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李中宁 : 我的外公

作者:李中宁   发表于:
浏览:18次    字数:469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0篇,  月稿:0

  外公,名讳靳奉山,生于1904年,于1988年2月3日辞世,享年八十四载。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那张长方形的瓜子脸,如同经过岁月打磨的玉石,略显苍白,却透出一种深沉的韵味。眉毛虽稀疏,却如远山一般,透出一种淡然的雅致。他的嘴巴较大,山羊胡子随风轻扬,为他增添了几分文人墨客的风骨。

  外公的面容清俊,白发斑斑,犹如银丝点缀在岁月的画卷上。他中等身材,体态适中,手指修长如竹,透露出一股从容不迫的气质。后背略弯,步履却稳健如松,仿佛岁月虽长,但精神依旧矍铄。他的腿稍显罗圈,却并不影响他行走江湖的风采。

  外公的衣着随意而不失风范,常以白布束腰,裤腿卷起,显出一种洒脱不羁的个性。他头戴黑色八角帽,宛如一位隐世高人,手中常握一支长约一尺的铜制焊烟锅,那烟气缭绕,虽刺激人喉,却仿佛也带着他一生的故事和沧桑。外公的气质中透露出沉稳与威严,性格倔强率直,虽易动怒,但亦显其独特魅力。

  这就是我心中的外公,他的一生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既充满了风雨沧桑,又透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永远的回忆和敬仰。

  外公的家坐落于小镇(沙塘)北山脚下,而我家则位于小镇(沙塘)南山脚下,两地直线距离不过三里,步行亦不过半小时。渝河(南河)横亘于两村之间,成为我们两村的天然界限。每当踏上董家沟,走进那座历经风霜的靳家堡子,便是外公靳奉山的居所。这座城堡面积不足2000平米,却聚居着靳氏一族的七户人家,外公与我的几位亲堂舅舅便一同生活于此。城堡四四方方,城墙高耸约四米,两扇厚重的木板门坚实耐用,夜晚为了防止闲杂人进入,两扇大门严密紧闭,靳家堡子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

  幼时,母亲常携我至外公家,临行前总是再三叮咛,要我少言寡语,保持礼貌,因外公不喜多嘴孩童。我每每小心翼翼,见到外公便恭敬问候,随后便寻表哥、表姐、表弟们嬉戏玩耍,鲜少与外公单独相处,心中对他颇感畏惧。他那一脸严肃,目光深邃,仿佛能透视人心,让我心生敬畏。那时的我,实在是不愿多见外公,心中对他总有一种无意识的排斥感。记得在我8岁那年,即1976年的夏天,我奉妈妈之命去给外公送甜簲。我带着小妹一同前往渝河(南河),因为上午南山上遭遇了暴雨,渝河(南河)因此发了洪水,波浪滔天,河面显得异常宽阔,约有50余米。面对这样的景象,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脱下自己的裤子,用裤子把瓦罐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双手托着瓦罐,小心翼翼地将其顶在头上,然后一步一步地淌过咆哮的河水。终于,我成功地淌过了河流。由于洪水咆哮,水声很大,我只能用小手向年幼的妹妹挥手,示意她回家去,因为我无法带她过河。

  淌过了河水,我才感到一阵后怕,庆幸自己没有被洪水卷走。当我走在河心时,我突然感觉身体仿佛要漂浮起来,猛然间,我感觉背部有一把无形的手按住了我,使我得以稳住身体,平安到达对岸。

  到了外公家,外公关切地询问我河水的情况。他刚听人说渝河(南河)的水势汹涌,把柳树和几个人都卷走了。他详细地盘问我当时过河的情景,突然变了脸色,让我滚回去,并大声斥责我,骂我没脑子,干出这样的傻事。他强调说,如果那天没有神灵的保佑,我的小命早就被洪水卷走了。

  从此以后,外公总是拿这件事来说我。我当时非常反感他的做法,觉得他不理解我。我本来是好心好意去做事,却反倒落得一身不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自那以后,我就很少去外公家了。

  大约过了五年,二舅得知了这件事。他当着我和外公的面,反驳了外公一回。二舅气冲冲地对外公说道:“你有完没完?每次见了孩子就说这件事。孩子那时候小,不懂事,你还当个问题了。如今孩子都不上门了,你还说个不停,还没完了?”自那以后,外公再也不拿那件事来数落我了,我也渐渐不再记恨他了。

  自那以后我去外公家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和妹妹一起给他送煤块、送柴火。因为外公家没有种地,外婆烧锅做饭、烧土炕要用麦草引火,这项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妹妹的身上。每季度我们都会拉一架子车麦草送到外公家。此外,我们还会每隔两周送一次妈妈亲手为外公、外婆洗的干净衣服。再后来,我有空时还会帮外公干些零星的农活,比如用铁锹翻土。半天时间我可以翻完几分地,尽管汗水打湿了我的汗衫,但我并不觉得累。外公见我干活如此不惜力,也渐渐对我有了好感,我们之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

  一日,我与外公在他绿意盎然的菜园里劳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辛勤耕耘,外公提议稍作休息。我随即央求外公为我们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外公微笑着看向我,问我是否知晓历史人物曾国藩。我得意地笑道,历史课上老师曾详细讲述过曾国藩的事迹,于是我便按照课本的叙述,将曾国藩描绘得仿佛一无是处。然而,外公听后却只是淡然一笑,轻轻摇了摇头,然后缓缓说道:“历史,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彩。曾国藩并非可以简单地用善恶来评判的人物,他的历史地位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外公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心生敬意,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理解的片面性。

  再后来,我们一起讨论其他历史人物,虽然各自的观点不同,甚至觉得外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教科书上叙述的不一致,我感到有些迷茫,甚至怀疑外公是不是精神正常。回家之后我把外公对我说的原话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大哥,大哥一下子紧张起来,吓坏了,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千万不要给别人说出去,免得惹祸给外公。他说外公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他知识渊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学者。

  有一次,外公指着他上房墙上的一副中堂,中堂正文是一副庐山山水画,中堂上有一副对联,上句:“一串瀑布天上来揭示春晓,下句:数点白鹭腾空态巡礼江山”。他问我对联的意思?我摇了摇头,不好意思的告知他,我不太清楚对联内涵。外公于是耐心给我讲了对联的涵义;他又问我瀑布的“瀑”读啥,我说读bao,外公哈哈大笑,调侃我是白字先生,他更正说,这个瀑布的瀑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pu。打这以后,我见外公心理胆怯,心里也很纠结,一边觉得外公不简单,一边觉得他多事,尽刁难人,问这问那,我不知所终。但是从心里,佩服他,觉得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农民那么简单。

  随着去他家次数的增多,我和外公一起聊天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他除了询问我课本上的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还问我的代课老师是谁,问我姓名几个字咋写,同时问了哥哥妹妹的姓名,指出我们姓名存在的不足之处,他要求我们一一改正过来。他问我有没有看过电影《三滴血》,问我对滴血认亲这件事如何看待。他见我一脸茫然的样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观点,他说这句金典话源自《孟子•尽心下》的名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后来宋代的陆九渊在《政之宽猛孰先论》中也提到:“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以滴血认亲的故事告诉后人一个普遍真理,那就是如果盲目轻信书本知识,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凡事都要亲历亲为,躬身实践出真知灼见。他以此教育子女。他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虽宝贵,但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有些内容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后人必须深入研究,仔细辨别真伪,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通过这件事,我对外公多了一种崇拜。当然,外公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他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见了我们外孙子,当着大家的面,经常调侃:“外孙子菜根子,磨镰水水子。”我那时候对于这句话不理解,大表哥笑着解释说,大意是“养不大,指望不上,留不住之意。”对于外公的这种无意调侃,我心里表示气愤和不满,但是也不敢流露出来。心里念叨道:既然你的家孙子中用,那他们为啥不给你干活呢,每次都是我这个外孙子来帮你干农活,我打心里不服他的调侃,虽然是一句调侃话,但也暴漏了外公的重男轻女思想倾向,正因为他有这种意识作祟,他的6个儿女都没上过正规学校,都认字不多,除了大舅之外,其他子女都在家务农。

  外公可以说是一个美食家。外公对食物有着近乎挑剔的讲究。他偏爱吃肉食,尤其钟爱瘦肉,炒菜要求切大肉要切薄片,不要带一点肥肉,吃鸡肉、鸽子肉是他的首选。而对于马肉和驴肉,他则坚决拒之门外。成品食物点心也是他的钟爱之物,尤其喜欢手工煎饼油饼,那种纯朴而醇厚的味道总能让他回味无穷。此外,他还对面食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吃长面。每当享用长面时,他总会细细品味面条的柔韧和汤水的鲜美,仿佛在享受一场美食的盛宴。

  关于外公的更多故事,是我踏入职场,有幸翻阅隆德县志,方知外公是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据隆德县志记载:外公嗜好丝竹,尤精于弹奏三弦。他熟知传统乐律,注重古曲用韵。他反复研究过《中原音韵》,认为曲韵平、上、去三声通押,一折戏曲押一个韵,一首曲子可出现相同韵脚,并且不惜用赘韵。这种见解,非常接近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外公手指纤细、修长。其三弦所用定弦形式多变,指法熟练奇绝,熟记民间小调30多首,存有工尺谱曲谱40多种。1976年3月和1980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工团和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先后两次组织专业人员赴隆德县登门为外公录音记谱,后整理发表于《宁夏民间器乐集成》。

  看着隆德县志这半页发黄的历史记载,我的脑海出现了外公弹奏三弦的情形:每当夜幕降临,外公便会坐在那间简陋的茅屋中,手指轻轻拨动三弦。那手指,纤细而修长,如同经过岁月打磨的玉石,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随着手指的跳动,悠扬的乐声便随风飘荡,在夜空中回荡。那乐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仿佛诉说着外公一生的喜怒哀乐。在他的音乐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了那片土地的春夏秋冬,感受到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外公不仅是位音乐界的翘楚,更是菜园里的一位种植大师。自1956年起,他便悉心经营着那一畦畦翠绿的菜园。白日里,他忙碌于田间地头,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那片热土;夜晚,他则沉浸在悠扬的琴音中,用音乐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那菜园里,外公种植的蕃瓜尤为出色,个大肉细,品质上乘。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满园的翠绿与金黄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正是外公辛勤劳动的结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外公种植的一株蕃瓜,竟奇迹般地达到了62.2公斤的惊人重量。这一成就不仅引起了地委书记的瞩目,更让这巨大的蕃瓜成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的献礼佳品。那一刻,外公的菜园与他的三弦琴音,共同谱写了一曲对生活的赞歌,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为动人的风景。

  在儿女教育上,外公总是严格要求。他常对子女说:“莫惧繁琐,莫依赖他人。唯有亲自动手,方能揭开真理的面纱。”70年代,他以一场震撼人心的土豆亩产评估科学实验,彰显了科技的力量。他精挑细地块,深耕细作,直至那沉甸甸的土豆破土而出,秤上显示的八千斤产量,让众人惊叹不已。外公直言不讳地指出浮夸数据的虚妄,以科学的态度揭示了土豆的真实产量。

  外公一生秉持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信念。即便晚年名声大噪,来访者络绎不绝,他仍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从不自满。对于他人的馈赠,他更是坚决拒绝,曾有一次因一箱红酒而怒斥客人。他总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有双手,何须他人馈赠?”外公的生活简朴而充实,勤劳自立的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然而,时光荏苒,外公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1985年12月13日,他迎来了自己的八十一岁寿诞。那一天,他自作歌,且弹且唱:“时年八十五,天命应作古,来去不知然,荒郊一丘土。”歌声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唱罢,他焚谱藏器,不再操弦,仿佛是在告别自己的音乐生涯,也告别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外公,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的一生,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和骄傲。我会将您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您、学习您、敬仰您。

  2024年3月21日写于家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黄皮人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