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在夜阑人静的夜里,我忆起了我的老师。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师范,从师范再到本科的涵授学习,教我的老师很多,是他们教我如何一撇一捺写好“人”字,教我知识、教我写作、教我做人的道理。在如水的时光里,很多老师的形象都刻到了记忆深处。其中有一位,当我忆起她时,都还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姐姐般的亲切,她就是彭宏梅老师。
初识彭老师,是在10年前。当时,由于身体的原因,我经常奔波于县城与省城医院之间。一个深秋的傍晚,好友欢欢给我来电,说她和彭老师要去重庆学习,在贵阳吃晚饭后才去坐车,邀我和她们一起吃饭。由于独自在外很孤独,我怀着一颗拘促的心来与欢欢她们见面。欢欢高兴地向我介绍,这就是县教研室的彭老师。由于自己性格内向,加上长期在乡下工作,很少与陌生人交流,不免有些胆怯。我羞涩地抬起头,与彭老师打招呼。看着彭老师亲切的目光,我渐渐放开了。在吃饭过程中,彭老师主动为我夹菜,并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的生活。饭后,欢欢主动去结账——80元。AA制是我与欢欢聚餐的规则。我正准备掏钱,彭老师不让我出,并坚持和欢欢平摊。在车水马龙的街边,我依依不舍与她们告别,并目送她们进车站。远远地,我看到彭老师那垂至腰际的长发,宛如幽静的月夜里从山涧中倾泻下来的一壁瀑布,一件尼大衣,紧束着腰带,显得那么轻盈,那么矫健,简直就像天边飘来的一朵云。
此后,在期末全县老师集中评卷工作中,总会见到彭老师忙碌的身影,她分配我和杨老师保管试卷。每次将试卷移交给我们时,彭老师总会一个年级一个年级认真地清点,并登记在她工作本上。有时各评卷小组遇到疑题,彭老师就组织小组成员查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研究讨论,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几年后,全县改为网络评卷,此项工作也换了人。再遇到彭老师,是在2019年五月份的教师技能大赛上。彭老师任评委,当我完成课堂教学走向她时,她亲切地微笑着,并温柔地说:“燕子,不错呀,当年见到我都害羞低头的女孩不见了,能大方地完成一节公开课,就该点赞,只是你离开课堂太久,需要培训和历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我关怀备至的彭老师,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一起参加两次扎实的培训。
2020年春,彭老师到我所在的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她特意叫上我,让我负责收集老师的教案和作业以备她进行检查。彭老师仔细地检查每位老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并认真逐条记录。休息之余,她问我出去参加培训后的感受,我兴奋地汇报所取得的收获。并附加一句:“现在就想好好努力,挑战一下自己的高度。”彭老师微笑道:“高度倒不讲,至少要弄清楚我们的专业,才不误人子弟呀!”我突然觉得很害羞,这是不同于十年前的害羞,“高度”一词,使我意识到自己的轻狂。彭老师润物无声地让我及时发现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由于工作的需要,2020年秋我从乡下调到了县城工作。遇到彭老师的机会多了一些,当时正逢学校青蓝工程结对,我和佳佳、润美有幸成为彭老师这一期结对的徒弟。一年中,她听了我们很多堂课,每次听课的侧重点都不同,刚开始是目标的定位,完成一次目标后,又转移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记得上期在上四下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没有处理好内洞和孔隙那一环节,重点的不突出,彭老师让我第二天再找另一个班上,在她的指导下,我大胆舍掉一些学生能自己读懂的内容,腾出时间让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和单元目标需完成的游览顺序,学生学起来就比第一次轻松多了。课后,我忐忑地问彭老师:“老师,这节课这样上可以吗?”她微笑地说:“这样处理就好多了。”
当天下午,彭老师又带我和佳佳一起去二小听润美的课。润美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堂上,她激情满满,学生也学得很积极,我和佳佳都觉得好。在评课环节,彭老师让我们先说,我和佳佳不约而同地说好。“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彭老师又问,“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说到。“师生互动很好,重点也突出了。”佳佳补充。轮到彭老师评了,她一改往日的笑脸,严肃的说:“润美这节课完成了目标,重点也突出了,但并不是热闹的课就是好课,课堂上,我们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表现,更该把目光投到一些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的学生。他们在一节课中产生的变化,才是成长点呀。”见我们沉默,彭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只与活跃的那一部分互动,在教材的处理方面,要立于教材之上,而不是被教材驾驭,教材只是我们学习方法的范文,不能在里面打转转。一位语文老师,能培养学生读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写出好文章就很不错了。”
评完课走出办公室,学校早已放学。我们留彭老师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但她还回单位有事。我们和彭老师在学校的校门前告别,我再一次目送彭老师,她小心翼翼地下校门前的台阶,在一阵微风中,我瞧见彭老师那头乌黑的长发里,多了几缕稀疏的白发,突然记起,明年的教师节就是她退休的日子。看着彭老师远去的身影,我的眼睛莫名地湿润了。
作为语文教研员的彭老师,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也指导过许多老师;在青蓝工程结队中,我也只是她众多徒弟中的一员。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彭老师却是我心中那盏最亮的明灯。
彭老师,我的恩师,感恩遇见!
作者简介:
陈海燕,女,布依族,1981年11月生于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麻江县第一小学在职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系麻江县作协副主席,黔东南州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麻江教育网站》《杉乡文学》《黔东南日报》《贵州作家网》《黄河文艺》《贵州日报》等。2017年11月,散文《父亲》获麻江县脱贫攻坚征文大赛一等奖;2020年12月,散文《饱经沧桑的传家之宝》获麻江县“我节约.我光荣”征文大赛一等奖;2020年6月,散文《接亲》获第八届“飞龙雨杯”校园文学征文二等奖;2021年6月,散文《会唱歌的河流》获第九届飞龙雨二等奖。
(编辑: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