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过年的记忆

作者:孙国强   发表于:
浏览:185次    字数:1692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农历甲辰龙年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也迎来了自己的“耳顺”之年。自打我记事以来,过年的印象就是这几天能吃上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到邻居家拜年,在院子里放炮。听母亲念叨着过年谚语:“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仪式感自然最强,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穿新衣是作为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这就是过年的仪式感,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我在大概10岁左右时,看现代京剧《白毛女》,在大年三十,杨白劳出去躲债,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在旧社会,过年对穷人而言就是过关,有“年关”之说,富人们才是过年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当时社会的鲜明写照。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就幸福多了。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放鞭炮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奢望,家里不可能花几十块钱,买几千响鞭炮让我们去放,在我们哥俩的软磨硬泡下,父亲到供应站给我们兄弟一人买一挂100响的鞭炮,我们哪舍得一次就放完,而是把炮仗一个个拆下来,一个一个的放,这样放炮的快乐就可以延长一点。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平时吃早饭,能在开水泡馍的碗里放点白糖,就不错了,我居然认为白糖泡馍比饺子好吃,过年时,一家人吃饺子,我吃白糖泡馍,不过在碗里多加了一勺糖罢了,姊妹们都笑我傻。那时候,大家都住在平房里,大年初一一大早,父母就让我们挨家挨户去拜年,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消失多年了。我们到了一家,敲门进去,先说:伯伯(叔叔)、大妈过年好,然后坐下,长辈们请我们吃糖,吃瓜子,家里炸的麻花、麻叶,也让我们品尝。寒暄片刻,再到下一家,直至把附近的人家都拜完。记得有一家煮的元宵,让我们吃,这是我第一次吃到南方的元宵,又甜又糯,才知道元宵是这个味道。

  过年这一天,一家人肯定是穿新衣服的,年前的半个月,母亲就在商店里买好了布料,蓝色的、灰色的或者绿色的(当时的布料颜色十分单调),求人给裁好,然后,在家里用缝纫机给缝好,新鞋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好鞋底、剪好鞋帮,亲手做成的,现在想想,母亲真伟大,为一大家子在过年这一天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她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啊。我就记得,小时候,快过年的那几天,我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灯下忙活着。

  如今快过年了,大人孩子到百货商场,琳琅满目、各种款式的衣服、鞋子应有尽有,一会儿就买好了。就是不过年,想穿新衣服,随时就能去买。尤其现在进入了网购时代,全国各地时髦的服装,都能随时买到,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我们小时候,过年是没有压岁钱的,也没有在门口贴春联。当然古时候有这个习俗。后来“文革”破“四旧”,给去除了,好像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才开始逐渐恢复起来。除夕夜长辈们发压岁钱,晚辈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红包,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愿。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过年的意义和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过年是盼望着这几天有好吃的、好穿的。现在要满足这个愿望,太容易了,可以天天过年。如今,社会变化节奏很快,大部分人是想趁着这七天假期,好好休息一下,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回家和家人们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吃吃喝喝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还有的是家人一起去旅游度假,改变一下传统过年的方式。君不见,这几年,一到过年,国内各大景区,人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到了景区,不是看景,而是去看人了。

  过年(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如何守正创新,确实是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一道课题,既要发扬光大,也要改革创新,保存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譬如燃放烟花爆竹,怎样做到既安全喜庆,又环保卫生,就是需要好好探讨的问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世间这一幅美好的画卷,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钟宇晴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