕庚和妻子身边长大的儿女。他们是次子裕勋龄、女儿裕德龄、裕容龄。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便是裕德龄。

  裕德龄的父亲裕庚是清朝的一位外交官,是清朝后期先后出任驻日本公使和法国大使的三品官;其母亲是一位中法混血女,名叫路易莎·皮尔森。裕德龄从小和哥哥妹妹随父母一起旅居国外,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国外生活的八年中,他们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和读书,见识和熟识了东西方生活。特别在法国时,他们勤奋学习,吸纳了西方文化中的养分。兄妹们一起学习法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特别是裕德龄,还自学了八门外语,拥有了渊博的学识;妹妹裕容龄也不甘落后,在法国读书时喜欢上了西洋舞蹈。在这段时间中,她还向在巴黎开设舞蹈学校的美国现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跳芭蕾舞,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舞蹈的中国姑娘,是名副其实的年轻的东方舞蹈家。那时候,她们家庭还买了一台照相机,一起扛着相机学习拍照,被迷醉于塞纳河畔畔的潺潺波光中;还有巴黎圣母院的浪漫、卢浮宫的金碧辉煌等等,其中哥哥裕勋龄双眼虽近视,但他对拍照很有研究,能够拍摄出非常美丽的风景、人物和生活照片,令姐妹俩很是佩服。

  五、

  1902年末,父亲裕庚结束了在法国的任期,他带着家庭人员一起回国,同时也带着子女们喜欢的那架照相机和有关器材回到了北京。当时的慈禧太后,因为要接见各国的公使,正愁身边的翻译官水平低而交流不便。

  在庆亲王的介绍下,慈禧太后高兴地将裕德龄姐妹召进宫中,封为紫禁城女官。裕德龄是女翻译官,妹妹裕容龄为舞蹈导艺术女官。

  慈禧是个反对拍照的老顽固,宫里人大多反对她封锁照相,但敢怒而不敢言。在宫里,裕德龄除了当翻译女官,她经常给慈禧讲一些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给她讲在国外拍照的喜悦,把顽固的慈禧太后说得心肺痒痒的,常常拉着裕德龄的手就如何拍照问这问那。妹妹裕云龄,由于从小在国外学到了不少国外舞蹈技术,宫中的歌女们都向她学习。裕云龄还把学得的东洋古典舞与西洋现代舞的基础上,通过把中国传统形式的舞蹈如荷花仙子舞、扇子舞、菩萨舞、如意舞等进行精心编排和再创作,成为当时宫中的新式舞蹈,由于她示范起来轻盈又曼妙,她的舞姿震撼了整个紫禁城,也深得慈禧的喜欢。

  一天,姐妹俩又谈到了拍照。为了让慈禧能接受西方流行的拍照艺术,妹妹裕云龄向姐姐裕德龄提了个建议:希望能把老佛爷的心打动过来,让她爱上拍照和支持拍照。妹妹裕云龄提议最好把在颐和园工作的哥哥裕勋龄召进宫。原因是哥哥留学法国时,迷上了摄影,而且拍照技术高。如果他能进宫,老佛爷慈禧一定会喜欢他,只要老佛爷慈禧一高兴了,拍照不仅会在紫禁城普开,而且还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让爱好拍照的人们再也不要再为拍照的事偷偷摸摸的,像做贼一样的难堪。

  裕德龄觉得妹妹说的话有道理。因为只有劝说慈禧放开这方面的禁忌,才能让拍照走近大众生活。接着,姐妹俩又想出了个主意,请哥哥裕勋龄给她们姐妹拍了一些照片,挑选最亮眼的,通过裕德龄与慈禧当翻译的空隙时间,将照片送呈慈禧翻阅,试试她到底有何反应。

  谁知这个方法十分灵验。慈禧看了她们姐妹的照片,还看到宫中气势恢弘的一些风景照片,便高兴地问:“这些照片是谁拍摄的?”裕德龄就把哥哥裕勋龄在国外学拍照和喜欢拍照的事对慈禧讲了。慈禧一听,立即把裕勋龄请进宫里,成为了一名专门为慈禧和皇帝们拍照的官员。

  裕勋龄进宫后,就开始为慈禧开始拍照。但慈禧非常信奉封建迷信,每次拍照前都要求裕勋龄要拍她的全身,不要拍半身或侧面的照片,按慈禧的话说:缺胳膊少腿的就变成了人妖了。所以,每次拍照的时候,慈禧总是保持端正的站立姿势,认为这样才会显示一个人的吉祥和优雅,才会有福气。除了站,慈禧还喜欢坐着拍全身照,每次都要把自己打扮成老佛爷,她喜欢自己坐在中间,把自己装扮成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再后来,慈禧沉迷拍照片的心就一发不可收拾,她逢景就拍。这就苦了裕勋龄了。由于他近视戴着眼镜常跪在地上拍照,累得哭笑不得。当慈禧知道他是近视眼很不方便时,才允许他站着拍照。

  为了能够拍出好看的照片,慈禧经常在皇宫中选择最美的景色,摆出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姿势。为了拍照,她常常准备多套服装,拍同一景头时不停地更换多套衣服,衣服上布满了慈禧喜欢的珍珠宝物和挂件,她拍照的兴致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珍妃,成天迷醉其中。

  那时,外国人在拍集体照的时候,都会顺便说一声“cheese”。慈禧听到这喊声觉得很新鲜,但她不知道“cheese”是什么意思。这时裕德龄就译成中文告诉她,文字指的是奶酪、干酪、芝士的意思。但在照相时说的“cheese”,就等于中文所讲的“茄子”。还告诉慈禧,在拍照时喊一声“茄子”,能够放松心情,拍出好的表情,脸上也会绽放花朵般的笑容。慈禧听了,口中不停地喊着“茄子”两字。之后,每当有几个人在一起照相的时候,慈禧总会从口中喊“茄子”,其实这时候的慈禧,迷上拍照己经成性,远远超越了当年的珍妃,但她自己根本感觉不到。

  慈禧每次出行总是喜欢前呼后拥。她感觉这样的排场就像皇帝一样,她最喜欢周围有一群低头哈腰的官员和太监围着她。为了把这样的场面留存下来,就苦了裕勋龄。慈禧拍的照片一般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慈禧喜欢在颐和园的乐寿堂前拍照片。堂前的席棚中设御座和布景屏风,陈设豪华,拍摄时慈禧或坐或站,服装、头饰各不相同,也有在头上插花的老俏照片;二是慈禧喜欢化妆成观音菩萨拍照。这是慈禧为了神化自己而特殊设计的,她端坐在荷花殿上,穿一身佛装,身旁除了有扮成韦陀模样的太监李莲英陪同,还找来爱新觉罗家族中的格格们一起拍照,这些格格中以庆亲王的女儿四格格最为多拍,原因是她长得比较漂亮,有时,四格格也会装扮成龙女模样站在慈禧身边,所以最受慈禧的喜爱;三是慈禧与后妃、格格、官女以及外国公使夫人等的合影。这是慈禧在接见外国公使人员后的惯例;四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乘船拍照。一到夏季,慈禧经常会盛气凌人地端坐在湖上的平底船上,令太监们划着船,犁开点点浪花在湖中的荷花丛中穿行避暑;五是慈禧喜欢端坐在大权独揽的宝座上拍照。她穿着华丽的名贵服饰,目视前方,显示她一心雄霸天下的气势。小作统计,慈禧从喜欢拍照开始,一共拍摄了786张照片,在二年左右的时间里,超过了每天拍一张。可见慈禧晚年生活奢侈得不可思议了,由于那时胶片全靠进口,拍照就增加了宫殿的日常开支,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由于慈禧后来在拍照过程中的种种挑剔,让裕勋龄很是烦恼和头疼,他每次为慈禧拍照,都要考虑如何顺着慈禧的心思,所以每次拍照他都是要在前后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的时间久了,裕勋龄的心中有了寻找机会萌生退意的想法。

  就这样,二年很快过去。精通外语,人又外向活泼的裕德龄在紫禁城待的时间多了,也觉得自己进皇宫工作是一种错误,于是她想着有朝一日逃离这个宫殿,去过她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机会终于不期而遇。

  这天,在上海做官的父亲突患重病。裕德龄知道后决定乘父亲病重之机离开宫门,她和妹妹裕容龄一起,向慈禧请求并辞去女官职务,去上海探望病中的父亲,因其父裕庚在清朝为三品官,慈禧当然获准,但裕德龄要辞官她不同意。怎么办?裕德龄顾不上说其他了。就这样她和妹妹很快到了上海,1905年12月18日,裕庚去世。料理好父亲丧事以后的一个偶然机会,裕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一见钟情,并很快于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结婚。为害怕慈禧派人找上门来,婚后二人移居美国,裕德龄便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了一名中文教师。

  六、

  慈禧晚年的身体虚弱,她患上了两种疾病,一是痢疾,一是中过风,这两种病症折磨着慈禧,所以心情一直不好。虽然宫中御医很多,但难以治愈。所以晚年的慈禧,几乎一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住在颐和园乐寿堂养身,只有在必要时才回紫禁城处理一些事务。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虽然颐和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但由于慈禧喜欢这块地方,便想方设法不惜挪用海军军费,斥巨资进行了修复供自己享用……在颐和园,慈禧特别喜欢拍照的地方是在游船上。

  据记载,1908年慈禧73大寿时,宫内一些大臣为拍她马屁,从京城招来了几十名名厨师为慈禧做菜。慈禧当然高兴,她在席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病之人,一连吃了很多奶酪和苹果,还喝了最好的白酒。吃完午饭,慈禧就念着又要到昆明湖上去拍照。于是,大臣们便前呼后拥地搀扶着慈禧上了船。慈禧穿戴豪华,胸襟上珍珠闪烁,但她笑不出来,眉头依然紧锁,专制独裁的面相暴露无遗。她在船上又一次自比观音,令裕勋龄拍下了一张又一张充满了唯我独尊的照片。

  当时,已是11月份天气,昆明湖上的秋风特别大,湖面浪花飞驰。慈禧穿的服装根本不御寒,加上慈禧在岸上大吃大喝,在船上受到冷风频吹,慈禧突然在船上旧病复发,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游船赶忙靠岸,众人急忙扶慈禧上岸医治。但是时间已经晚了,十多天后的1908年11月15日下午,慈禧一命呜呼,结束了她统治了清朝近半个世纪的祸国殃民的一生。

  消息传到裕德龄耳畔,经亲友提议,裕德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于1911年开始,先后写出了介绍清朝宫廷内生活的《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作品,总字数达八十万字。在当时的国内外引起轰动。而裕勋龄为慈禧拍摄的相片也被裕德龄在书中大量引用,使得裕勋龄的名声也大躁,他被公认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这些照片后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许多照片至今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就这样,裕德龄当之无愧地成了晚清时期一名著名女作家。

  至于慈禧死后至清朝灭亡,摄影师裕勋龄去了哪里,有关资料上没有作过这方面的记载。有人说裕勋龄当时隐姓埋名出了京城,去了国外妹妹裕德龄的地方;也有的说他到了他想要去的地方。

  光阴似箭,时代进入抗战期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活动。裕德龄闻讯从美国来到香港,追随宋庆龄左右,在运动中,她为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年11月22日,裕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时年58岁。

  而妹妹容龄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与她携手相伴的丈夫撒手人寰,只留下她一个人孤寡独居……建国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任命裕容龄为政务院文史馆馆员。在特殊年代中,因她年轻时在法国跳过芭蕾舞而受到莫名批斗。她一气之下将自己的腿砸断。1974年,在她91岁时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故事片段,组合起来和拍照传入中国的历史连在了一起。我们也看到照相机传入中国的一段不寻常的仕途,看到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一段落后的历史,发人深思。

  七、

  当我在博物馆的挂在墙上的相框前走过,看着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就像走过了古典相机技术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从银板、湿板、干板到胶片,从黑白到着色,从专一相机到品种齐全,从手机随手拍摄到自拍定位,从老人到小孩基本上都会拍照,而且拍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美照;各种各样的风光美照。

  在照相机没有诞生之前,我们要想把某个活动画面记录下来,唯有通过绘画的形式,但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掌握这门手艺。但照相不一样,它可以很轻松、便捷地记录下,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珍惜的时刻。照相机的历史的变迁就像是一本故事书,情节曲曲折折,令人百听和百看不厌。

  记得我和刘军在上海老城隍庙旁一家百年老字号——品芳照相馆和现今上海南京东路的王开照相馆参观时,知道他们创业时的艰辛。当时为了吸引市民前往拍照,品芳照相馆除了提供西式洋房的拍摄背景外,还主打京剧戏服摄像,吸引喜欢戏剧的朋友们前来照相捧场,然后再把靓照放到店门做广告;而王开照相馆则和报纸联手,历经商海变幻和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以其过硬的技术、优质和良好的口碑各自打出品牌,在上海滩名声大振。回顾历史,照相机从晚清传入中国起,其形象经历了由“巫术道具”到引领时尚潮流的转变,这种变化背后体现了国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还记得那天,就摄影和拍照,摄影家刘军还亮出了他对摄影和拍照的不同观点。他说:生活中许多人容易混淆“摄影”和“拍照”之间的关系,认为摄影就是拍照,拍照等于摄影。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他说:摄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创作艺术,摄影师用照相机作为工具,通过精选角度,调节焦距等手法,拍出美丽的风景,通过艺术感染大众。所以凡摄影者,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拍照是属于大众的事,拍照拍照强调的是真实性,通过相机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所拍的照片大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纪念价值。拍照对拍摄者来说,只要掌握基本的拍摄技能就可以了。摄影的结果被称为作品,而拍照的结果被称为照片。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除经过专业学习,还要熟练掌握镜头的种类以及成像的特点,掌握色彩基础学和摄影曝光等专业的知识,包括需要掌握有关的艺术加工工具,所以要成为一名当代真正的摄影师不是一蹴而就的。

  刘军作为上海的一名高级摄影师,他之所以能拍摄出《刘军风光摄影集》《人间奇景》等,就是他下了苦功夫的结果。所以照相实际上就是从小角度能看到艺术大世界,相信一旦把握了拍摄艺术,就会拍出一流的受人欢迎的照片!

  今天,就拍照而言,已经进入“全民摄影”时代,就连孩子也会在“咔嚓”声中拍出各种照片来。自从有了手机,无论是散步还是外出旅游,凡看到美丽的风景或者有趣的动植物,就会随手“咔擦”拍几下,回到家里传送到微信或者电脑上,就会上演一张张照片,通过裁剪保存,发到朋友圈和群里,可以与亲朋好友和网友们一起分享。

  总之,爱上拍照好处很多,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一是可以远离尘世间的纷争与烦扰,促使兴趣爱好融入祖国的山水美景之中,在摄影过程中,既可以激情燃烧,又可以得到宁静;二是摄影也是一种艰苦的磨砺,在万水千山中经受锻炼,在抓拍或在长镜的聚焦中获取和演绎精彩的人生;三是拍摄也是一种期待中的绽放,是展示人生惬意的一种休闲,一张好的照片,可以慢慢地品,可以配诗,写文。因为能拍出一张有艺术分量的照片,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特别还可以带着照片走进各种摄影大赛的艺术厅堂。

  八、

  走出摄影博物馆时,我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正排着队缓缓走进馆内,他们和我一样是来参观、了解、感悟照相机的发展历史和有关的传记故事,同时也会联系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获取各自想要的关于照相机和拍照的那一段属于自己想要知道的历史,包括悠远的、发人深省的回忆和联想!

  我庆幸业余时间爱上了摄影,也庆幸可以在业余时间自由自在地背着相机,走进想要去的那些风景优美的山水间,在感受大千世界万般诗情的画意中,寻觅心中独有的那些历经风霜雨雪不败的大自然的风光…

  (注:感谢摄影家刘军生前提供资料。)

   赏礼¥ 赏钱 赞0 公益犒赏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联想 照相机 第一代 世界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