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周依春:乡村名医

作者:吴楠   发表于:
浏览:3155次    字数:465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3篇,  月稿:0

  中医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它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其后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扁鹊、李时珍等中医名家。在民间,中医名人亦层出不穷。

  刚到乐山工作,一位朋友告诉我:夹江有一位老中医,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就连癌症都能治愈,宛若华佗在世,堪称“名医”。对于我这样一个“三高”比较严重的人,何不找他开点中药调理调理呢?!

  初见“名医”

  嘉州三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一大早,我们便从乐山市区出发,前往夹江求医问药。汽车行驶在雅宜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物从眼前匆匆掠过,初到他乡异域,一切倍感新奇,时而是连绵起伏的茶山,时而是一望无垠的田野,随处可见躬身劳作的身影,那是茶农们正在采摘春茶,粮农们正在忙于春播,好一派“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繁忙景象。汽车在木城下高速,穿过木城镇,驶入洪乐公路,再绕过两道山梁,越过一座漫水桥,然后沿狭窄的村道路缓慢前行两公里,便来到夹江县歇马乡五四村卫生站,也就是朋友所说的名医周其义的诊断室所在地。

  一下车,举目望去,一块几平方公里的平坝,被苍翠的山峦所包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此幽静的环境,恰似一个“世外桃源”。五四村卫生站是一座三间一字排开的平房,左边一间是诊断室,中间一间是药房,右边那间是库房上着锁。还不到上午九点,卫生站旁边的空坝上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不同地域牌照的车辆,卫生站前面的院坝里坐满了三三两两前来就医的人。他们有单独来的,也有结伴而来的;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甚至还有不少外市外省的,男女老少、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都有,他们正耐心地候着诊。何曾想到在如此偏远的小山村能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默默无闻地为老百姓祛除痛苦呢?何曾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踏破铁蹄慕名而来呢?又何曾想到昔日沉寂的小山村会有今天这样的喧嚣和热闹呢?

  由于我们是临时作出的决定,错过了网上预约挂号的时间,只有不按规矩、凭借朋友与名医周其义的关系走个后门。朋友带我穿过药房,从后门进入诊断室,诊断室的前门关着,一个中年男子坐在门后把守着,并按预约挂号的先后顺序叫着号,叫到谁谁就进去就诊。周医生花白的头发,瘦削的身材,一张皮包骨的脸庞,看样子只有1米6几的个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地给病人切脉。他背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横匾,上书“妙手回春”四个大字,泛黄的成色,看上去很有年代感,苍劲的笔力,一看便知道出自名家之手。看见我们进去了,他半开玩笑道:“M仕伦,你又不讲规矩,不排队就闯进来了。”M仕伦嘻皮笑脸、油腔滑调地说:“我朋友身体不好,临时在网上又挂不到号,只有插号找你给他把把脉,开点中药。”此时周医生却不再言语。

  送走前面的病人,周医生开始为我切脉,切完脉之后,便看我的舌苔。中医治疗讲求的是“望、闻、问、切”,他除了给我切脉和看舌苔之外,就没有其他“动作”了,而且一下就断定我的“三高”是湿热引起的,他没有过多的言语,只叫我少吃油炸食品。接着,便为我处方。他开处方因人因病而异,分别有一次性开5、6、8、10副中药的,处方笺上,除了患者的姓名及相关信息能够认识外,其余的药名一个都不认不得,写的就像“天书”,有如“神来之笔”,关键是他开的药如同“神药”,吃了就能立竿见影起作用。我在想,药房拣药的人怎么认得他开的是什么药,然而这种担心又未免有些多余,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有多高就不言而喻了,而且这种默契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达成的。

  来到隔壁药房,周医生的女儿和儿媳正在那里拣药。她们按照处方把给我开药分拣到5个袋子里,分别在每个袋子上标着1、2、3、4、5的序号,意思是按此顺序煎熬服用,之所以要按顺序服用,说明几个袋子里中药的配比都不一样。初略估计他的日均交易额在2.5万元以上,付款方式一律实行蜀信e•惠支付扫码支付,这样既节省人力,又大大方便了病人,像他这样的客户是多家银行必争的大客户,最终能落户于农商银行,我佩服乐山农商银行夹江支行的营销能力,更欣喜地看到了农商银行深耕“三农”结出的累累硕果。

  初见名医周其义,我感觉他不瘟不火,寡言少语,高深莫测。

  名医的“怪德性”

  名医周其义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表情木讷,不善言辞,仿佛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凡有本事的人都有一种“怪德性”,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大大咧咧,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名医周其义也不例外。

  “怪德性”之一: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期间不坐诊。在五四村卫生站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一张《公告》:周氏中医预约挂号已迁到《其义自现》公众号,每周星期五晚上预约下一周的号,星期六、星期天、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请相互转告!而且每年7---9月,他都会安排时间年休,或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或居家休息,年休期间一律不接诊。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还很时髦,预约挂号都使用了公众号。据说有一对重庆夫妇本周在公众号上预约挂了下周一的号,本周六就赶过去了,结果硬是等到下周一,方才为其诊治。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恪守信用,说一不二。他这样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是对患者的最大负责。

  “怪德性”之二:超过每天预约挂号的人数不再接诊。他每天的接诊人数都是固定的,以预约挂号的人数为准。以前他每天只接诊50位患者,后来由于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就增加到70位,超过70人,任何人他都不接诊,因为接诊的患者超过一定数量,就只能敷衍应付了事。他不仅是一位时间管理“达人”,而且不想超负荷运行敷衍应付任何人。

  “怪德性”之三:看病时不接打任何电话。到他那里就诊的人看不见他的电话在哪里,也从未看到他接打过任何电话,他崇高的职业操守和用心专一的程度由此可鉴。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白天多数时间拨打他的电话,他都没有接,因为他正在给病人看病。像他这样自律的人,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怪德性”之四:闲暇的时候闲不惯。他每天除了看完预约挂号的患者之外,就是下地干农活,耕田耙地,栽秧打谷,割猪打草,喂鸡养狗,无所不干,无所不能。一些朋友经常看到他在田间劳作,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挣那么多钱,咋不舍得请个人干呢?”他却说:“干点体力活,对身体有好处。”别看他是70多岁的人,身板还硬朗得很。

  “怪德性”之五:别人给他介绍患者他不高兴。有的人为了看病走捷径,托人给他打电话,他总是那句推脱的话:我每天看的病人那么多了,你指望把我累死吗?!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过度透支必然会适得其反,他之所以拒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从不敷衍了事,目的是为了保证治疗达到精益求精。

  “怪德性”之六:无病呻吟决不用药。前去看病的人千千万,其中也不乏有无病呻吟的,遇到这种人,他是不会用药的。有一位同事对我讲,十年前,他的一个朋友去找他看病,结果他把那个朋友的脉一摸说:“你哪里有病呢,用不着吃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取的,分文不取,这就是他的医德所在。

  “怪德性”之七:别人为他免费做宣传他不喜欢。如此高明的医术,却没有见到对他的宣传,我的心里逐渐萌生了写一写他的想法,不是为他拉业务,而是为了让他留存一份记忆。他不是以看病忙,就是用“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一句话来推辞。他就是这么一个淡泊名利、务实低调的人。然而这次他在家休假,却再也不好推辞了,我和他聊了将近1个小时,对他的了解又递进了一层,我要写写他,他便欣然同意了。

  “怪德性”之八:他最怕别人瞧不起。男儿当自强。自从当兵之日起,他的骨子里就注入了一种“不服输”的血性。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学历低而自惭形秽,而是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向中医学高峰攀登。有一次,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应邀参加一个中医学术研讨会,一位高学历后生不知深浅地问他:“你怎么也来了?”“我为什么就不能来呢?你既然学历那么高,那请把你治愈的病例拿出来晒晒啊!”弄得那位后生哑口无言。这么多年来,他就是凭着一股倔劲,靠自己大量的临床经验弥补着理论上的短板。

  周其义的“怪德性”都是源于他的倔脾气、真性情、好心性。

  生命的“守护神”

  在周医生处连续两次开药服用之后,我的血糖降到7左右,可停药一段时间之后,血糖又开始出现了反弹,令人忧心忡忡。经朋友打听,周医生近期在家休假,可否借机找他再开点中药,顺便也跟他作个深度交流呢?在朋友征得他的同意后,初秋时节,我再次来到夹江县歇马乡五四村卫生站,由于撤乡并镇,这里已经更名为“夹江县华头镇甘溪村村卫生室”。平时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

  见过周医生,切脉、处方、拣药、付款之后,我便和他攀谈起来。原来周医生也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而且还很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平时寡言少语是他的职业习惯使然。通过深度沟通交流,周医生的形象在我面前逐渐高大起来。

  他是一个阅历资深的人。周其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今年73岁,最初是一名铁匠;1970年,他20岁到福建某部服役,随即成为了一名军医;5年后,即1973年3月,他转业回到了家乡,随后组建了歇马乡农机站,并在农机站一直工作到1986年;然后再回到老家接替本村医生至今。在乡村医生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7年。在他的案头有一支被手指磨破笔颈、前半截缠着胶布的旧钢笔就是他行医经历的最好见证。如今他仍信心满满地说,他至少还能干十年。

  他是一个救死扶伤的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当初在部队,周其义师从翁德明(军医,大校级,参加过抗美援朝,曾获得金日成奖章,2013年逝世),学的是骨科,连考三次才过关,正是在部队所学的医学知识成就了他日后的中医梦想。他自豪地说:“在部队学到的知识,现在十年都学不到。”回乡接替乡村医生后,他主攻中医内科(肿瘤)、骨科、妇科,他深钻细研,攻克疑难杂症。目前,他正在逐步进行临床试验,用8800多位中医配方治疗近3000种癌症。民间有句谚语:黄金有价药无价。多少人因为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而失去了生命。近40年来,他接诊的患者逾百万,这些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采自瓦屋山的廉价中草药有如灵丹妙药,使不少临近死亡边缘的人得以起死回生,极大地缓解了危重病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美地诠释了“医者仁心,人间大爱”的崇高品格,这就是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M仕伦发自肺腑地说:“我家属的命就是周医生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另一位朋友对我讲,今年77岁的前列腺癌患者、歇马乡村民王福春说:“要是没有周医生,我早就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是周医生在阎王爷那里把我的生死簿子改了的。”还有诸如像乐山市中区九峰镇患肾病综合症的张先生、乐山市五通区患直肠癌的刘女士、乐山市保险公司患肺癌的郭某某、夹江患白血癌的李某某等等,经过周医生的治疗,如今都还健康活着,享受着家庭幸福和天伦之乐。像这些被他治愈的病人,他一口气能说出了几十个。每次在网上放号,不到几分钟,就一抢而空,真可谓:乡村名医,患者福兮!

  他是一个抱负远大的人。人到七十古来稀。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仍牵挂着中医事业,他要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他说:“假如时光能倒流20年,我要在中医药研究方面下一番苦功夫!”当我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却平静地说;“整理出版自己的中医学书籍,为人类健康作贡献!”有志者,事竟成。祝愿他的中医学著作早日出版面世,造福人类社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就像一抹夕阳普照着山川大地,永远带给人们温暖和健康!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吴楠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