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李津军||曲阜行(四)

作者:李津军   发表于:
浏览:40次    字数:324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天下第一林——孔林

  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10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2000多年的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当今世界上占地最大、延续最久的家族墓地。

  孔林占地面积3804亩,近200万平方米。从曲阜北门而出,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向北,可直通孔林的至圣林牌坊。

  这条长约1200米的道路,系孔林之林道。林道的起端,便是这6柱5间5楼的“万古长春”牌坊,是明万历年间所建的。

  在“万古长春”牌坊东、西两侧,各立有石碑一通,并建有碑亭,东亭内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西亭内立《阙里重修孔子林庙碑》。

  孔林的林门处,立有明永乐年间4柱3间3楼式木制牌坊一座,上书“至圣林”3个大字。至圣林是明朝扩建新建的林门,俗称“大林门”。

  过大林门后,便进入孔林神道,神道内有元至顺年间所建“宣圣林”林门一座,俗称“二林门”,上建有观楼,是在鲁国故城北门遗址上所建的。

  在进入孔林前,经过一座洙水桥,这座桥架在洙水河之上。本来孔林是没有这条河的,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为了断绝儒家的血脉,挖断孔家的传承,而生生挖出来的一条河,然而这条河的存在,不仅没有挖断儒家文化的传承,反倒让儒家文化传承千年而不断。

  “洙水桥”3字与孔府的“圣府”2字一样,同出自严嵩之手,刚劲有力;桥后面的河就是洙水河;秀丽的洙水河之北,便是孔林墓葬区了。

  跨过洙水桥,到了孔子墓门。这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古代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

  从墓门到墓前的这一段路,已经是孔子墓的甬道了。进入墓门,至享殿前的甬道两侧参天古柏,立有宋宣和所刻石表一对、文豹一对、甪瑞(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帮忙拉车的瑞兽,传说会多方语言,还兼当翻译)一对、石翁仲(原姓阮,秦皇手下猛将,兵守临洮,所向披靡,死后铸其铜像,吓唬匈奴来者)一对。

  孔子周游列国,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

  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弟子们把孔子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内不乏千年古树,“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据说,孔林的树木多达10万株,虽然时值盛夏,可是在孔林里,还能感受到阵阵凉意。

  孔子墓位于一座四周红垣环绕的院子里,在孔林正中偏南一点儿。这里有孔丘、孔鲤、孔汲祖孙3代的坟墓,史称“三垄墓地”。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伋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在封建社会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墓碑两侧,有两株枯木,形成天然的华表;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当不超过5米,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和万古长春两牌坊。

  孔子墓前有石碑2通。前碑上雕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8个篆字,出自明代正统年间黄养正之手;后碑篆书“宣圣墓”3个字。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

  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牌坊,尽显高贵与排场。

  看到了孔子之子孔鲤之墓。孔鲤一生守家奉母,亲聆其父在庭诗礼之训,先孔子而亡。孔氏族人尊为“二世祖”。

  又看到了孔子嫡孙孔伋之墓。孔伋(子思),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圣”之称。孔伋出仕于鲁穆公,传说四书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孔氏族人尊为“三世祖”。

  孔子墓园东南角的3间西屋,为著名的子贡庐墓处,这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子贡,为感念恩师,独居6年的服丧之处。

  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见长,擅长外交、经商,可谓鲁商之鼻祖。子贡与老师孔子感情至深,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了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作“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子贡亲手种的楷树,与周公墓前的模树相对应,“楷模”一词便由此而来。

  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可惜,此树在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毁,现仅存一段树桩,被用砖砌的小亭保护起来。要说,孔子墓园中有两处不属于孔家人,却又极为重要的东西。子贡手植楷,就是其中一处。

  再向孔林纵深处走去。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

  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

  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康熙时期的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桃花扇》,与洪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他的《桃花扇》剧本写作,历经10余年,3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

  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还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戟折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这里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得以彰显。

  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

  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在孔林之中,共葬有77代孔子嫡长子孙,孔子后人坟冢10万余座,墓葬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现在其直系后人,孔氏族谱有记录的子孙后代,仍可以葬入孔林,其中有“五不入”,即出家,出嫁,早夭,作奸犯科,入赘,谐称“五孔不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花无言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