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宁夏作家协会主办,掌阅科技协办的我本疯狂《铁骨铮铮》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以及网络文学评论家、平台编辑和网络作家20余人参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
《铁骨铮铮》是一部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学作品。主人公刘建为帮助身患癌症的师父王忠国完成人生最后的愿望,牺牲小我,积极参与宁西高铁银吴标段建设。在面对各种频发的施工问题、理念冲突及来自利益集团的迫害时,刘建坚守工匠之心,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将该标段建设成为中国高铁标杆。作品以宁西高铁建设为载体,描述了中国铁路的改革、发展和宁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部作品是我本疯狂的转型之作,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网络文学的题材转型。
走向现实题材
现实主义对文学创作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创作态度。近年来,许多网络作家的创作在向现实题材转型,我本疯狂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何弘谈到,工业题材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类型。很多作家惯于采用穿越、重生、金手指等传统手法,借助超现实的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铁骨铮铮》完全走写实的路子,且没有把网文写作惯常的爱恨情仇作为主线,而是突出刘建对科学精神的坚持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此来和林云峰搞形象工程形成冲突,触及问题展开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主任、编审祝晓风分析,一种文学样式的成熟标志不是唯一的,但能比较全面真实、艺术化地反映社会现实,与社会现实发生直接联系,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铁骨铮铮》做到了这一点,从网络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可以作为网络文学内在品质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代表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昕表示认同,并提出就“网络文学经典化”这一议题而言,《铁骨铮铮》还是呈现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同时,他认为这部作品对现实经验的关注与呈现,提示了读者乃至学界,应当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理解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与思想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闫海田认为,《铁骨铮铮》所表现出的传统现实主义经典品质,非常靠近1950年代后被归入“重大题材”的“工业题材”,作品对网络小说“新现实题材”的边界拓展,以及“现实主义”的“新网络形式”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对现实题材网络小说而言,真正的精品化发展,既需要拓展“现实题材”的“边界”,也要寻找“现实主义”的“网络形式”。
我本疯狂坦言,以网络文学的方式创作现实主义内核的作品,对他而言是一次挑战。他清楚地知道,书写既要保证高铁建设的专业性,还要确保故事的趣味性,写出真实与真情,融入时代的元素,否则故事会显得假大空。在反复思考后,他最终决定写印在脑海里的那些人和事,在自己的铁路工作经历中选取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原则,让他们在故事中进行激烈碰撞。
刻写在铁轨上的中国精神
《铁骨铮铮》被读者评价为“刻写在铁轨上的中国精神”。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谈到,《铁骨铮铮》为读者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形象。以王忠国、刘建、吴振涛三代师徒为代表的建设者,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是和平建设年代的“凡人英雄”。他们像一面旗帜飘扬在读者心中,给人以信仰、热血和感召;他们的思想境界及其所标明的精神向度,赋予了这部小说更高的审美价值。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周兴杰分析,小说不仅展示了铁路建设者的工匠精神,同时展示了这种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小说聚焦在王忠国、刘建和吴振涛师徒三代身上。王忠国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命实践点亮了工匠精神的火炬,刘建是用中流砥柱般的表现成为了火炬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身上品质闪现的光辉,又启示着吴振涛这样的接班人自觉接过火炬,将它传递下去。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冯鹤雪谈到,《铁骨铮铮》塑造的“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新鲜的历史内容,深切贴合着小人物的生存体验,为个体生命经验和主流话语的融合提供了崭新路径。这种“工匠精神”追求的不是技术理性或宏大话语的召唤,它追求的是纯粹的信念和坚持。
以“铁路人”的情感光芒打动人心
《铁骨铮铮》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引起了更多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对“铁路人”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也与作者对铁路事业的关注与热爱息息相关。
“《铁骨铮铮》在当代中国故事的主流叙事中坚守人民立场,探寻铁路建设者的生活经验与精神血脉,实现了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文学匠心。”雷忠对作品中的人民立场进行了分析。我本疯狂曾在铁路系统服务过八年,他将创作视角放置在长驻于心底最深久的故乡记忆,在时代洪流中观照个体的人生与命运,深入挖掘西北高铁建设的文学资源,让《铁骨铮铮》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在马艳霞看来,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铁路事业的真挚感情。作品从基层工人视角出发,刻画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铁建设者的个体真实与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光芒。作为曾经的铁路工作者,他饱含深情地书写了平凡又伟大的高铁人为我国铁路事业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温州大学教授乌兰其木格注意到,《铁骨铮铮》在礼赞高铁建设者们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之外,也以生活化和平民化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示出新时代铁路建设者们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结构,进而从工业生活的视角揭示出他们的群体特征与个性差异。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剔除爱情等私人情感不同的是,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男主人公刘建的爱情生活。对人性的理解温厚而不偏狭,超越了非黑即白的单向度认知。
青年评论家程天翔谈到,作者没有把故事局限在施工一线等“专业叙述”上,而是从人物的家庭、爱情、日常切入,利用大量世俗化和人情化的“小”叙事,生动展现刘建、吴振涛等人物在成长道路上面对的人生抉择、矛盾纠葛与情感遭际,书写了新时代铁路工作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在总结中,朱钢表示,我本疯狂《铁骨铮铮》深情关注高铁建设,将高科技的传奇与基层人物的具实生活有机融合于一体,展开了带有时代体温和精神温度的讲述。小说怀着对人的极大尊重,对中国工匠精神进行了生活化的体察和文学性的书写,王忠国、刘建、吴振涛之间的代际传承,充满浓浓的师徒情谊,这既是情感性的,更是根植于生命中的信念;既饱满了人物形象,又传达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递进之力。小说在时代大事与日常生活、个人与集体、故事与人物等诸多方面进了艺术性的调和叙述,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得到高度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