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高巍:汪曾祺先生的书画缘(外一篇)

作者:风禾尽起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247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7篇,  月稿:0

  近日看到一段视频,评论河北的一位八十多岁的魏碑书法大家,说他的技法娴熟,有创新,有发展。但是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他那一代人普遍存在的不足——传统文化的底子较弱,因此,在格局、情调上难免世俗。

  这也难怪,如今七、八十岁的人,成长于五六十年代,那正是一个充满激情,淡化传统的年代,所谓的古文底子,往往来源于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学习材料,或是各种清理“四旧”的一次又一次运动。等到进入八十年代,更是远望西方,传统文化自顾不暇的时期,学习传统文化显得不合时宜。所以,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就情有可原。

  然而,在这些人的上一辈则不缺这样的积累,甚至跟下一代比,这是他们的长项。于是乎,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都因此而卓尔不群,文化底蕴丰厚。

  汪曾祺先生就是这代人的代表。他不仅毕业于西南联大这样的名校,而且,本身就是出身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多才多艺,在写意花鸟、工笔技法方面特别擅长。

  尽管汪曾祺先生儿时并没有正式拜师学画画,但是耳濡目染的熏陶,让他养成了深厚的学养和审美能力。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丰富的生活,而且有很多关于书画的人和事,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

  汪曾祺说,他小学五年级时就开始练毛笔字,与此同时,他爷爷还开始教他学《论语》,每天写一篇短文,学习的书法包括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和《多宝塔》、《大字麻姑女仙坛》等颜体字。

  六年级暑假,他又临了北碑各体,以及“南宋四家”的行书。读初中后,他在父亲的建议下,又开始学习魏碑,每天写一张。他还在私塾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桐城派古文。

  抗战胜利后,汪曾祺先生参加了工作,仍然注意书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在用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至于画画,则主要是多看——看父亲创作,看各种画册,从欣赏、鉴别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力争从学理上,明了前人绘画时的想法和技法。他不喜欢明代“四王”的绘画风格,偏偏对八大、朱茸、徐渭的画,比较偏爱。

  有书法的笔墨训练,又欣赏了大量的前人名作,汪曾祺开始了自己的“瞎抹”,他说自己不写生,只是凭印象,按自己的理解去表现。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以至于画出的花鸟刻印上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女儿称他的画是“长嘴鸟”,也许现实生活中这种鸟并不常见,只是他个人心中的鸟而已。他写诗评论自己的绘画风格,“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他习惯于先大体上有一点构思,然后就信手一挥,水墨淋漓,浓淡相间,随心而去,效果不一定能够预想。只有这样,他才觉得。画中国画的乐趣可以感受到。因为他觉得,写意画讲究的就是一个随意,千万不要刻意经营,否则就失去了写意画的灵魂。

  看汪曾祺的画,可以明显感到一份率,在似与不似之间来表现物体,让画作带有一份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书画实践不仅是一种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个人修养。汪曾祺赞同别人的一个说法,书写画画就是在练习气功,因为这时候需要心静下来,气定神闲,集中精力。然后纵横捭阖,尽情挥洒,一蹴而就。

  一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免产生一种喜悦的感觉,身心通透,从里到外的愉悦。

  书画练习让汪曾祺的文化修养迅速提高,审美能力,格局和心胸随之打开,文学作品更具魅力。

  汪曾祺眼中的文人书法

  历史上,书法写的好的人很多,却不一定都是专门的书法家。书法家是专门专以写字为职业的人,其实过去很少有这样的人,因为那时候的人都拿毛笔写字,没有钢笔、铅笔、圆珠笔,写字不用毛笔的很少。

  有人说,木炭烧成的树枝也可以当笔。可是这样写出的字,因为炭灰浮在外面,难以渗入,所以不易保留长久。

  由于都拿毛笔写字,特别是文人,写的久了就熟练了,勾连划的地方不少,哪儿连哪儿不连,习惯不同。加上人的气质修养不同,写出的字就风格各异。那些气质儒雅、讲究的书体,往往被视为文人书法。

  当然,也备不住,文人写书法也有临过帖的,不光是自创,只是不完全以写字为职业而已。

  因此,历史上字写得好的文人很多。特别是在文化高潮的唐宋时期更是这样。李白手书的《上阳台诗》就挺漂亮,,其真伪性尚有争议,但“宋四家”不光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这个双重身份还是被认可的。

  汪曾祺在散文中多次提到他们,这表明,宋代的文人很懂书法,对书法之美很有感受。就像苏东坡说的:“我虽不善书,晓书莫不如我”。汪先生觉得,“这说明,他本人确实懂字。他的字很多,我觉得不如蔡京,蔡京字好人不好,但不能因人废书”。

  这可能是因为苏、蔡二人都是聪明人,只是苏的聪明,多用于写文章,而蔡则多用于媚上。包括写好字,相比之下,前者更高贵大气,后者显小聪明而已。小聪明也是聪明,聪明人写出的字也带着这股劲儿。

  同是宋代文人写的字,汪先生看不上司马光,不过只是看见的那件不好,有的也不错,象给四川乐山写的一块碑,在汪先生看来,“他的字很有味儿,是大学问家写的。”

  从一个人写的字上,能看出这是一位大学问家?汪先生的这一看法,挺有道理。比方说故宫神武门上,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巨形大字,看上去就很有气势,笔力雄健。

  这里,汪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文人书法之所以异于书法家,就在于前者所体现出的个人气质,汪先生认为龚自珍的字就不能用书法家的标准来看,相反,龚作为进士出身的文化人,字虽然写的不好,但是很有味儿,“这种文人书法的“味儿”,常常不是职业书法家所能达到的。

  因此让我想起大作家茅盾和周而复先生。他们的字都很有个性,周还出任过中书协的副主席,但他们都不曾以专门的书法家而出名,但他们写的都很有味。

  汪先生总结说,文人要重视书法,因为这是一种文化,文人要有文化底蕴。他举茅盾的书法为例,认为茅盾学过欧体,但不是楷书而是行书,这是文人必备的一种修养。汪先生强调书法要讲究基本功,从一点一划开始,先写好楷书。

  如今好多人写东西用电脑了,动笔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此情况下,这种修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2024年1月3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