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第一次到西藏的时候,当地导游称西藏是有前藏和后藏之分的,这次自驾游历方知,真正的藏区是按方言划分的,有三个区域,分别为卫藏、康巴和安多。“卫藏”为西藏自治区的区域,“卫藏”之“卫”即前藏,相当于现今的拉萨市、那曲市、山南市和林芝市的西部;“卫藏”之“藏”即为后藏,为日喀则所辖的广大地区,后来也把阿里地区归入。“康巴”包括西藏的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树州、云南的迪庆州等地区,传说中高大英武、善于在高原上奔跑的“康巴汉子”便出自这些地区。“安多”指的是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其他藏族地区和甘肃的甘南州、四川的阿坝州的一部分区域等。
由此看来,当穿越了二郎山隧道,进入甘孜州泸定县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实际意义上的藏区了。在一路《康定情歌》的乐音里,翻过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绕过天路十八弯,再翻越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口,不知不觉间,我们早已行驶在祖国版图的第一级台阶——青藏高原上了。也就是说,从那天开始,我们已经进入藏区,驶入青藏高原,虽然这里依然隶属于四川省的甘孜州。
清晨,从海拔3940米的理塘县出来,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伴随着我们,云层很低,也很近,遮住了远山,弥漫了山谷,浸润了路边的山坡、草地。318国道夹在两条山脉的中间,柏油路面湿漉漉的,被雨水冲刷得纤尘不染,沥青更黑,标线更白,循着一条时宽时窄的河道,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绕过山脚,拐过山弯,划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弧线,伸向云雾莫测的深处。
转过一个山坳,夹岸的高山仿佛是两扇缓缓开启的大门,慢慢向两边退去,云雾便追随着山峦渐行渐远,但依然如幕布般密不透风,裹紧山巅,让人依旧莫测高深,不过,看得出来,这时云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了,不得不放弃对山脚的包裹,并很快化作一条条缥缈的白练,在山腰上环绕了一阵子,而后随风飘散。云开雾散,雨也停了,于是,我们的眼前绿草如茵,一望无际,哦,毛垭大草原到了!
毛垭大草原属于川西高寒草原,2017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国道318从美丽的草原上横穿而过,而且绵延十多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没有陡然而起的高坡,也没有盘桓曲折的弯道,更没有水毁或塌陷地段,路面平整,伸展舒缓,是川西高原上少有的平缓路段,车行其间,如飘荡在风平浪静的绿色海洋之上,让人气定神闲,心旷神怡。
这么好的路况,可车子却跑不起来,原因也非常简单,草原上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哪一个旅行者会允许这样的美景从身边一闪而过呢?
内蒙古高原上的草长得太高了,“风吹草低见牛羊”,人走进去被高高低低的草茎牵牵绊绊,总让人感觉不那么痛快;新疆天山牧场的草生得太杂了,草原与树木交错相生,还没有极目远眺,就已经看到了尽头,总让人看得不能么过瘾;毛垭大草原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那绿油油的草,紧贴着地皮,只寸巴高,密密实实,挤挤挨挨,毛茸茸,软绵绵,似绿毯,如绿毡,但那绿并不死板,而是极具生命的灵秀与活泼的,而且是铺天盖地的,无边无际的。
毛垭大草原没有羊,几乎全是牦牛,黑的、白的、黑白花的都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漫山遍野全是;也有独来独往的,自己找一偏僻处,吃饱喝足了趴在草地上,慢悠悠地回味着往事;也有横穿318国道的,摇头晃脑,呼朋引伴,肚子和尾巴上的长毛,几乎已经要扫到路面了。这里是它们的世界,是它们的家,它们才是毛垭草原乃至青藏高原上真正的主人。
还有土拨鼠。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毛垭草原的时候,酣睡了一夜的土拨鼠们也悄悄从洞穴里探出头来,一只,两只,大的,小的,它们抖一抖头顶上的沙土,耸一耸润湿的鼻子尖儿,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眯缝着小眼睛,煞有介事地左顾右盼一番,然后一转身,俯卧在洞口的顶端,向更远的地方张望。小草上挂满晶莹的雨露,黑的、花的牦牛们只顾埋头吃草,将小草和露珠一并圈进肚子里。土拨鼠们似乎并不关心这些小草,它们眯缝着小眼睛,观察着发现了它们而惊呼的游人。
这种体形与毛色类似野兔子的小动物,是我们“川进青出”之行遇到的又一种野生动物。它们似乎并不怕人,反而迎着奔过来的游人探出身子,像是向人们索要今天的早餐。为首的这家伙个头委实不小,扒伏在那里的时候,弓腰驼背,圆滚滚、肥嘟嘟的,一旦跑起来,拉长了身子,那体长足有六七十公分,远比野兔子大得多了;它还会双脚站立,挺直身子,两个前肢抱在胸前,小爪子像人手一般,灵巧地抓起食物,送到嘴里;上嘴唇开裂,标准的兔唇;两对大门牙凸出,标准的兔牙;耳朵却相当短小,藏在长长的皮毛里,几乎看不出;一条长尾巴拖在身后,一尺来长,尾毛湿漉漉脏兮兮的。
这是一只成年的雌鼠,两胁间两个清晰的奶头,暴露了它的性别。其身后两个个头小点的,应该是它的孩子,它们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从洞穴里爬出来,争先恐后抢夺游人投来的食物。
土拨鼠俗名旱獭,是啮齿类动物,跟松鼠、海狸、花栗鼠等是近亲。它们虽然长得肥硕,但却是标准的素食主义者,食物以牧草、蔬菜、庄稼禾苗为主,而且食量很大,一年能消耗一两百斤牧草。它们与人畜争食,故而历来为农牧民所捕食。盛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记载:“土拨鼠,生西番山泽间,穴土为窠。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而且“煮食肥美宜人”。估计土拨鼠的肉也是极好的,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也说:“虽肥而煮之无油。”这大概跟其食素有关。我也坚信,它们的皮毛也应该是上好的皮草原料。
然而,在毛垭大草原,土拨鼠们得到很好的保护,它们与人畜杂居,相安无事,因而,也使得这里的草原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它们“穴土为窠”的积习难改,非常善于打洞,而且,一只土拨鼠都不只有一个洞穴,每个洞穴不但有多个专门洞室,还会有多个出入口,它们对草原的破坏能力,可以想见了。
由此想来,随着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许多野生动物以惊人的速度大量繁殖,目前已经成为公害的例子越来越多,因而,适当的捕杀也就迫在眉睫。其实,适当捕杀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手段。据说,有些山区的野猪泛滥成灾,当地部门已经放宽了捕杀野猪的政策,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适当控制土拨鼠的数量,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大草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七月中旬是毛垭大草原的黄金季节,发源于海子山的无量河从草原中部穿过,分化出十数条小的支流,每条支流都蜿蜒曲折,回环往复,缠绵悱恻,柔情万钟,发育成广袤的沼泽湿地,湿地孕育了神奇的生命,养育了这里世世代代都勤劳古朴的人民。
沿着318国道一路上行,无量河岸边一座巍巍白塔,金碧辉煌,与右边的“毛垭之心天空牧场”牌坊相映成趣。据说,那白塔是当年文成公主经过这里的时候建造的,距今已经1300多年了。毛垭草原本来就是古代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也是藏族联系内地的主要通道。
临近海子山脚下,草原上奶白色的小花铺天盖地,一望无际,忽如一夜北风迫,碎琼乱玉落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