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趋同与求异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92次    字数:290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早晨在院内走路时我还穿着薄棉袄,没觉得热,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下午三点半左右我去到海边,一路上就没看到有穿棉袄的,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我在想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在寻求趋同。如果和大家一样,就没啥问题了;如果自己和大家不一样,就觉得有问题了,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不合时宜了?走到海边看到一个穿着厚厚鸭绒衣、正在放风筝的年轻女孩,顿时觉得有了认同感,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了,没有了自己那种隔路的感觉。

  其实你穿不穿棉衣没人注意,自己也没有那种热得走不了路的感觉。其实,下次散步换一下春天的衣服就行了,何必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

  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这种寻求认同感的思维方式对不对?如果是夏天了你还穿棉衣,那就是一种病态,在乍暖还寒的时候,春捂秋冻也属正常。这样一想也就释怀了。

  在常识和基本规则的范围内,不做出格的事,和大家保持大体一致是对的;但在不打破常规、不冲破教条、一味循规蹈矩就贻误良机、做不成事业的时候,还在趋同而不知道求异创新,那就是固步自封,自我窒息,自寻死路。

  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中国革命寻路的时候。那时苏联的十月革命在大城市取得了成功,这就是榜样,这就是模式。共产国际也好,中共领导也好,都要求这么做,于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南昌起义攻打南昌,广州起义攻打广州,结果都失败了。失败之后,除了毛泽东之外,没人敢怀疑这条道路有什么问题,问题只能出在自己身上。于是,错误依然继续。李立三取代了瞿秋白之后,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幻想能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这一“左”倾冒险错误使城市工作、各地红军和根据地都遭到严重损失。按理说,就此止步吧,换换思路,好好研究一下毛泽东提出的“求异理论”——到农村开展武装割据的道路。可是毛泽东的这条创新之路,马克思列宁都没说呀,本本上也没有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呢,还是照原来的思路干吧,马克思列宁难道能错吗?十月革命难道能错吗?错的只能是毛泽东。山沟里能出马列主义?一个“土包子”能有何高招?于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把毛泽东的那套理论和做法看成是“离经叛道”,是“狭隘经验主义”,继续推行“城市中心论”,要求红军占领大城市,以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进而形成全国的胜利,结果损失更为严重,使党的白区组织几乎丧失了百分之百,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

  可见,不根据国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列主义,并使之中国化,而是一味的趋同,教条地运用马列主义和苏联经验,不仅不会成功,而且还会招致失败,这不能不是一个惨重的教训。

  如今盲目地趋同而不求创新求异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呢?钱学森提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要论条件我们比上世纪30年代要好得多,可是那时能出大师可如今为什么出不了?我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国,为什么诺贝尔的获得者尚不如弹丸之地的以色列、匈牙利和日本?难道我们不应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进行认真地反思?不应该从我们思维方式趋同避异的缺陷上找找原因吗?

  以色列以一个弹丸小国的客观条件,身处强敌环伺、战火纷飞的中东,却能跻身世界创新强国,也位列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实在令人惊叹。犹太人以出过众多大众耳熟能详、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家而闻名。要知道,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过1500万左右,都不如我们一个省的人口多,却贡献了大概20%的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布斯富豪榜里前50位的亿万富翁中也有20%是犹太人。以色列人重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他们认为学习要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需要有怀疑和问题来完成。所以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父母不会问“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会问“你今天提问题了吗?”

  以色列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然而,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把原本多样、独特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箱子中,用同样的原则、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流程培养他们。这样就形成了一座人才金字塔,那些有才的人位于箱子顶部。那么,我们如何打破这样的禁锢?这就需要让人们相信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随大流,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以色列为何有如此强盛的创新力?权威人士的回答是“求异”。具有“求异”思维方式的人总是试图发现事物间的差异和不同之处,是创新人才必具的核心素质。这使得该国国民不断地求异创新,甚至渗透在教育理念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追问这是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没有更佳答案?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培育“问题意识”,判断对与错不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而要经过自己头脑研判。在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还在讲课,学生会打断提出问题,而教师不生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老师讲的不一定对,勇于“挑战被接受的观念”,赞赏标新立异。学校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是分数而是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怕学生犯错而是怕没有培养其“创新意识”。他们的格言是“自己不去思考判断,就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了别人去看管。”正是国民善于坚持自己的“异”,才使得以色列的创新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是提倡“求同”的,即便有“异”也要“求同存异”。这对于搁置分歧,达成共识,提高办事效率是有利的,但对教育来说,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那是弊端明显。家庭教育从小要求孩子无条件听父母的话,同父母保持一致,作为区分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

  学校教育要求听老师的话,老师讲的就是对的,不容置疑;与教师争论是不尊师的表现,更不要说当场打断教师讲课提出问题了;考试也要按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否则就是错。应试教育让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殊不知学生提出的问号往往是求知的标志。学问需要质疑,科技需要假设,欢迎并解答学生提出问题,还有助于教学相长。罗素认为学校应起的作用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与偏见的探索精神。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完成这项任务,那么就说明它堕落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没有包容、支持、崇尚“求异”的环境,是无法造就的。

  犹太谚语说:两个犹太人,三种看法。犹太民族有“善于求异”的性格,从小就具备提问题的意识,即使是老师或权威,即使是领导,他说的也不一定全部正确,也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判断出,他说的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最好的,还有没有比之更佳的方法。

  我们比南方为什么发展得慢?难道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我们很多干部不敢主动想问题,不敢站在领导和全局的角度想问题,不敢创造性地想原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不敢对过时的文件和领导的错误决定说“不”。退而言之,即使领导交代的工作,有的都执行不好,分内的事都做不好。有的为了不出事,宁肯少做事、不做事,更别说做一些有创意的事。

  《围炉夜话》中有云:“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不断尝试超越常物、常人、常态,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从中发现新的路子,找到新的机遇。如此,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

  2022年4月9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教育 学校 刘军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