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人的“读书生命”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81次    字数:303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读书生命也就是我在《人有几个生命?》里所说的学习生命,但两者之间也有区别。学习生命更多地是指学生求学的过程,比如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等等过程,而读书则可以贯穿一生,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读。当然,有时学习和读书两个概念可以通用,比如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有时还不仅仅指读书,比如,向群众学习,向自然学习-----范围似乎更广一些。毛泽东就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求学概念上的读书,大概占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有的甚至更多。但不是求学和考学意义上的读书则不受这个限制。孔子是主张终身读书学习的,他学习的志向从少年起开始,从未中断,贯穿一生。在孔子众多的人生伦理中,他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堪称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他一直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为他指引方向。不管他去哪里,都会随身携带《论语》,在他的皮夹里放着一张烟盒大小的纸片,上面是用韩文和汉子抄录的孔子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主张终身读书。西汉刘向《说苑·建本》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少年爱学习,如初升朝阳那么鲜亮;壮年爱学习,如中午阳光那么辉煌;老年爱学习,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同样是一轮月亮,由于少、中、老三个人生阶段的年龄和阅历不同,“隙、庭、台”观月的地点有别,“窥、望、玩”月的方式各异,所看到的情景和收获就大相径庭。前者仅可观其一二,中者只能略知大概,惟独后者高处台上,眼界开阔,便能深得其精髓。

  人生因读书而获益,而变气质,而治病,而上台阶-----能说读书没赠人以生命?

  因读书而获益。宋代赵恒的《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其实这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他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不但可以出人头地,也可以升官发财,名利双收。虽然这里有点功利性的色彩,但在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意义上还是可取的。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哲学诗画认为,读书的好处多多,而众多好处的其中之一就是改变我们的气质。读书,是获得加持的捷径。它让你无须身处险境,便能窥探人心复杂;无须踏遍山川,就能看见世间百态。

  宋代苏轼有诗曰:“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点名了读书和高雅气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北宋诗人黄庭坚则从反面加以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阐述读书与人的性格气质的关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今中外,先贤所达成的共识就是: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读书可以治病。在《说苑·建本》中,刘向引用孟子的话说:“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阅读得法,可以医治愚蠢的毛病。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聪明的才智呢?只有从读书和学习中来。”人不读书,有眼无珠“。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人能够读书学习,能够思考,能够发明创造,这是读书最直接的目的。刘向又说:“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有的人虽然天资很高,但如果不努力学习,最后也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也认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懒惰、固执等等。对此,读书恰恰是一剂对症良方。

  读书可治迷茫。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

  读书可治浮躁。浮躁就是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读书能够培养专注力。阅读短期内无法带来功利的效果,看似一件无用之事,但只要发自内心,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作用必能慢慢体现。《诫子书》短短几十字,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之学的深刻道理,将成功归结于“静”,将失败归结于“躁”,突出强调“静”的重要性。诸葛亮教育儿子要在澹泊和宁静上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书可以摆脱平庸。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社会关系、机遇、方向的正确选择等等,我认为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偶然看到的几本书,从这些书里面的某些地方获得了力量,从而把他拉出了平庸。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林语堂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人不仅要远离愚笨,还要摆脱平庸,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这样才能实践人生的价值,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人生。

  读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鸿鹄高翔的羽翼。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籍记载了人类的历史,记载了所有人类的新发现,记载了所有人类的梦想,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

  书是人类登上新台阶的必需品,为人类进步而铺好台阶。我们人类就是顺着这一进步的阶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古往今来,不少人种、族群、国家消失了,但记载人类活动的书籍却存留下来,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人们只要肯读书,就可以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时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汲取过来。这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前进。

  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庄子也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假设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读书给人以精神生命,也增加了人生的高度。

  2022年11月6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读书感悟 刘军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