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张广友:贺卡的温度

作者:钟宇晴   发表于:
浏览:181次    字数:177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亲爱的战友:值马去羊来的日子,战友祝你及全家生活幸福,羊年愉快!愿战友情谊之树常青!”这是来自山东的战友发来的贺卡。“亲爱的老同学:值羊年即将到来之际,老同学祝你学劲不减、思维不慢、学问之果不少!”这是来自江苏徐州师大的同学发来的贺卡。刚刚送走马年,这贺卡就来了许多。战友的、同学的、家乡的、亲属的、文友的,等等的贺卡,带着友情、学情、乡情、亲情和学人之气从四面八方来了,叫我感到眼热、心悦,感到虽远隔着山和水,和贺卡的主人心是通着的。

  贺:古时就是庆贺、道喜的意思。《诗·大雅·下武》中写道:“四方来贺”。柳宗元在《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也写道:“仆始闻而咳,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古人表达“贺”之意,所用的是什么物件,我想定是随着文字使用的载体而不断变化着。甲骨上、竹木上写字时,肯定是以甲骨、竹木作文字的载体,贺喜之情只能在甲骨、竹木上表达。后来有了纸张,肯定是在纸张上表达。至于何时有“贺卡”这个词,我没查到出处,只是有比较硬的纸叫卡片。从做学问的角度考证,有“资料卡”一说,我至今还保存着上大学时从图书馆摘抄的资料卡。“贺年卡”、“贺岁卡”等大概是随着文化的进步而来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在军营时,战友之间、同学之间、亲朋之间的联系方式大多是靠书信,至今我还保存着许多这样的信件。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交流的方式逐步发生了变化,由书信为主变成了电话为主,直到今天又由电话为主变成了网上信息交流。这个阶段各种贺卡也热了起来,多了起来。过年过节,总是有五颜六色的贺卡如雪片样飞来飞去。特别是每年元旦、春节,贺卡比雪花来的还快还早,给干冷的冬季带来了式微的温暖。我是很珍视贺卡之情的,每一张我都会认真收起来,认真品读。每一张贺卡的字意表达的是心意,我也会给来卡者发去我的祝福。贺卡收起来,按年份整理好,按情份分好类,数一数有500多张,找一红绳扎捆起来,每到年末岁尾时拿出来看一看。看着每一张贺卡,想着每一个人:他现在怎么样?他过的好吗?他的父母、儿女好吗?思情的追问常叫我望卡生泪。战友中的贺卡,有首长的关爱和鼓励,有战友的问候和读旧,有军训场上的情味和阅览室里的书香,有初入军营的握手,还有别离军营的拥抱。同学中的贺卡,有教室里你我的影,也有图书馆里交流的心;有听课笔记的字迹还有论文交流的问究。至于乡情、亲情的贺卡,那更是蕴着爱、含着情,儿女的问候,更叫我想叫他们“常回家看看”。

  在我保存着的贺卡中,有集团军级首长的新年祝福:新年幸福、新年愉快、战友情深!有省、市级干部的新年祝福:祝新年工作顺利,和谐幸福!有来自农村农民朋友的祝福:祝家庭幸福,常来村里看看,别忘乡愁!有来自遥远山村里的战士的贺卡:想当年首长和我情深,看当下我和首长同心。我在徐师大读书时的同学毕业后都各奔东西,不过和中文系的教授从没间断地联系着,他给同学的贺卡总是不离学问:“学问是学出来的,问出来的,肯学的人才能学成,肯问的人才能成事,别管你干啥?别问你多大?学到老,问到老,越老越学身体好,越学越问学问高!”读老师这样的贺卡,总把我刺动的火辣辣的,老教授已近八十岁了,至今仍笔耕不辍,读书不怠,而我在老教授面前还属小字辈,却没有这种治学精神,深感羞愧。新年里一定不负老教授的“贺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多学多问,天天进步。还有一张抒情的贺卡写到:“相聚是缘、分开也是缘;军营是缘,解甲也是缘。只要有缘,你我心都甜。”面对着这张贺卡,想象着这位战友的面孔,想象着和这位战友同住同学同练的日子,想象着他入伍时还是个文盲,如今能写出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贺卡,我真为他高兴,于是即兴给他发去了一张:你我有缘,虽离几多山水,却常把你想念。你我有缘,虽没见面孔,却想你学问功成。

  贺卡,五彩缤纷,大小不等,却含着情;贺卡字,软笔硬笔,隶楷行草,都蕴着热。这是物化了飞越来的各种情,这是浓缩了的微型小品文,这是带着温度的一张纸。望着一张张贺卡,我的心飞远了,飞向了校园,飞进了军营,飞回了乡野,飞到了城市。我想我给战友、同学、朋友、亲属的贺卡也是这样的。可是时下的贺卡更新了:字少了,言简意赅了。字变了,有中文亦有英文了;字多不是用手写的了,而是打印出来的啦。时下的贺卡也变少了,多是用信息的方式代替啦。就像我想读纸质的书信一样,更喜欢那手写的贺卡,因为它有温度。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钟宇晴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